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建设思想

    时间:2021-07-11 20:00: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周明生(1948- ),男,江苏泰兴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与制度创新、经济运行与调节;蒋海益(1951- ),男,江苏常州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运行与制度变迁。
      摘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矢志不渝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思想极为丰富,涵盖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目标、现代化动力、现代化实施步骤、现代化战略关系、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观等诸多方面的深刻阐述。与时俱进,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则是党的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1-0053-05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在实践探索中与时俱进地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在江苏正向着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加快迈进的时刻,对党的现代化建设思想进行梳理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一、与时俱进的关于现代化目标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个阶段。
      早期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即是要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44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就提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在1945年党的七大和建国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在革命胜利后,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我们党参照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且把工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要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大概三个五年计划或15年左右)初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水平首先是看它的工业化程度,所以当时这样做是必要的,也确实较快地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为在我国迅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技术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人所共知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以后逐渐演进为“四个现代化”。[3]在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重任后,党对现代化目标继续进行探索,思路得到显著拓展。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4]这样我们党便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又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探索后,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布“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4]
      后来又提升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尽管是对工业化目标的大大拓展,但基本上还是局限于经济现代化。经过多年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我们党逐步认识到,在建设经济现代化的同时还亟需加强政治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超越了从经济层面理解现代化的观念,大大提升了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内涵。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党的十三大更明确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代替了“四个现代化”。这就是全面现代化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更进一步提升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社会矛盾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充实到现代化的目标之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这就使现代化的目标更全面,内涵更丰富,层次也更高。
      二、与时俱进的关于现代化动力的思想
      在实现“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的早期,党对现代化的动力认识不够。试图通过完全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在纯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毛泽东虽然也曾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解决,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在1957年以后的实践中他却逐渐抛弃了这一正确的判断,仍旧把革命和阶级斗争当成推动现代化的力量源泉,结果招致严重挫折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不仅极大地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且使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经济发展甚至滞后于周边国家和地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改革和开放两个层面科学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动力问题。[5]首先他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化的动力。其原因在于,僵化的旧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实现现代化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旧体制,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体制。所以邓小平明确说道:“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6],“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7]。其次他强调,开放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动力。邓小平指出:“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6]“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应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6]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动力理论的重大突破。
      党的十四大以后,江泽民、胡锦涛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同时,又多次提出通过创新,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胡锦涛则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他们认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这是对邓小平现代化动力思想的深化。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与时俱进 现代化建设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