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机器与人性:卡夫卡《在流放地》读解

    时间:2021-03-05 12:04: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在流放地》是卡夫卡十分重要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往的读解或是忽略了“机器”这一重要元素,或是对“机器”的分析不够深入。事实上,“机器”在该小说中举足轻重,从“机器”切入,便可发现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科技与极权的同构关系以及科技和极权对人性的异化:极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则进一步加强了极权,科技沦为极权的统治工具,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与统治逻辑,在极权和科技的双重统治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人性均被异化。
      关键词:卡夫卡;《在流放地》;机器;人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当代作家保罗·奥斯特研究”(编号: 13CWW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金云,博士,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的研究。
      Title: Machine and Humanity: A Study on Kafka’s In the Penal Colony
      Abstract: In the Penal Colonyis one of Kafka’s important short stories. The previous interpretations either ignore the “machine” in the story or fail to analyze it thoroughly. “Machine” actuall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story, from which we can find that Kafka explores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itarianism and science-technology. Totalitarianismpromotes science-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ter strengthens the former. Science-technology is changed into a powerful tool of totalitarianism, and becomes a new ideology and logic of ruling. Under the rul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totalitarianism, the ruler and the ruled are both alienated.
      Key words: Kafka; In the Penal Colony; machine; humanity
      Author: Li Jinyun is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65, China). Her academic interest i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E-mail: lljjyy3122456@163.com
      《在流放地》是卡夫卡十分重要的一篇短篇小說,发表于1914年10月。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关于小说的主题却历来众说纷纭。有评论家认为《在流放地》的主题是“罪”与“罚”,比如批评家鲍里斯·苏切科夫(Boris Sushkov)指出,卡夫卡在这个作品中明确描述了人类所犯的罪恶以及由此带来的惩罚,“这机器的存在是可以容忍的,惩罚是不可避免的”(转引自胡志明73)。马尔康姆·帕斯莱(Malcolm Paisley)也指出,《在流放地》标志着卡夫卡“关于罪和惩罚的探究已经达到了顶点”(73)。也有评论者认为作品表现了新旧势力交替过程中的复杂矛盾,无论是代表专制政权的老司令官,还是代表温和派的新司令官,“在流放地,对‘权力’的膜拜几乎已成定局,从历史中带来,并将带入历史中去”(路杨 96-99)。还有一些评价者从宗教入手解读小说的宗教寓意,指出《在流放地》借用基督教神学末世论的重要命题“最后的审判”,作品充满宗教学的神秘话语,反映了卡夫卡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复杂情感(孙彩霞93-99)。甚至有学者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研究并指出,军官是一个典型的虐待狂,他“通过给他人增添痛苦、施加残暴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王炳钧 60)。以上诸种读解丰富了《在流放地》的主题内涵,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但是这些读解大都忽略了小说中“机器”这一举足轻重的要素。个别研究者虽注意到“机器”的存在,并且从“机器与人”切入,意图说明机器时代颠倒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曾艳兵77-82)。卡夫卡用意绝非如此简单。卡夫卡历来惜墨如金、下笔极简,在这个短篇小说中,他却用大量篇幅借军官之口分毫毕现地描写了一部处决犯人的机器,机器主导了情节的发生、发展,主宰了人物的命运。卡夫卡究竟用意何在?
      一
      小说《在流放地》里,首先出场的是机器。“‘这是一架不寻常的机器,’那军官对探险家说,同时用赞赏的眼光瞧了瞧那架其实他早就非常熟悉的机器”(卡夫卡 80)。①让军官倍感自豪的机器其实是一个刑罚用具,它设计精巧、结构复杂,由三部分构成:下面是“床”,中间部分是“耙子”,最高部分是“设计师”。“床”是一个上面有绑带的平板,执行处决时,犯人将被绑在这个平板上;“耙子”上面安装着无数枚钢针,这些钢针会将犯人所犯罪行刻在其身上,并在身体其它部位刻满装饰性花纹;“设计师”是控制“耙子”运作的若干组齿轮,齿轮可以根据不同判决进行相应调整。“床”和“设计师”安装了电池,可以自动运行,“耙子”则顺着“床”与“设计师”之间的四根钢棍上下移动。机器所有部件的运作都经过精确设计,一旦启动,三个部分的动作协调一致,将分毫无差地把犯人所犯罪行刻写于其身上。可以看出,这部机器运用了许多机械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发明机器的是流放地已故的前任司令官。老司令官是欧洲国家派往殖民地的统治者,他集数种角色于一身,“既是军人,又是法官,又是工程师、化学师和制图师”(85)。他在军官的配合帮助下,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多次试验,终于成功制造出这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器。这个机器耗费了他数年心血,是其“毕生的杰作”。拥有至高权力的老司令官为什么要制造这部机器?答案是处决犯人。在流放地,无论犯什么罪,犯人都将被绑在机器上,由“耙子”将其罪行刻写于身上。整个处决过程持续十二小时,犯人浑身血流如注,最终因失血过多而痛苦死去。因此,这个机器其实就是一架杀人机器。

    推荐访问:流放 卡夫卡 人性 机器 读解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