•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_高中数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案例

    时间:2018-12-23 19:40: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不禁思考,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学情境有哪些作用,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怎样创设教学情境?      一、教学情境的作用
      
      教学情境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包含相应的教学活动,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包含于其中,而且应用于其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 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信息。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性地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 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知识,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增长才干。
      3. 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作用。
      4. 教学情境是情感环境和认知环境的综合体,好的教学情境总是有丰富生动的内容,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激发情境创设的原则
      
      为了保证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全程性原则
      情境创设往往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因而有人误认为创设情境就是在新课之前利用有关的实验、故事、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出新课。实际上,教学情境的创设功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引入新课,情境不仅应在讲新课前发生作用,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为此,教学情境可分阶段创设。
      2. 发展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不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更主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时问题有关,能引发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的问题。创设得当的教学情境不仅应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合作。
      3. 全面性原则
      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包含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蕴涵促进学生非智力配置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该仅仅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要同时为情感教学、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服务。另外,局部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所侧重,侧重于某些方面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通处理。
      4. 真实性原则
      教学情境具有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其真实性是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的保证,而实践性乃是真实性的最主要内容。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起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着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决定着所学知识在其他情境中再应用的可能性。
      对于脱离真实情境并简化了的知识,学生只能达到呆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许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技能低下,其根源常常就在于他们的学习经验脱离了学习内容赖以从中获得意义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配置、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建构主义十分主张情境的真实性,如果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就必须要求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
      5. 接受性原则
      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合适的“路径”和“梯度”,便于学生和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具体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知识、技能的迁移总受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有表及里,使之适合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迁移,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 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数学应用性问题能调节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追溯问题的背景和原型,使其思维发散、个性发展,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这是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解决数学应用性问题的过程是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从实际中建立数学概念、模型,形成数学思想的过程。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展示这一过程。
      2.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趣味性的知识可引发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不具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
      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问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特定的功能。数学开放性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可促进主体认知结构的重建,常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全体学生都可参与,因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促使学生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思维”。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也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力。

    推荐访问:情境 高中数学 教学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