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休闲文化背景下对高校德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1-06-16 04:01: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高校德育应对休闲文化的影响力给予充分观照。德育目的的调适应与学生休闲生活的展开相统一。德育模式的改变应注重在休闲生活中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德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应充分发挥休闲文化的整合器功能。德育学科的发展应尽早形成新的分支——休闲德育学。
      关键词:休闲文化;高校德育;影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4-0156-03
      
      在普遍有闲的社会,休闲文化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入,高校德育应该关注和正视来自休闲文化的影响力。“休闲文化是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指的是人在进行休闲时,为不断满足自身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1]。休闲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有其独特之处,它往往在使人们感官和身心愉悦的同时,激发人的情感体验,使人的生命内涵和精神创造力得到充实和发展。休闲文化作为现代德育教育的载体,可以很好地促进德育工作从认知性德育发展到情感性德育,增强德育教育的感染性、弥散性、激励性和动力性功能。人们在休闲中的情感体验往往是最深刻的,因为他们处于一种摆脱“必需后”的身心自由状态,对人的本真会有强烈的诉求和感悟。休闲文化有喜闻乐见,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特点,将德育寓于其中,对于拓宽高校德育空间,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德育目的观的调适问题
      休闲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生活德育的观点在高校德育中应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德育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德育目的的设定、效果的评价都应围绕这一核心。我们所倡导的德育目的应该是帮助受教育者认识、体验、追求生活的内在价值,其中包含着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辩证统一。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对此并没有给予充分理解。我国传统的德育目的过于侧重整体主义,它在培养人的历史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方面,在培养人的整体意识和群体凝聚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个人生活,以至于个人生活只具有了外在的价值,个人只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工具,个人生活自身不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事实上,生活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是建立在个人自由发展基础之上的统一。德育目的也应如此,它首先应建立在对个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这个基础之上,关注个人生活的提升和个体精神的发展,以充分实现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
      普遍有闲的社会,遵循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校德育目的尤其要源于生活、关注现实生活。高校德育的基点应在于“热爱生活”,应重点关注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情感的培养。德育中情感目标的设定近年来已得到了初步论证,肯定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具有的特殊地位,主张应把人的情感发展纳入德育目标的建构。这己在学术界形成基本共识。这对我国德育目的的完善是有建设意义的。例如,爱祖国不是空洞的,真正的爱国之情必然牵涉个人的生活世界,是源自个人生活世界的内在情感积累,是个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不是因为祖国本身可爱就会自然地产生祖国之爱,也不是因为你是祖国之子你就得无条件地去爱祖国,而是因为祖国与个人生活世界发生了“有意义的牵涉”,个人在此意义牵涉中内在地发生祖国之爱。只要这种牵涉永在,则个人对祖国的爱便永不消失。所以德育的关键就在于把外在的目的转化为内在的目的,即与个人生活世界的意义相牵涉的目的。
      在普遍有闲的社会,尊重个性的发展,高校德育目的还应重视学生自主理性的培养。自主理性的培养应立足于生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不伪饰,不夸张,让学生对现实生活形成客观的认识。在实际操作中,宜通过休闲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道德冲突中勇于尝试做出自己的选择。鼓励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实际活动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培养他们理智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的自主选择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对规范本身的质疑,比如对由规范冲突所造成的道德困境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规范的背景及其价值取向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对规范的僵化理解进而认为掌握规范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道德问题的情况。我们要通过休闲教育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观念:规范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又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系统。
      总之,现代高校的德育目的,不仅体现为关注和引导大学生个人的当下生活,就其主旨而言,更要注重让学生认识、体验和追求生活的内在价值。这一目的的根基在于热爱生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厌倦现实生活,感到生活索然无味的人,会有什么道德修养。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追求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并通过自己的生活能力的提高和生活领域的拓展获得对生活的真正乐趣。休闲文化受关注度的提升及其良性发展将在这方面大有所作为。因为,最完美的感觉就是那种处于良好状况的、指向自身最好对象的感觉。休闲快乐使现实活动变得完美,使生活变得更美满,使人们乐于去追求它。高校德育应时刻指向当下的学生个人生活,引导个人生活的展开与充盈,积极影响个人当下的生存状态,使德育过程成为充实饱满、快乐充溢的过程。因此,德育目的的设定要与学生个人生活的展开相统一,个人不仅要践行某种德性,实现对外部世界的作用与把握,更要获得生活的完满和对生活内在价值的真实体验。
      二、德育模式的改变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其模式仍然具有凝重的传统特征。德育的实施仍然主要封闭在校园之中、课堂之中,在专门的时间里,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员,把活生生的道德实践转换成规定性的道德规范知识并通过讲演送给学生。学校德育主要的依据是书本,而传统的教材主要教科学世界的东西,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东西显得能力极其有限,而道德主要是在现实生活世界之中,而不是主要在书本。作为学科教育重要补充的课外活动,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存在较大的距离。德育在某种程度上被从人的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中抽离了。如此一来,“体验者”和“引导者”的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和富有个性的生活感受就丧失了根本的源头。把理性作为唯一判断尺度的道德理性世界,忽视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和自然界中道德的丰富性、生成性,其结果必然使道德教育的目标成为外求的,它要把人变成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即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的人”,于是道德教育自身逐渐衍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道德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活动。现代的德育模式应当是一个全员互动的参与模式。在高校,参与的德育模式,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德育上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德育的多样性要求。“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千差万别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在不同时间、不同问题、不同场合产生思想、道德、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政治思想困惑、人际关系纠纷、课程、职业选择、婚姻恋爱矛盾、心理冲突障碍等,当这些问题学生难以自我解决时,他们就会主动寻求帮助。高校应当适应学分制的实施和后勤社会化的发展,逐步在学生德育部门建立有关以上内容的咨询服务机构,让学生主动求教,由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个别和集体辅导,同学生一起研讨,这是引导学生参与主动性,增强德育针对性,满足学生多样性需要的有效方式,也是对德育制度模式的重要补充”[2]。寓德育于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中,能更好地实现德育过程的互动参与。学生在休闲中将自己浸润在德育融融、沁人心脾的校园文化中,主体意识充分张扬、个体潜能充分发挥,自觉认同进而挚爱这种校园文化,不仅将其命运系于这种文化的兴衰,而且由此而衍生出异常理性和真挚的爱国情、民族情、故园情、骨肉情、亲友情等人类情感。

    推荐访问:德育 若干问题 思考 高校 休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