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范炬炜:行走在时代的刀锋上

    时间:2021-05-23 12:00: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走到别人没走到的地方,说出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这样的经历和作品,是每个记者都有的梦想,这是打开范炬炜的新闻词典的一把钥匙。
      
      如同每个人都有一部与众不同的人生词典,每个记者都有一部独一无二的新闻词典。
      本文的主人公范炬炜1986年成为一名军事记者,2006年获得第七届“范长江新闻奖”。与他的军事记者生涯同行的这20年,是世界格局和我国周边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20年,是世界新军事变革惊涛拍岸和战火频仍的20年,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速和深刻转型的20年。
      有人说,记者是历史舞台的头排观众,那么军事记者呢?面对这样一个风云迭荡的大时代,范炬炜把自己的观察哨所和战斗阵地全部标定在时代的刀锋上——在新旧观念交锋的刀锋上,在战争与和平博弈的刀锋上,在中国军队走过历史辉煌面对未来挑战的刀锋上。
      这样一部新闻词典,充满传奇。
      
      人所未至与人所未言
      
      走到别人没走到的地方,说出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这样的经历和作品,是每个记者都有的梦想。这是打开范炬炜的新闻词典的一把钥匙。
      新闻从业之始,范炬炜就开始用一串串坚实而艰苦的脚印填补军事新闻地理空白。此后,他的名字经常与闻所未闻的地名、闻所未闻的人与事连在一起。
      先让我们展读一下范炬炜创造的全新的新闻地理版图。
      ——首次完成“中国大陆周边行”连续采访。1986年3月至1988年3月,他骑自行车走完我国大陆18000余公里海岸线,驾越野车走完22000余公里陆地边境线。这是中国军事记者对大陆边海防一线的首次全程新闻踏访,也是首次以军事观察的方式环顾中国周边。
      ——首次完成“重走当年我军进藏路”连续报道。1991年4月至5月,他重走了当年十八军勇士的进藏路,这是中国军事记者首次对这条路进行新闻探险,也是这条路向新时期延伸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意义的一次再认识、再发现。
      ——首次完成单船出海时间最长、跨越海域最多的海上航行采访。2002年11月至2003年2月,他随“远望三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连续远航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把中国军事记者的足迹留在了海天之间。
      ——首次完成对全军所有海拔5000米以上驻兵点的采访。从此以后,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海拔5374米的空军某雷达站等一批英雄哨所的名字,列队走进军内外读者心中。
      ——还有,他作为军事记者首次遍访全国所有55个少数民族,包括中印、中巴边界上的“原始部落”;他首次跑遍全军所有边防团;他驾车走过滇藏、川藏、青藏、新藏等所有进藏线……
      与其说这是一张全新的新闻地理版图,不如说这是一个军事记者用血汗凝成的一座军事演习沙盘。然而地理探险版图并不能证明一切,一个旅行者也可能走得更远。对于记者,经历和作品,永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范炬炜不是标榜汗水、炫耀旅行图的记者。在他看来,记者走得再远,更远的天边还有你不知道的人和事;记者走得再苦,比起你在远行的目的地找到的被访者,也不过是一粒微尘。喜欢把自己当主角,把旅程的辛苦凌驾于命运的苦难之上,其实离一个职业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还很遥远。
      范炬炜出版过一本小册子,是“中国大陆周边行”日记体现场见闻的合集。这本朴素的小书,被认为是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新闻界的一只“望远镜”。在那个思潮汹涌的年代,这本小册子在时代的书架上毫不逊色。作为最早涉足边防领域报道的军事记者之一,范炬炜创造了一种后来广为流传的亲历式文体,他对大雪封山、边关墓园的描写和述说,他对边界、边境、边防的体认和领悟,成为人们的集体记忆和公共认知。
      至人所未至,让人想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诗人聂鲁达的暮年自况:“我承认,我曾经历史沧桑。”言人所未言,让人想起笛卡尔的深沉声音:“我思故我在。”其实,人所未至和人所未言都是典型的新闻概念,但范炬炜的执着几乎把它们推入了人生哲学的范畴和境界。
      
      死生之地与存亡之道
      
      范炬炜不仅是一名军事记者,更是一名军人记者。一个军人观察世界,必然是烽火台上的瞭望,必然是古战场上的沉思。每当风云出塞,夜月临关,军人的思想行囊里应该永远装着《孙子兵法》的开篇之语:“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也正是走进范炬炜新闻词典的路标。
      踏访死生之地,范炬炜亲历一个个生死瞬间。
      ——在西南边境的一次采访途中遭遇车祸撞碎颅骨,他被当成“烈士”上报,后手术成功侥幸免死;在云南边防被泥石流冲入澜沧江,他砸开车窗后奋力脱险;被困于新疆阿勒泰山区零下48°C的暴风雪中,冻僵后经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抢救,他竟奇迹般生还。和平年代,这些远离日常生活的生死关口却离他如此之近。
      ——1996年春节前夜,我国“长三乙”大推力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试验,他进入发射场距火箭仅90米处拍摄资料。不料,火箭发生意外爆炸,巨大的气浪将他掀出数十米远。严重的外伤,加上肺部吸入有毒气体的严重内伤,又一次把他推向死亡边缘,然而经抢救后他再次死里逃生。
      透视存亡之道,范炬炜用双脚丈量战争与和平的距离。
      ——为真实掌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部分边境地区局势的第一手资料,他和一位珞巴族向导一起以砍刀开路,经9小时艰难攀援,爬上海拔近5000米的边界线,隔着铁丝网与外军军官进行了直接对话。
      ——冒着被误杀的危险,他前往西藏阿里无人区最西端的“未改乡”(注:政府文件用语,意即“没有参加和平解放后民主改革的原始部落”)调查,向部落头人了解到有关边境领土问题的事实。他发回的《边关一日琐记》、《与S少校一席谈》等报道和内参,为高层领导掌握边境真实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军人因战争而存在,因和平而自豪。可以说,范炬炜把一个军人在和平年代能够体验到的“战争极限”发挥到了极致。面对生死的瞬间,冥思存亡的时刻,一个军事记者的脚下是一寸寸红色国土、蓝色国土,眼前是沧海横流、乱云飞渡的时代棋盘——此时,一个人的生死如此渺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亡大业如此崇高。
      
      阵地前沿与战场纵深
      
      壕沟堡垒,是看得见的阵地前沿。然而在远方,还有视野之外的战场纵深。投身军队建设发展的时代最前沿,关注未来战争的那些未知领域,是范炬炜的夙兴夜寐。沿着这条战线,可以对他的新闻词典作一次深层阅读。
      范炬炜长期跟踪采访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尖端科技领域,他深深扎根在这里。多年来,他走遍了我军地处沙漠、戈壁、深山、海岸的所有科研试验场区,现场采访了包括战略导弹试验、新概念武器试验,以及我国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等在内的武器装备战线重大科研试验任务。他是惟一从发射场、着陆场和远洋测量船上,现场采访过“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所有飞船发射任务的记者。厚积而薄发,得心而应手,他用专业的眼光记录历史、析事明理,把准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的脉搏,被国防科技专家们誉为研究型、专家型记者;他用清澈的笔触写人状物,努力追求科研报道的人性化、生活化、感性化,让科研报道走出象牙塔,走进千家万户,受到公众欢迎。
      阵地前沿,他马不停蹄。
      ——2001年1月,“神舟二号”飞船返回时发生异常,他乘搜救直升机超低空搜索4小时,在冰天雪地中驱车一整夜寻找目标,次日清晨,他驾驶越野车第一个抵达返回舱着陆点,终于找到一度失踪的目标并掌握了现场第一手资料,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献上了一名军事记者的忠诚。
      ——2002年底至2003年初,他随“远望三号”航天远洋测量船出海远航,全程记录“神舟四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向公众打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奥秘的历史档案和未来前景。他撰写的《神舟,我们牵住你啦!》、《神舟,我们领你回家!》等现场目击新闻,成为这一新闻事件中最具特色的独家报道。
      ——2003年10月,“神舟”飞船首次载人飞行,他出色担当了首席记者的角色。他写的长篇通讯《中华飞天第一人》被媒体广泛转载;他从着陆场发回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获2003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杨利伟深度访谈《细说飞天梦触摸英雄心》获全国五四新闻奖一等奖。
      战场纵深,他审时度势。
      ——1991年,他采写了一篇《空军飞机定寿工作效益巨大》的报道,指出提高装备使用效益的新途径,军委领导迟浩田看后亲自给空军司令员、政委写信说:“我看了军报记者范炬炜同志写的这篇报道,真有为之一振和豁然开朗之感”。
      ——1998年,中、美、俄三国共同承担国际商业卫星“铱星”的布网发射任务,他以独特视角写出特写《零秒之战》,从三个国家卫星发射在毫秒间的较量,反映出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和航天人拼搏奉献的风采,被航天界专家们视为经典之作。
      ——我国宣布暂停核试验前夕,他身穿防核服亲历了我国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撰写的长篇综述《铸盾大漠功垂青史》,在国际上引起反响。
      每一代军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每一代军事记者也同样重任在肩。在这个行列里,有的人落在了时代身后低吟浅唱,有的人跃上时代潮头听涛观澜。范炬炜不仅踏上了时代潮头,而且一直行走在时代的刀锋上。也许有人说,他比别人幸运,这很难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记录和思考时代进程和军人使命的征途上,他比同时代的人更自觉、更清醒。
      范炬炜的名字很有意味,炬是火把,炜是光明,他点燃自己,用火光照亮了道路和读者的眼睛,照亮了一个时代的征程。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

    推荐访问:刀锋 行走 时代 范炬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