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少数民族宗教传播的价值、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1-06-05 20:01: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宗教传播分为宗教信仰传播、宗教文化传播、宗教信息传播三种形式。在中国语境下,宗教传播脱敏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本文从对宗教社会价值、功能地位缺乏正确认知,“宗教过敏论”依然有市场;宗教媒介结构不均衡,传播体制不灵活,传播观念滞后,对宗教传播的管控过强,疏导和引导不力;宗教信息传播中议题的焦点性与传播地位的边缘性间的巨大差距及不适应性等6个方面分析了宗教传播过敏的表现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行观念创新;优化传播结构;制作亲和性文本;坚持人才为本等宗教传播的脱敏策略。
      【关键词】宗教传播 和谐社会 脱敏 问题 对策
      宗教传播是一种跨越古今、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它源于人类对宗教信息的需求,具有独特的新闻价值。宗教传播也是满足人类的宗教文化心理需要、具有实现多元社会功能的信息活动。随着现代化、全球化、媒介化进程的推进,宗教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和平、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力量。2015年全国政协工作报告阐述了由佛教等中国五大宗教构成的“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就涉藏、涉疆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坚决维护和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巩固和扩大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①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宗教起着联系不同文化圈的作用,中国与沿线各国友好交往将会更加频繁,海内外宗教界的交流联谊将会更加紧密,宗教将成为国家软实力的名片和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但从现实看,宗教却依然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相互认知薄弱、信任程度低、分歧严重的领域。”②如何发挥宗教传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缩短宗教传播与现实宗教事务的距离,成为了新闻传播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新一届中央政府更加关注宗教在对内、对外交流中的作用,政府明确“信仰外交”是集中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名片,这为我们研究宗教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为研究宗教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梳理少数民族宗教传播的概念、价值、问题与策略,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宗教传播的类型、特点
      宗教传播分为3类。宗教信仰传播,注重传播的神圣性和超理性的规则,传播主体是宗教信徒,诉求是宗教的皈依和宗教的实践;宗教文化传播,关注宗教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尊重宗教信仰,关注宗教传播的历史、理论和现实的变迁;宗教信息传播,关注宗教事务、宗教事件和宗教活动,具有比较强的新闻性和时代性及大众传播的色彩。在现代社会,宗教信息传播一般依赖大众媒体,因而出现了宗教媒体。跟一般大众媒体相比,宗教媒体肩负着两种责任:一种是“宗教界别”的责任,即对宗教信徒的责任;另一种是“公共”责任。宗教信息传播兼具超越性和世俗性的双重特征,它既与宗教发生关涉,也与社会发生关涉,它是向社会普及宗教知识、弘扬宗教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世道人心的平台,也是对外进行宗教交流、文化交流的平台。宗教传播应该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使社会公众对宗教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积极普及和传播宗教知识,为广大信众服务。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宗教信息传播的相关问题。
      二、宗教传播的价值、意义
      宗教传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宗教传播是民族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传播研究有助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建构;宗教传播研究有助于涉及少数民族跨文化新闻传播和对外传播的研究,从现实意义看,做好宗教传播有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有助于宗教文化的现代转型并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适应;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宗教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公信力和宗教国际话语权;有利于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安定、和谐、发展的需要,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同时,对于搭建不同宗教跨文化对话的平台,维护全球的治理有序化和世界的和平,形成开放、自由、平衡、多元的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宗教传播过敏的表现及问题
      1.对宗教社会价值、功能地位缺乏正确认知,“宗教过敏论”依然有市场。
      由于人们无法正确认知宗教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及其社会功能的多样性,甚至认为宗教有神论纯粹是消极、负面的事物,是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异己力量,是威胁社会主义事业前途需要加以防范的力量。因此,把宗教看做一种需要监视的维稳对象,需要被特殊援助的发展对象,而宗教群体成为了被边缘化、被污名化的主流社会的他者。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人们普遍患上了民族宗教问题恐惧症,在高度敏感和层层顾虑的心态下,政府和媒体出于鸵鸟心态主动回避宗教话题,对宗教话题过敏,使宗教的沟通、交流缺乏有效的平台,影响了媒介从业人员、普通民众和基层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知和理解,许多人遇到宗教问题绕道走,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因而造成了政府、媒体与宗教人员的感情疏远,更严重的后果是打击了宗教界的积极性,加剧了宗教界与社会的紧张,妨碍了民族团结与宗教和睦,使社会主义者自我孤立,给西方媒体攻击抹黑我国的宗教民族政策提供了口实和可乘之机,导致宗教问题长期成为中国外交的“负资产”包袱。
      2. 宗教媒介结构不均衡,传播体制不灵活,传播观念滞后,对宗教传播的管控过强,疏导和引导不力。
      我国宗教媒介结构单一,不均衡,制度不够完善;宗教媒体数量和有关宗教事务的媒体数量较少,涉及宗教传播的媒体结构严重失衡,主流社会与宗教以及宗教之间对话平台缺失。在我国,有着近1亿的信众,少数民族信众占据的比例很大。国内还没有一份以宗教为主题的报纸,宗教类刊物不过10来种,有关宗教的电视台、电台迄今仍然是零,这种局面导致的后果便是“难以全面反映数亿宗教徒的活动现状,也影响了大众对于世界宗教历史与思想的了解”。③媒体在与宗教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中,存在官方将宗教媒体与世俗媒体区别对待、宗教媒体在采访权限上要为传统媒体让路等现象。宗教传播面临国际、国内多重冲击与压力,面对因社会发展、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集体意识消解、社会信任危机、公共观念淡漠等新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宗教文化价值建构。

    推荐访问:对策 传播 价值 民族宗教 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