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荀子财富观探微

    时间:2021-07-06 08:01: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财富思想。他主张追求财富是人之所欲,应当予以顺应和满足,但要以义取之。在财富分配问题上,他将财富的合理范围界定在社会阶层的等级线上,形成了中庸式的财富阶层说,构建了禄随位、位随德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财富的消费问题上,主张以礼节用、善藏其余。
      【关键词】荀子 财富 道德 义利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失范状态,各诸侯国凭借自己的实力采取各种措施侵占他人财富,使得财富问题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荀子在承袭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吸纳众家之所长并融会贯通,形成了内容丰富而颇有见地的财富思想。在人们欲望不断膨胀的今天,重新审视荀子的财富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体系和构建良性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荀子财富观的理论基础:欲不可去,以心治性
      古代儒家把“财富”说成“富”,也称“利”。对于财富,孔孟并非像后人所认为的那样秉持鄙视或排斥的态度,并非要人们坚守贫困而不兴去贫之念。相反,他们主张人可以并且应当追求财富,只是在追求财富时的手段、方法要合乎道义。
      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荀子既承袭了孔孟思想又超越了孔孟。他不仅主张人们应该追求财富,而且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充分肯定追求财富的“欲”存在的必然性。在荀子看来,欲望是生之所以然,是“人之情”,即“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①,甚至希望能积累财富。荀子还认为欲具于性,不可去除。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②凡是人,无论是贵如天子还是践如守门人,都是生而有欲望的,并不断地追求欲望的满足。
      满足欲望追逐财利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倘若人们没有追求财富的欲望,那么历代君主以富厚、杀罚手段治国就无效了。对欲望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正视欲望,并加以正确引导。荀子认识到人除了生而有欲外,人亦且有义,好义是人区别于草木、禽兽之处。这个“义”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同时他也发现欲与求不同,欲望是自然产生的,只是一种想要的愿望。而求是可以实行的意志,是受心支配的,需要考虑何时适合去满足欲望。
      区分欲与求,在于是否合乎于心。合乎心的欲望是欲求,不合者则是欲望,合乎与否是以“义”为衡量标准,是要经过心地百般思量、权衡利害轻重。所以,心可以引导我们去追求某些合理的、可以满足的需求,遏制某些不合理或不应该满足的欲望。满足欲望的行动靠心来支配,这不仅仅是对欲本身进行节欲导求,更重要的是对追求欲望的行为进行节导。
      荀子的财富创造观:以义制利,以义取利
      荀子主张以义制利、以礼养欲,即以礼义、道德来确定度量分界,调节人们的欲望,使其达到义与利的和谐统一。人们在追逐财富时如果离开礼义法度的规范,那么即使得到财富也享受不到快乐。反之,如果遵循礼义追求财富,即使是最低的物质享受也可甘之如饴。当然,荀子并不是要人们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而是警示世人追求财富要以义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使役万物的快乐。
      那么,如何才能使人们获得符合“义”的财富呢?为了让民众富裕,荀子主张君主要裕民以政,调动民众劳动的积极性。因为他认识到,民众是财富的直接生产者,民众的富裕情况决定着国家的富足和稳定。换言之,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只有民富才能国富。他甚至警告统治者,“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③既然民众是生产财富的源泉、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那么就应该调动民众劳动的积极性,而这取决于君主采取的政策。所以,他提出要裕民以政,轻税薄赋,减轻百姓负担。此外,荀子还主张要富民富国还必须有健全的生产关系。首先,荀子非常重视社会分工,认为社会分工有助于实现普遍富裕。其次,荀子也非常重视发展农业,他把农业看成国家财富的源泉和百事不废的基础,认为只有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发展农业、增加农业生产,才能增加整个国家的财富。最后,荀子充分肯定了商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张免除商业流通税,以促进产品自由流通。
      总之,荀子主张追求财富须以义为取舍标准,以义制利、以义取利。对个人而言,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因贪图私利而弃义忘义。对国家而言,君主要怀义,要以政裕民、轻税薄赋,以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富民富国。
      荀子的财富分配观:德必称位,位必称禄
      荀子在财富分配问题上也承袭了儒家传统,将财富的合理范围界定在社会阶层的等级线上,主张按照社会阶层来确定应得的财富,社会阶层越高享受的社会财富就越多。而社会阶层的划分又是以德能为考量标准,这就形成了禄随位、位随德的阶层化原则。如荀子曾言:“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④,“德必称位,位必称禄”。荀子的这一思想虽然没有突破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但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对贵贱世袭、世卿世禄的等级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荀子还将社会报酬的差异性作为鼓励社会成员向上努力的动力。荀子在《强国》篇中说:“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其中的意涵即在于此。
      从社会阶层理论来说,荀子这样的立论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在一般的情况下,社会报酬的分配越是清晰严格、存在差异性,人们追求高社会地位的动机就越强。相反,如果是社会报酬紊乱、界限不清,那么人们对自己的奋斗目标就会感到茫然,缺少向上的动力,更遑论推动社会进步。荀子将财富当作社会报酬体系的一部分来理解,从根本上反映了其对理想社会的模式,绝不是仅仅追求财富的满足,而是要通过财富这个工具使人人向往做君子而弃小人。
      对于财富的分配,荀子也反对平均主义。他曾明确地说过“维齐非齐”,主张“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⑤的“别”,并将其视为养天下之本。这和墨子正好相反,墨子主张“均”,“均”是追求财富的平均主义,而荀子提出的“别”看到了差异。荀子认为每个人的德能不同,职位就有高下,贡献就有大小,获取的社会报酬就应该有差别。诚然,荀子主张财富分配要有“别”,但他也明确反对阶层之间财富分配差异悬殊,甚至提出对弱势群体要予以一定的补偿。譬如他说:“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复无遗。”⑥意思是对于无法自己生存的人,官府要收养他们,根据他们的能力加以使用,由官府供给衣食,普遍地给予照顾而不遗漏一人。这是出于对社会底层的人道主义诉求,主张必须满足社会底层的基本温饱。同时荀子出于避免阶层冲突的社会和谐立场,也反对阶层之间的差别待遇过于悬殊。用荀子的话说,阶层之间的差别待遇,其目的“非特以为淫泰夸丽之声,将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顺也。”⑦

    推荐访问:荀子 财富 探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