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新中国第一代红色外交家龚澎

    时间:2021-07-02 00:02: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龚澎,一个在人们心中还感陌生的名字。然而,她曾是新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杰出的外交家。
      1914年10月10日,龚澎出生在日本东京湾最大的港口城市横滨。龚澎的父亲龚镇洲(1882~1942年),原名龚镇鹏,是辛亥革命时期安徽著名的革命党人,曾被孙中山任命为陆军第35旅旅长,领导过著名的江苏靖江起义。根据佛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说法,他已为一岁的大女儿取名“普生”,又为新生的二女儿取名“慈生”(学生时代改名“维航”,在奔赴延安的时候,因敬仰革命先烈彭湃而更名为“龚澎”)。31岁的龚镇洲也许没有想到,多年之后,他的这两个女儿都成了新中国著名的女外交家。大女儿龚普生曾任联合国秘书处社会事务部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国际条法司副司长、司长,中国首任驻爱尔兰大使。二女儿龚澎,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杰出的女外交家。
      1933年6月,19岁的龚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燕京大学历史系。“一二·九”运动后不久,龚澎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初春,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革命圣地延安
      到抗战烽火的太行山
      1938年3月,龚澎进入延安马列主义学院,成为那里的第一期学员。脱掉了身上的旗袍和洋装,龚澎很快适应了延安的生活节奏。在这里,龚澎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刘少奇、陈云、张闻天、艾思奇等中共负责人和马列理论专家的报告和授课。在马列学院听课时,毛泽东注意到这个认真听讲的学生,课间休息的时候,他风趣地问龚澎:“龚澎同志,你是南洋的华侨吗?”龚澎微笑着答道:“我的家在上海,是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当龚澎把自己更改姓名的故事讲给毛泽东听后,毛泽东高兴地说,改得好,改得好嘛!我们就是要像彭湃同志那样,掀汹涌澎湃的巨浪推翻旧世界!
      1938年10月,龚澎结束了在马列学院的学习,穿上了八路军军装,成为八路军总部的一名秘书,负责草拟对外函电,记录整理首长讲话,报告广播里抄收到的国内外新闻,接待来访的外国客人,等等。
      这一年的冬季,一位在德国留学八年的高材生来到秘书处工作。这位留学生名叫刘文华,戴着一副黑边眼镜,高大健壮,英气俊逸。龚澎与刘文华同在秘书处工作,两人在共同的理想和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成熟的感情。1941年8月1日,她和刘文华结为伉俪。新婚29天后,龚澎奉中央命令调往重庆南方局工作。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党的神圣事业,他们商定: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天,就是团聚的日子!然而,龚澎并不知道这次的生离,竟是日后的死别。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向太行山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是八年抗战最艰难的岁月。刘文华在前方征战途中,突然患了急性盲肠炎,因医疗条件极差,延误了治疗,病魔竟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得知这一不幸消息,万分悲痛的龚澎在1942年12月7日的《新华日报》 (重庆版)刊登的《悼文华》中深情地写道:“我爱着太行山那块贫瘠的土地。因为它是被我们最亲爱的同志们的血滋养着的。它曾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一段生活的见证:它本身包藏着我的丈夫的尸骨。我更爱在那里坚持抗战和敌人作殊死战斗的同志们,老乡们。”
      龚澎没有被痛苦压垮。她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逐渐走出来,又以更高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更繁忙的工作之中。
      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陪都成为世界焦点。龚澎从太行山调往重庆工作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就设在这座云雾缭绕的山城。十八集团军、新四军驻渝办事处(简称办事处)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简称南方局)所在地是红岩村。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是延安派驻重庆的代表机关,由于国民党当局的种种限制,南方局只能秘密活动。龚澎的公开身份是重庆《新华日报》记者,而实际身份是八路军办事处外事组副组长、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的外事秘书和助手,同时也是周恩来与外国记者、外国使节打交道的联络员和新闻发布员。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获悉后于1月7日连夜召集外事组的全体同志,要求他们将皖南事变的真相迅速告诉全世界。紧急会议结束后,龚澎与同事们立即分头行动起来。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龚澎用大量的事实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为了及时将《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对局势的讲话翻译成英文,龚澎承担了大量的笔译工作,很多重要文章都是她在打字机上翻译成英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重庆已成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种力量的聚合地。这里设有40多个国家的外交代表机构,此外还有各种国际性反法西斯组织与十多个中外文化协会。驻重庆的上百名外国记者以俱乐部的形式聚在一起,每天都要交流最新的战时消息和发布当日的重要新闻,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信息抢先发到世界各地。龚澎的到来和她所发布的最新消息受到了瞩目与欢迎。尤其是她带来的那些已经翻译成英文的印刷品,上面登载的内容引起了外国记者的极大兴趣。“宣传出去,争取过来”是抗战期间南方局外事工作的方针。来到山城后,龚澎陆续结交了几乎所有驻重庆的外国记者。无论是美联社、法新社还是各国大报刊的记者她都认识,与美国新闻处也时有来往。龚澎还与外国新闻机构中的中国雇员广交朋友,从他们那里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信息。后来有些记者时常主动代龚澎传递宣传材料,给她以多种支持。龚澎临危不惧、忠诚事业的精神和她从事外交的才智赢得了外国记者的钦佩,他们称她是消息非常灵通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中共外交发言人”。
      龚澎在重庆涉外新闻界中赢得了广泛的信任。许多外国记者不愿意到重庆新闻局那里获取资料,却更愿意听取来自解放区的声音。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回忆说:“龚澎的性格里既有青春的朝气,又有对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坚定信念,再加上随军记者所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清新的幽默感。在1943年弥漫在重庆的沮丧的单调气味的气氛中,她那充沛的生命力使人如同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空气。”龚澎的魅力令不少外国记者为之倾倒,她成了“言论自由的象征”、“典型的美与革命结合的化身”。

    推荐访问:外交家 新中国 红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