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浅析古代笄礼及其教化功能

    时间:2021-06-15 16:02: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的“成人礼”,它的基本程序隆重且繁琐,但对古代女子由幼年走向成年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文章通过对笄礼的基本程序的论述,分析了筓礼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笄礼在古代社会所具有的教化功能。
      【关键词】笄礼;许嫁;教化
      笄礼在古代称为“上头”、“上头礼”,是古代女子到了婚配年龄,获得氏族或家庭认可,将为成人的重要礼节。古代女子经过笄礼之后就变成了成年人,这种礼节是女子到了婚配年龄之前所行的礼,女子在进行笄礼后,就不再具有任何权利,只能出嫁,通过结婚的方式获得人生的成年。笄礼自一开始就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于女子的伦理道德和生活行为规范,在古代社会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时至今日,笄礼作为一种女子的成人礼,其教化功能对当今青少年的教育以及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难题,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将对筓礼的发展及其程序、筓礼的特征进行探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梳理筓礼所具有的教化功能,以期推动学界关于此问题的深入研究。由于笔者学识浅薄,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古代笄礼的基本程序
      笄礼属于中国古代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中的嘉礼,它是古代女子在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的仪式。关于古代女子“笄礼”的仪式细节等详细内容在文献中并没有太多记载,就目前能考的大多集中于周朝和宋朝对“笄礼”的相关记载。据《朱子家礼·笄礼》和《宋史》等古书记载,古代女子“笄礼”的程序与“冠礼”大致相似,所不同的是“笄礼”的参礼者(宾、有司、赞者)主要由“贤良而有礼者”的女性担任。
      笄礼的基本程序大体和冠礼相似,一般都是通过程序化的语言和各种动作来完成整个仪式过程,整个仪式动作都非常的隆重且繁琐。但是古代女子行筓礼的年龄并不统一,也没有严格的规定,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许嫁者15岁行筓礼,另外一种情况是未许嫁者至迟须于二十岁行筓礼。因为行筓礼的年龄不同,那么行筓礼的程序也有一些不同。
      一是许嫁者十五岁行筓礼的程序较为复杂,据《仪礼·士昏礼》载:“女子许嫁,筓而醴之,称字。”郑玄注:“许嫁,已受纳征礼也。筓女之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也就是说,筓礼由主妇邀请亲属作为女宾,为其女儿插筓,且要用醴敬献给接受筓礼的女子,并为其命字。此类筓礼的程序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筓礼前的准备。要确定筮日、筮宾。所谓的筮日,即通过卜筮的方法选择良辰吉日作为举行笄礼的日期。筮宾是指在笄礼仪式上为接受笄礼的人进行加笄而挑选出来的宾客。而二者均要通过占筮的方式进行,且“筮于庙门”。在日子和筮宾确定之后,则要确定戒宾。即是指主人在笄礼仪式进行前三日,亲自去邀请被挑选出来的宾客。此外,在行礼的前三天,主人还需要再占卜选择一位有德才的女性长辈来担任“正宾”,并且还要请“赞者”作为“正宾”的助手协助“正宾”顺利举行笄礼等诸项程序。
      其次,筓礼的正礼。三加笄。加笄仪式是笄礼的中心环节,由正宾为受笄者加三次笄,受笄者得相应地更换三种服装,并且笄与衣着是相配的。首先要加发笄以及罗帕,穿衣缘没有文物装饰,没有细腰带的素衣裙子。其次要加发钗,身穿曲深色服装服饰。最后是加钗冠,穿大袖长裙礼服,佩绶。三次加笄的衣服和饰物都有不同的含义,它象征着女子成长的一个过程。每次加笄易服过程中,正宾都要向受笄者致不同的祝词,皆为教诲和祝愿之词,而受笄者要向父母、正宾等行揖礼以表示感谢。
      再次,取字与酬宾。正宾为接受加笄的女子取表字,而接受加笄的女子要向在场的所有来宾揖礼表示感谢。
      最后,礼成。笄者礼成之后表示笄者已为成人,而笄者要向正宾、客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等行揖礼。
      二是关于未许嫁的女子至迟二十岁所行筓礼,较之前者,就简单的多了。《礼记·杂记下》曰:“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筓,礼之。妇人执其礼。燕则共鬈首。”孔颖达云:“未许嫁而筓者,则妇人执其礼,无主妇、女宾,不备仪也。既筓之后,寻常在家燕居,则去其异而鬈首,谓分发为髻紒也。此既未许嫁,虽己异,犹为少者处之。”也就是说在仪式上没有必要邀请女宾来主持,主要是由家中的妇人来执礼,在筓礼结束之后,受筓的女子在家居期间也要去掉发筓,恢复未成人时的发式,依然是孩童装扮,且没有取字,因为只有夫家才能为女子取字,待嫁女子要等到婚嫁时方能再取表字。《仪礼·士婚礼》云“女子许嫁,筓而礼之,称字。”其中的“字”和“待字闺中”中的“字”都是表字的意思。
      二、筓禮的特征
      首先,筓礼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行过筓礼之后,受筓的女子还要系缨,表示已经许嫁。据《礼记·曲礼上》记载:“女子许嫁,缨。”郑玄认为:“妇人十五许嫁,并而礼之,因著缨,明有系也。”在行过筓礼,系上缨后,待嫁女子还须在嫁前三月,在祖庙接受婚前教育。可见,通过筓礼仪式,使初长成的女子树立成人意识,进而获得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使命感。
      其次,筓礼赋予女子社会性成人的身份,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女子在受筓礼之前,与男子在行冠礼之前所受教育的内容有较大的不同。在幼儿能说话的时候,教男“唯”,教女“俞”,给“男鞶革,女鞶丝”。在幼儿七岁的时候,“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在男子在十岁之时,则“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袴,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在十三岁之时,男孩子就要“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女孩子在十岁之后就不出门,由“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这就从行为修养、语言谈吐、穿衣打扮、生活操作等等方面都对女孩进行教育。年十五(许嫁而)行加笄礼,之后便可以谈婚论嫁了。女孩行筓礼之后就意味着得到了结婚生育、伺候丈夫和舅姑等义务。这些与男子冠礼之后,所获得结婚生子、参加祭祀以及参与政治等权利和义务有明显的不同。

    推荐访问:教化 浅析 古代 功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