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对低龄犯罪少年是教还是罚

    时间:2021-03-06 20:07: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近来,低龄未成年人恶性案件频发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案件的手段之残忍,恶性程度之深,令人发指。但是,此类案件的共同特征是,多由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低龄未成年人所为,一旦被媒体曝光后,都出现了无法按照刑法处罚而基本只能一放了之的“困境”。最典型的是2013年发生的重庆10岁女孩摔童案,尽管女孩暴行令人发指,但因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未受到任何惩罚,也未进行必要的行为矫治和干预。而在最近连续发生的多起未成年人施暴案,例如浙江庆元初中生殴打一名小学生、福建南安两名中学女生殴打另一名女生、广西北海七名女生踢打另一名小学生等,均只是批评教育后即予以了释放。
      面对如此严重的罪行,法律却无法给予惩罚而只能一放了之,这种落差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映。不久前,中国留学生施虐同胞在美国面临多项罪名指控并可能处以终身监禁刑罚的事件,再次引起国内对我国低龄未成年人犯罪防治缺陷的反思与不满。
      法律的尴尬:想管管不到
      我国刑法规定了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将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无论实施多么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均不负刑事责任;二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等八类犯罪承担刑事责任,三是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承担刑事责任,但是不满十八周岁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近期引起公众焦虑与不满的主要针对的是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他们虽然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但因为不满十四周岁而不负刑事责任。
      公众的焦虑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这些实施了令人发指恶行的未成年人既不能给予刑罚处罚,也实际没有刑罚替代性措施可以管束。尽管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三种措施,但这些措施基本处于“空转”状态。
      《刑法》第十六条第四款规定,对于因为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责令父母加以管教的悖论是,如果父母能够管教得好“熊孩子”,也就不会有严重不良行为了。而收容教养措施在劳教制度废止之后,也实际名存实亡,因为收容教养的执行场所已经不复存在。现状是,大部分省市基本不再适用收容教养措施,少数仍在适用收容教养措施的省市,也在适用程序及执行场所等方面遭到了“合法性”的严重质疑。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工读教育送专门学校(工读学校)矫治。但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规定的工读教育措施并非强制性的,而是“申请”适用,即需要“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由于工读学校的标签效应及实际所具有的限制人身自由性,除非极为特殊情况,监护人并不会主动申请将孩子送入专门学校。
      也就是说,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对于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低龄未成年人,实际状况是既不处罚也不教育,而是一放了之。其结果是堕入“养猪困局”,即只能“养肥了再杀”—等低龄未成年人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或者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了可以予以刑罚处罚的程度,才动用刑罚进行惩罚。这的确是一个尴尬的状况。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行吗
      针对这样的困境,有一种强有力的观点主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以让这些恶少能够受到刑罚的处罚。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当代社会的生活条件好,未成年人的发育更早,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了低龄化趋势,目前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得过低,放任了未成年人犯罪,故而应当提高。其实这种观点的核心主张是,希望能动用刑罚惩罚有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低龄未成年人。
      实际上,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应不应当降低,争论了已经三十余年。但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观点虽然经常会在一些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恶性案件发生后被提出来,但这一主张始终只是一种“观点”,而并没有被立法所接受。相反,就我国的刑法改革而言,自1979年刑法正式确立新中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后,刑事责任年龄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实际有所提高。例如,1997年刑法修改时,将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范围进行了明确限制,即规定其只对八类刑事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拉长视野还会发现,提高刑事责任年龄而非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才是刑法改革的趋势。早在清末,沈家本在主持制定我国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刑法典《大清新刑律》时,就曾经建议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十六周岁。由于刑法草案在征求意见时受到了强烈反对,因而《大清新刑律》最终将刑事责任年龄确立为十二周岁。但是,逐步提高刑事责任年龄到沈家本的建议年龄始终是近代以来我国刑法改革的重要方向。1928年民国旧刑法将刑事责任年龄从十二周岁提高到了十三周岁,1935年民国新刑法进一步将刑事责任年龄从十三周岁提高到了十四周岁。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1979年刑法将刑事责任最低年龄确立为十四周岁,但在1997年刑法修订时,将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负刑事责任的范围明确限定为八类犯罪,已经较为接近沈家本关于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十六周岁的设想。这一年龄起点也与各国刑法规定趋于一致,并符合联合国少年司法准则的精神。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明确要求各国在承认少年负有刑事责任的年龄这一概念的法律制度中,该年龄的起点不应规定得太低,应考虑到情绪和心智成熟的实际情况。可见,仅仅因为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个案而主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成为观点,但绝不会被立法所草率接受。
      主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观点试图通过动用刑罚的方式来遏制低龄未成年人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这很可能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犯罪学研究表明,刑罚是一种强烈的标签,经过刑罚处罚的未成年人更容易堕入犯罪深渊,成为惯犯、累犯等恶性犯罪人。而真正对社会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恰恰是犯罪生涯开始于童年期的恶性犯罪人。

    推荐访问:低龄 犯罪 少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