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引用材料命题须尊重材料的原意

    时间:2021-05-25 16:03: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选择题,史料,加工,规范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7—0036—04
      
      材料选择题运用材料,创设新情境,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主要考查理解判断、推理能力,是应该肯定的。编制此类试题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所选材料必须准确表达材料的原意,这是试题质量的基本保证,否则测验的信度就会大打折扣。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使高考试题转变为复习资料中的试题,在下一届学生中流传,前面的学生考过,后面的学生又练,老师作为典型试题再讲,如此反复使用,倘若试题失之偏颇,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下面以2009年高考三道历史题为例,姑且作为商榷,敬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例1:天津文综卷历史第4题: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 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 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 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 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D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考虑,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的思想,选择答案D并不难。但是,学生越是能够做出清醒的判断,越是难以选择正确的选项,因为答案不是胡适此语的本意。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冬,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胡适,在报纸上读到一条消息,说梁启超结束了13年的海外流亡生涯,从日本回到祖国,受到京津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云云;深有感慨,于11月10日记道:
      阅《时报》,知梁任公归国,京津人士都欢迎之,读之深叹公道之尚在人心也。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
      细读原文,胡适视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主要基于他倡导和宣传的民族(主义)思想和介绍“世界大势”。命题者或是断章取义,或是借题发挥,用“胡适评价”,着实令人遗憾。
      梁启超确曾提出“大民族主义”概念,他认为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必须统合起来组成一个大民族,名字就叫中华民族。他是提出这个称谓的第一人。孙中山后来接受了梁启超的“大民族生义”观念。胡适誉梁为“革命第一大功臣”,且“百十孙黄不敌一梁”,这个观点未必客观。但也情有可原,一是胡适当年仅22岁,尚在接受高等教育,很难说思想完全成熟;二是梁启超乃胡适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启蒙者,因而胡适对梁一直仰慕不已,而对孙的态度则是平视。如果从历史评价而言,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都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功臣,他们各有千秋,难分伯仲。高考试题引胡适“革命第一大功臣”的观点,即便没有违背原意也欠妥,更何况制定的答案根本就不是胡适的原意。而此题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胡适跟我们教科书的看法一致。因为教科书主要介绍梁启超在维新变法中的表现,试题的答案与学生掌握的知识相吻合。其实只要查一下原文的出处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失误。2006年上海历史高考卷第12题,引胡适书信中的“三个时代”也有设计上的缺陷,聂幼犁先生已专门撰文分析,这说明引用材料一定要符合材料的原意。
      例2:全国文综卷一第19题: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平型关战役
      答案:C
      这道题考查台儿庄战役的战略战术,令人匪夷所思。目前使用的所有版本的历史教科书都没有介绍台儿庄战役采取了什么战略战术,一般来说,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战役是集中于一课时的内容,教师至多介绍各个战役的大致情况,没有时间精细到战略战术。高考考查如此细微的知识,似乎不近隋理。
      选项中所述的四次战役,淞、沪会战和台儿庄战役是国民政府军事统帅部组织进行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组织进行的。题干提供了材料的出处是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通常我们说毛泽东同志运动战、游击战的军事思想就是这个特点。于是,学生结合题意和已学知识推测,只能在B、D两项中选择,而答案却是c。
      众所周知,平型关战役是伏击战,百团大战是主动出击的破袭战,也可以叫运动战,淞沪会战很大程度上也是进攻战,台儿庄战役属于徐州会战的一部分,从战略上绝对属于防御战。日军在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连贯南北战场,先后调集24万人,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中国军队以徐州为中心,多路阻击,台儿庄正是徐州东北30公里的门户。台儿庄大战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恶战、血战,“对一城一寨之得失”是非常在意,而非“不以为重”。第五战区第2集团军司令孙连仲对师长池峰城命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难道这还不是典型的阻击战?坚守台儿庄是为了围歼,台儿庄战役最令后人震撼的就是拼死抵抗的阵地战、防御战,没有阻击战何来歼敌2万余?究竟应该如何归纳台儿庄战役的特点?台儿庄战役与中共最密切的联系,应该是李宗仁在此役中采纳了中共建议的积极防御战法,以一部担任内线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线作战,攻防结合,灵活机动。但这与材料说的战役特征也有距离。
      退一步讲,即使《新华日报》中那篇中国将领的谈话是完全正确的,台儿庄战役的特点就是这样,仅凭试题所引的只言片语也无法让考生作出合理的判断。试题引用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相距太远,大多数教师看到试题也很费解。所以有网友感叹:“今年的高考题有点走火入魔,为了用材料而用材料,完全忽视历史框架,过于追究历史细节。”
      例3:全国文综卷二第23题: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A 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 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 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答案:A
      从解题技巧而言,C、D两个选项应比较容易排除,剩下的两个如何区分,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的材料。很多人都选B,答案却是A。
      笔者心怀疑惑,查阅了材料出处,了解到这段话出自霍布斯鲍姆于1994年出版《极端的年

    推荐访问:材料 原意 命题 尊重 引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