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1-07-11 16:03: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衔接;区别;效果
      [摘 要] 以“讲历史逻辑”为大学历史教育的理念,既可以区别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中学“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为做好二者的衔接确定依据,也可以使之避免与“讲理论逻辑”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重复。以历史细节论证历史逻辑,是增进该课程教学实效的较好方式。
      [中图分类号] D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2572826(2007)05006106
      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已在北京和全国陆续开课。本人所在学校作为试点,自2006年2月起,至今已完成两轮教学。结合授课感受,联系以往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体会,感到有几个问题可以提出讨论,并就教于专家同行。
      
      一、如何与中学历史课衔接
      
      就一般情况而言,高校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历史课程,对中国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已有较多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不少学生就问:从小学到高中,历史课已经学了几遍,为什么大学还学习历史?这实际上是提出了大学历史学什么和怎样与中学历史课衔接的问题。
      我们最初想得比较简单,认为只要借鉴高校历史专业课知识,以前人研究近现代史提供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主要线索为依据,增加知识和理论分析的深度就可以了。但出乎意料的是,讲过几节后学生普遍反映授课没有新意。经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或者由于所在学校历史课教学水平较高,或者本人对历史素有兴趣,对诸如鸦片战争的起因后果、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意义之类已很熟悉,而且通过课外阅读浏览了解了较多的历史故事或史事细节;更多的学生则对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的大致过程等留有印象。因此,一般地增加教学深度和广度不能使学生明白大学历史学习的目标,提不起兴趣。这样,确定大学历史课学什么,区别大学与中学学习历史不同在什么地方,处理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衔接,就成为实现这门课教学目的并取得教育教学实效的重要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应当讲一点大学历史教育的理念。这个理念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教学目的。大学历史的教学目的,按中宣部、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方案和有关专家的指导意见,是把历史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1]但这一点尚不能将大学历史教育和中学历史教育截然区分开来。因为中学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说,并非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人生理想、革命传统等教育于历史教育和教学之中的,当然也包括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内容。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立历史一门,是要采用学习历史的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按我个人的理解,区别大学和中学历史课教育和教学的根本标志应当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积累程度的差别,在不同层次上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的能力。大致说,小学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历史,中学以讲过程为主的方式学习历史,大学则应在理解历史逻辑的层次上学习历史。
      历史逻辑,简单地说就是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历史的规律。因果关系有大小。一个事件的发生,一个人物所以成为人物,所以能在一定历史阶段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都有其因,而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的作为,又都有其果。这是小的或短时段的历史逻辑。一段较长时期的历史纵然纷纭繁复,大体上总有个发展方向。比如,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历史发展的一个明显方向是清政府从衰落到垮台;从洪秀全引入拜上帝教、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中体西用”之说、严复指斥“六经五子”对中国衰败“责有难辞”,[2](P53)、[3](P20)陈独秀、吴虞等“打孔家店”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的大活跃并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到20世纪30年代“赞成唯物辩证法的书籍”“大有满坑满谷之势”,[4](P206)以至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代替传统的儒释道和各种外来新文化,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体现了近现代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倾向;从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康有为建立强学会保国会,到民国初年出现国民党进步党等几百个政党,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相继产生,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成功,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成为执政党,亦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从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又到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再从更长的历史时期来看,从鸦片战争列强侵入,中国人民经历艰苦卓绝的革命奋斗,赢得独立自主,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道路,可以说也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这不同时间段里的历史向某个方向发展,有其偶然性,也反映了必然性。其必然性是什么,偶然性何在?必然性怎样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怎样辉煌进步又艰难曲折的历程?怎样看其中的规律和经验教训?这些就是体现历史逻辑的东西。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未达到理解这类逻辑的程度,大学生则应当理解和掌握。所以,大学历史教育的理念首先是教会和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逻辑,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逻辑。
      根据这样的思考,结合中宣部、教育部文件中提出的“两个了解”和“三个选择”,我们将教学思路从讲“历史是怎么过来的”转向着重讲“历史为什么这样发展”,即从讲“是什么”转为讲“为什么”。将整个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以中国历史和人民怎样和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怎样和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题,主要讲近代列强入侵把中国一步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危机。这几种危机一起发生,形成了如顾炎武所说“亡天下”的危局,亦是李鸿章、康有为所说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它带来政治和文化大变动的要求,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传入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历史契机。随后,在与胡适宣传的实用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思想的比较中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理论力量和解决中国问题的实效性,在与国民党的腐败专制和民主党派软弱的比较中说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其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说明共产党怎样战胜国民党、团结民主党派,夺取全国政权。再以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题,分析中国的历史和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中国共产党经历的十年探索的经验教训,最后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和社会进步回答中国从选择社会主义又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原因。
      这样讲历史上的“为什么”,不同于中学讲“是什么”,就把大学历史教育教学与中学区分开了。这样讲,也不同于高校历史专业课要在讲历史线索、过程、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还要学习史学理论和方法,史料学理论及史料的运用、史学论著的撰写等等,而且突出了解释历史而不是一般地回顾往事,有利于增强认识和分析历史的能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也把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历史教育教学与历史专业课区分开了。
      讲“为什么”并不是放弃历史的过程和真相于不顾,或如史学界曾批评过的“以论代史”。而是抓住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几个较长时段的发展趋势,在不同于历史过程的层面上,在理性认识历史的层面上,在能够说明历史而不仅仅叙述历史的层面上来理解历史。它同样需要实事求是,同样不能不顾事实、不顾先后次序、不计历史的复杂性。这里边有一些诸如怎样解释历史更有说服力,如何避免陷入随意曲解的主观主义等问题,可以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反复探讨,并在从事史学研究的学者中间寻求共识。这样的讲授的确会使大多数学生耳目一新,感受到大学确实与中学不同,进而产生学习这门课的动力。

    推荐访问:近现代史 纲要 几个问题 中国 课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