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也谈《长亭送别》中“口占一绝”诗句的运用

    时间:2021-04-08 04:02: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4期上刊登了姜夕吉老师的《从“口占一绝”看崔莺莺的悲剧命运》一文。因近日执教《长亭送别》一课,重又阅读姜老师的文章,就“口占一绝”这首诗在文章中的运用,产生了与姜老师不同的看法。现具体讨论如下:
      “口占一绝”这首诗是从唐传奇元稹的《会真记》中照搬、挪用过来的。(这点在注释中已说得很明确)《会真记》中,崔莺莺被张生抛弃岁余后,张生路经此地,又想求见崔莺莺。崔莺莺即赋该诗回绝了他。于是据此,姜老师认为,在《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口占一绝’却与送别的气氛有些格格不入”,“这样一首诗放在一对有情人缠绵悱恻依依惜别之际,显然有些说不过去”,“崔莺莺的‘口占一绝’放在爱已成为往事的情境下恰到好处,而放在两情正相悦的《长亭送别》里则显得有些过于超前”。对此,我不敢苟同。
      首先,王实甫是位卓越的语言大师,在中国戏曲史上开创了文采流派。对此,古人赞誉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至于《西厢记》,语言秀丽华美而通晓流畅,善于渲染环境气氛以烘托人物思想感情,多数场景饶有诗情画意。古人赞《西厢记》为“绝唱”,“传奇之‘冠’,戏文之‘祖’”,“千古妙文”,“北曲当以《西厢》压卷”。后人用“花间美人”形容其语言风格。这样的一个作家在其整个作品里面,熔炼古典诗词入曲而丝毫不显生硬牵强,化用前人的语句和意境而丝毫不显“借”的痕迹。那为什么会在“四边静”这支曲子之后,写崔莺莺对张生叮咛嘱咐时,会如姜老师所言,露出这么大的破绽呢?会直接生硬地套用、沿袭前人作品中的这首小诗呢?尤其是这首小诗并非特别出众,并非有文采。显然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而并非姜老师所云“有些格格不入”,“显然有些说不过去”,“显得有些过于超前”。
      那么作者在这一特殊情境下的故意安排到底“意欲何为”呢?实际上是,作者在此让崔莺莺吟诵这首毫无由头的小诗,恰恰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此刻崔莺莺非常微妙的内心体验。在崔莺莺那里,也是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她一方面要忍受分手在即的痛苦,一方面又对未来她与张生的爱情走向充满着一种隐忧。这种担心让她更加痛苦。所以,她用这首小诗在试探:你(张生)走后是否也会如小诗中的男主人公一样抛弃我?(尽管她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悲剧)所以她用这首小诗在告诫。因为她经此一事,或许知道张生也是一个多情种。最担心张生走后不回来了。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张生名落孙山,无脸回来了,干脆在外地“栖迟”;二是张生金榜高中,移情“异乡花草”,不回来了。这两种结局对她来说都无异于晴天霹雳、遭受抛弃、迎头一击。所以她在几番对话中反复叮嘱,让张生不管如何,都尽早回来。这才是她的心声。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是两情相悦、私定终身、情深意笃,那为何崔莺莺还会有这样一种担忧呢?这恰恰是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男权社会在崔莺莺内心投下的一道阴影。男权社会,男子权利至高无上,随便停妻、休妻,再娶、续娶,而不受任何道德与法律的约束。种种社会现实、风气,让崔莺莺有这种忧虑,是可以理解的。
      果然,崔莺莺的这种试探,心细的张生敏感地觉察到了,于是他急忙表白“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小姐放心,小生就此拜辞”。这样理解、解读,前后文意就通了。也可以见出两位主人公的痴心相许、心有灵犀、默默牵挂、依依不舍、艰难别离。据此我说,作者的巧妙构思,我的分析,通过张生的反应得到了印证,证明是正确的。
      总之,解读文本,既要有一种怀疑精神,又要小心求证。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另外,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探求语境义,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不同的语境,即便是同一个语词,意义也可能不一样。正因如此,同一个词语、句子、诗句到了另一个语境中,就不能采取刻舟求剑的方式,不能仍用原来的意义来解读新语境、新文本。上述见解,毕竟是个人的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欢迎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推荐访问:长亭 送别 诗句 一绝 也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