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梁启超论国家“精神”

    时间:2021-06-27 12:01: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梁启超赋予国家一种内在的“精神”,从而似乎让国家“活”了起来。国家“精神”有三种外在表现形式,分别为法律、主权与文化,它们是梁启超有机体国家观的自然结果,并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赋予国家以一种必不可缺的“精神”,梁启超的目的是解决二个重大问题:对内统一、对外独立。站在具体历史的角度,我们不能不承认梁启超的国家“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梁启超;国家;精神
      冯契认为梁启超是唯心主义,“他受西学自由和理性权威的影响,强烈要求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去反对奴性,却陷入片面性,导致唯心主义。”[1](P162)从以下这种意义上来看,冯契是对的,甚至有更多的证据可以支持他的判断:梁启超不仅仅认为作为自然人的国民个人应该具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反对奴性”,而且国家也应当具备这些特征。因为在梁启超看来,国家是有机体,类似有机体的自然人。就像自然人一样,梁启超赋予其一种内在的“精神”,从而似乎让国家“活”了起来。精神是无形的,与形质相对应,相对形质来说,梁启超更重视精神:“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2](P267)它具有多个名称,最典型的是三个:元气、灵魂与国性,这三者充分体现了梁启超国家观的拟人属性—有机体。这种有机体的精神是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提出来的,它能够让梁启超解决他所想要解决的二个重大问题:对内统一、对外独立。
      一、国家“精神”的表现形式
      就像人不可缺少“精神”一样,梁启超认为“精神”也是国家必须具备的。它的表现形式为法律、主权与文化,梁启超分别称为“元气”、“灵魂”与“国性”。(1)法律与元气。精神是元气:“所谓精神者何?即国民之元气是矣。”梁启超在多处都提及“元气”,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1899年的《国民十大元气论》,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元气是人与国家皆有的:“爰有大物,听之无声,视之无形,不可以假借,不可以强取,发荣而滋长之,则可以保罗地球,鼓铸万物,摧残而压抑之,则忽焉萎缩,踪影俱绝。其为物也,时进时退,时荣时枯,时污时隆,不知其由天欤?由人欤?虽然,人有之则生,无之则死,国有之则存,无之则亡。不宁惟是,苟其有之,则濒死而必生,己亡而复存。苟其无之,则虽生而犹死,各存而实亡。斯物也,无以名之,名之曰元气”又说:“语曰: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国所与立者何?曰民而已。民所以立者何?曰气而已。”1910年,在《读日本大隈伯爵开国五十年史书后》中他又再次指出,国无元气不存:“其策我国则曰:以余观之,清国之宜学者,神也,非形也。意也,非迹也。国各有特性元气存焉,苟失特性,则元气沮丧,虽有广土众民,无所用之。故本末轻重不可不慎重。”[3](P2101) 那么,这种神秘的元气究竟是什么?1901年6月,梁启超在《立宪法议》中给出了答案:“宪法者何物也?立万世不易之宪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而不许离其宗者也。西语原字为THE CONSTITUTION,译意犹言元气也。盖谓宪法者,一国之元气也。”[4](P405)可见,元气就是法律,国无法律不存:“故有国斯有法、无法斯无国;”(2)主权与灵魂。主权与法律可以说是同一样事物:“主权之表示于外者谓之法”[5](P265)。因此精神也是主权,与国家共存:“主权者何?最高而无上,唯一而不可分,有强制执行之力,得反乎人民之意志而使之服从者也。而此主权者,则于国家成立之始,同时而存在者也。”梁启超在名文《宪政浅说》(1910年)中,主张三要素国家说,认为国家是由三部分构成:第一、国家须有一定之土地;第二、国家须有人民;第三、国家须有权力。前二者“领土国民,要素之有形者也,”后者“统治权,要素之无形者也。”这“三者结合为一,字曰国家。”梁启超尤其称无形要素主权为国家的“灵魂”:“夫人也者,以三十余种原质为其有形要素,以灵魂为其无形要素,诸要素合而为一,不能分离,而心君宅中,官骸从令。”[6](P2055)(3)文化与国性。精神的第三个名称为国性,梁启超甚至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其题目就叫《国性篇》,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指出国性是国家不可缺的要素,就像元气、灵魂一样与国家共存亡:“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国之所以与立者何?吾无以名之,名之曰国性…苟本无国性者,则自始不能以立国;国性未成熟具足,虽立焉而国不固,立国以后而国性流转丧失,则国亡矣。”[7](P2554)那么“国性果何物耶?以何因缘而成,以何因缘而坏耶?如何而为隆如何而为污耶?”国性也和“无以名之”的元气、灵魂一样,“国性无具体可指也,亦不知其所自始也。”虽然“具体的不可指,具象的略可指”,梁启超所略指的“具象的事项”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语,二是国教,三为国俗,“三者合而国性仿佛可得见矣”。由他所指的三项来看,国性就是文化。[8]
      二、国家“精神”的载体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其精神载体是有机的自然个体,对于国家来说,国家“精神”的载体则是国家这个有机体。国家“精神”的出现,是梁启超有机体国家观的自然、必然的结果。梁将国家视为有机体的倾向很早就有体现:例如在1896年的《报馆有益于国事》中,他开篇就说:“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则陋。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视肥瘠,漠不相关。言语不通,故闽粤之与中原,邈若异域。惟国亦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辱数十年,坐此焉耳。”[9](P66)可见在此处他就已经将国家当作一个有机体,其内部各组成结构之间应当如人体一样“通畅”、和谐。梁启超正式提出国家为一种有机体是在1903年。自流亡日本以后,他广泛涉猎西方学术,“自居东以来,广搜日本书而读之,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10](P589)受到很多西方思想家的影响,尤为德国“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所震动,因为伯伦知理完全反对梁启超所推崇的卢梭学说:“取卢氏之立脚点而摧陷之者也。”[11](P1065)梁启超认同伯伦知理对卢梭作出了“有力反对”,“穷极其流弊”[11](P1066)而伯伦知理用以反对卢梭民约论的武器就是国家有机体论。于是很自然地,“伯伦知理对梁启超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他的国家有机体上”。[12](P255)伯伦知理说:“国也者,非徒聚人民之谓也,非徒有府库制度之谓也,亦有其意志焉,亦有其行动焉。无以名之,名之曰:‘有机体’。”[11](P1067)有机体的特点有四:(1)精神与形体相联合;(2)肢骸各官各自有其固有之细腻告知及其生活职掌;(3)宜联接此等肢骸以结构一全体;(4)先自内部发育,然后长成以达于外部。既然国家是有机体,自然也具有有机体的特征。因此,梁启超说:“国家自有其精神,自有其形体,与人无异。”

    推荐访问:精神 国家 梁启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