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感恩教育: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现实土壤与着力点

    时间:2021-06-23 04:01: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激励人们净化道德、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雷锋精神的现实来源与生命根基,感恩内涵的多视角延伸与雷锋精神的内涵相契合。由于两者的充分一致性,感恩教育成为大学生雷锋精神得以培育和蓬勃发展的现实土壤和有效着力点。而要构建基于雷锋精神培育的感恩教育机制,需要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雷锋精神的培育与发展。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大学生 雷锋精神
      50多年来,“雷锋”这个名字伴随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也教育和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学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外来文化的冲击及思想观念的多元化,道德滑坡、人性扭曲现象及急功近利思想等严重侵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因此,如何有效地培育雷锋精神则成为目前迫切需要正视的问题。感恩教育,以其丰富的内涵、广阔的外延及作为雷锋精神的现实来源成为培育大学生雷锋精神的现实土壤和着力点,正视感恩教育与雷锋精神培育的一致性,构建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体系,对促进雷锋精神的培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雷锋精神的概念及时代内涵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言行和品德为内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雷锋精神形成于20世纪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50多年来,雷锋精神始终被我们全党、全社会传承,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人们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越来越具有时代的特色。20世纪60年代,雷锋精神以党的利益为重,时刻从人民的需要出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忠于党和人民的形象被社会广泛接受;20世纪70年代,雷锋精神被概括为爱憎分明的无产阶级斗志、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20世纪80年代,雷锋精神被概括为先人后己的“傻子”精神,热爱本职工作的钉子精神,同时雷锋精神成为“四有”新人的代表;20世纪90年代,雷锋精神被赋予奉献和牺牲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美德的体现,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代表;21世纪头十年,雷锋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建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相结合,成为高尚道德、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现在,社会一致认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二、感恩教育与雷锋精神的一致性
      几十年来,雷锋精神在激励人们净化道德、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过去社会总是喜欢从政治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宣扬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推向道德“神坛”,并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这使得雷锋精神在如今崇尚“平民英雄”的时代无法落地,更难以获得广大青年的认可。因此,寻求现实培育土壤,是雷锋精神在广大学生乃至青年中生根发芽最迫切的需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浓重的感恩文化,从“投我以木桃,报之于琼瑶”到“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无不体现了感恩的美好情怀和人们对感恩的充分认可与践行。可以说,从雷锋精神的现实来源与感恩的多层次、多领域内涵无不体现了其两者的一致性。
      (一)感恩是雷锋精神的现实来源与生命根基
      雷锋精神的现实来源与生命根基是其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雷锋出生在战乱年代,童年在苦难中度过,7岁成了孤儿。新中国成立后,雷锋成了翻身少年,上学读书学文化,16岁参加工作,18岁当上工人,19岁参军入伍,走进了部队的“熔炉”。经历由苦到甜的生活,雷锋把党看做是自己的再生母亲,把人民看做是自己的亲人。他在日记中写道:“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党和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过去家破人亡、受苦受难的苦日子,就感到党的恩情永远报答不完。”“对党、对人民要忠诚老实,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雷锋感恩的不只是领导、长辈、同学、朋友,更是一个政党、一个社会、一种制度。正是这种朴素的感情和实践认知,使雷锋逐步树立起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正是因为有报答、感恩的思想根基,他才会践行“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远大志向,才会在22年的短暂人生中谱写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
      (二)雷锋精神与感恩内涵多视角延伸相契合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勒沃夫和艾门斯的科学研究显示“感恩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人对生活充满憧憬,激情四射,积极向上”。无疑,感恩于心理上使人充满激情、积极向上与雷锋精神中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相契合的。从社会学的视域看,社会是由多个个体互动而联结起来的集合,个人就是这个集合中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自我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原则。恩情协调了社会的复杂人际关系,它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友好和善。因此,社会学中的感恩,就是最终在行动上得以回报的一种认识和情感,它不仅仅是道德强化物,更是一种传统美德,它还能构建一个“人一自然一社会”三者关系的良性互动,有机协调的和谐社会。通过感恩教育,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们树立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在社会中与人友好相处。无疑,社会学中感恩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大家服务人民的奉献意识,构建和谐社会,这与雷锋精神中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意识是契合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感恩是责任感和义务观的浓缩。之所以说是责任感的浓缩,是因为感恩要求人们对自我之外的他者和社会群体具有责任感,还要求人们每个人对自己负责,具有自我责任感。而感恩作为义务观的体现,则要求我们要把感恩作为孝敬父母、答谢朋友、回报社会的义务看待。当然,这不是一种法定义务,也不是国家强制规定的条条框框,这需要每个人把感恩意识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一种习惯和“义务”。由此可见,感恩作为责任感和义务观的浓缩,正与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相契合。

    推荐访问:着力点 土壤 培育 感恩 雷锋精神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