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论党的四代领导人对推进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贡献

    时间:2021-07-10 20:02: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党的四代领导人在民生实践中,依据所处时代的实情,结合不同的时代特点,形成了毛泽东的以服务人民为核心,邓小平的以富民为核心,江泽民的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胡锦涛的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等不同的民生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内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新形态,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做出了极具价值和意义的贡献,从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深、更快发展。
      关键词:党的四代领导人;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贡献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4-0003-04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重视民生问题,将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党的不断追求。自十七大以来,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在2012年“两会”上,有关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再次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直以来,党的四代领导人围绕民生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努力,在民生实践中,依据各自所处时代的实情,结合各自不同的时代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生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内涵,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新形态,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做出了极具价值和有意义的贡献,从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深、更快发展。
      一、毛泽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贡献:以服务人民为核心
      1.重视民生问题是服务人民的前提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十分重视民生问题,把民生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1]随后不久,他又宣布并实行把“改良人民生活的纲领”作为实行坚决抗战的“八大纲领之 一”。[2]他认为民生问题关乎革命成败、党的兴亡,因而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讲话中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3]在毛泽东看来,民生维系国运,连着民心,他指出:如果我们“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4]所以,他总结出:“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5]毛泽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是对马克思“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6]这一民生观点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也是实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前提。
      2.发展生产力是服务人民的根本措施
      服务人民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而要实现好这一民生思想,还要依靠先进的生产力。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而服务人民就是满足人民的利益需要。毛泽东在马克思前述论断的基础上,总结出生产力发展是服务好人民的关键所在。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条件是解放生产力,所以他指出“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这就要解放生产力。”[8]他在《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9]毛泽东还认识到发展生产力必须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由此,他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把“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0]
      3.辩证处理各种关系是服务人民的现实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是“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11]在现实中,人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而这种关系又是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于是,毛泽东提出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处理好人民的各种关系。他在综合当时实情的基础上,把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艰苦奋斗与生活改善的关系作为重点来处理。
      二、邓小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贡献:以富民为核心
      1.改革是富民的必由之路
      民富则国强,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邓小平将这一最高价值目标具体化为富民,而要怎样才能实现富民,在邓小平看来,首先要改革。“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中国农村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达30.7%[12]。面临这样的民生困境,邓小平认为改革是富民的唯一途径。所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指出中国必须进行“第二次革命”——改革。他认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13]在这一点上,与马克思、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唯改革方能促进生产力,进而改变贫困,最后实现富民。他举例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14]而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不能富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与稳定,所以他说:“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15]由此,邓小平得出深刻的结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6]
      2.“三个有利于”是富民的评价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7]是邓小平评价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而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根本的一条。因此,“三个有利于”就是邓小平评价人民富裕与否的标准。这是邓小平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的民生思想的体现。民富了,广大人民群众才会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而改革开放的多年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3.共同富裕是富民的终极追求
      邓小平论断: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18]由此可以看出,共同富裕是富民的终极追求。为了实现这一追求,邓小平指出了实现途径: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9]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步走”的具体步骤。
      三、江泽民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贡献: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
      江泽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在执政党的高度,面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极富时代性、创造性、规律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发展为“三个代表”思想。其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心点所在。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问题,江泽民强调:“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全党同志,心中始终都要装着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谋利益,带领他们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20]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江泽民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1]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有力推进。
      四、胡锦涛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贡献:以科学发展为核心
      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是其民生思想的核心,也最集中地体现了我们党在当代的民生思想和理论。其中,“以人为本”是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核心理念,“全面发展”是其民生思想的价值追求,“统筹各方利益”是其实现民生思想的方法指导。这种人本价值取向的选择,很好地解决了“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长期没有处理好的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历史的发展上,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看做是人的活动,坚持人创造了历史,说“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22]从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它各种生产的基础。”“……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23]马克思追求的民生的最终目标,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过程中的最新成果和理论新形态,它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推上了新的阶梯。它是在立足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经验与借鉴国外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探索和建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适价值的中国化民生思想。它对于我们深刻把握我国民生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新问题、新变化,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有着实践指导意义,从而能够有力地推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新篇章。
      五、启示意义
      党的四代领导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所做的贡献,对当下我国民生建设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马克思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24]的民生思想,到毛泽东的着力发展生产力,再到邓小平的发展道路上的问题要依靠发展来解决,最后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都突显了发展对民生问题解决的重要性。民生问题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个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多个层面。发展是民生的根本和基础,所以我们在民生建设和实践中必须抓住这个根本、这条主线。
      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高准绳。不管是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邓小平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江泽民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的“群众利益无小事”[25],都充分说明了人民利益是党和人民密切联系的结合点,是维系国运、关乎政权稳固的决定因素。不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就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最终也就会被人民所抛弃。事实证明,只有顺民意,谋民益,得民心,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是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本服务理念融入到一切工作的始终。人本服务理念是民生建设和实践的首要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最高价值目标就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把人作为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6]中国共产党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人民实现了马克思“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基本目标——人民当家做主,在领导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更高目标的征途上,仍然要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坚定不移地把人本服务理念融入到一切工作的始终。
      参考文献:
      [1][3][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136;137.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7.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8.
      [6][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194.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32.
      [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1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5.
      [12]李君如(主编).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NO.1(201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5.
      [13][14][1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4;10;116.
      [15][17][18][1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5;373;372;149.
      [20][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2;543.
      [22][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92.
      [2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25]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0.

    推荐访问:马克思 中国化 人对 民生 四代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