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礼仪

    时间:2021-07-12 16:00: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很红火——《大军师司马懿》,里面反映了很多汉代的风俗习惯,其中表现最多的应该是礼仪。
      礼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汉人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的制定可以上溯到周代,西周时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礼治时代。在我国古籍中有许多礼仪著论如《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礼仪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当然礼仪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礼仪习俗随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今日的抱拳鞠躬礼或许就是从汉代礼仪中演化来的礼节。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几千年来它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被誉为礼仪之邦。
      下面,我们可以从汉画像石中准确地再现这些礼仪。
      拥彗
      在汉画像石中,站在庭院门阙前的,除了门吏、小史和武士之外,还有手持扫帚的人。他不仅是打扫卫生者,更重要的又是礼仪的代表者,古代称为拥彗。拥彗即抱持扫帚。古代迎候尊贵的客人,常拥彗以示敬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司马贞索隐:“谓为之扫地,以衣袂拥帚而却行,恐尘埃之及长者,所以为敬也。”
      图1为江苏睢宁画像石。全石高1.12米,画面分三层,上面二层皆刻龙纹,此为第三层。两个门吏,一位执盾者,一为拥彗者,他们在双阙间巡视。有趣的是,在人物与門阙之间不成比例,那位执盾者半身隐在阙后,两者几乎同高,不知是显示守卫的力量,还是衬托在两阙之间的拥彗。
      
      图2是山东沂南画像,拥彗者端庄从容,身微躬而目正视,仪态如礼。人物造型丰满,写实的技巧已相当熟练。将扫地的扫帚倒立,帚头向后,与人相呼应,确有仪仗的意味。
      
      图3是河南南阳画像,拥彗者心不在焉,无视于迎接什么贵客,竟抄手打起瞌睡了。这种失礼的行为估计并非墓主的原意,而是雕刻者所为。从人物造型看,夸张变形,很像是一幅漫画。
      图4是河南方城县杨集乡余庄出土的画像石——《胡奴门》。所谓胡奴门当是胡人因为战争和其他原因沦为奴隶的守门人。他的形象蓬发髯须,深目高鼻,下额上翘,特别是在左面颊上有一个圆形的印记,那是当时的统治者对奴隶所施的黥刺。据《汉书·刑法志》:“墨者使守门。”可见这位“胡奴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右手拥彗,左手执钺,一人兼了两人的职务。
      
      两汉时期“拥彗”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礼仪规范。《史记·高祖本记》:“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令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高祖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高祖大警,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史记·集解》李奇曰:“为恭也,如今卒持帚者也。”可见画像石画面中所表现的“拥彗”是两汉时期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就是有力的书证。综合分析全国各地所刻画的拥彗人物形象,皆言“双手”“拱手”拥彗,观察石刻画面,顺理成章的应是右手握扫帚柄,左手抱在右手之上形成抱拳之式。究其拥彗人物“躬立”之角度皆在15—30度之间。
      跪拜礼
      其实,古人的跪拜礼节早就被《周礼》所记载并规定下来。仅从这点来看,它的成型或完备最迟也是西周时期的事。《周礼·春官·大祝》说:“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九拜”里面,以稽首、顿首、空首为正拜,是跪拜礼节内的最基本类型。《周礼》要求人们辨识“九拜”,最要紧的就是掌握这三拜,而后六拜则是由前三拜衍化出来的。
      这里先来看看什么叫稽首。东汉郑玄《周礼注》说:“稽首,拜头至地也。”林尹《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进一步解释说,稽首就是“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亦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
      唐人贾公彦《周礼正义》认为,稽首是臣子对君王表示最虔诚最恭顺的大礼,因此要求跪拜于此时,头触地的时间要长久。
      春秋之际,诸侯争雄,尊卑不分,无视周天子威仪,使整个社会礼数乱了套。而大约也就是从这时起,稽首便已不再限于在君臣之礼上使用了。
      春秋以降,“稽首”除了用于臣拜君之礼外,也用在子拜父,郊祀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宗庙拜祖(亦称拜容)、拜庙,学生拜师,臣下迎领圣旨的拜诏,到城隍庙求家人病愈的拜愿,对死去亲人的拜墓等古人视为最隆重的大礼中。
      “顿首”,郑玄注为“拜头叩地也”。林尹注释说:“与稽首略同,惟头急遽叩于地而触其额。”这就是讲,头触地后很快抬起,即今所谓叩响头。贾公彦《周礼正义》还说: “顿首,平敌自相拜之拜”:就是说,顿首在周代属平辈之间的礼节。以后下对上的敬礼也用顿首。其使用场合包括官僚之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候、拜望、拜别、拜谒等。
      至于“空首”,郑玄注说“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林尹注释说:“男子之常拜,屈膝跪地,拱手于胸前与心平,俯头至手也。”它与“稽首”“顿首”的最大不同就是头不挨地。而相对于大礼的“稽首”来说只可谓半礼。因此,它成为古代男子表示相互尊重的常礼之一。

    推荐访问:汉代 礼仪 汉画 像石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