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2018民生新闻稿件短篇 试析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记者所扮演的角色

    时间:2020-08-12 07:25: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拟从当前存在的三种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类型出发,分析相对应的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记者对其职业角色的定位和呈现,并分析了他们生成的原因。分析得出,在“报道类”、“帮忙类”、“调解类”民生新闻中,记者分别作为“报道者”、“参与者”、“记录者”而存在。这种角色呈现不仅和节目定位有关,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民生新闻 记者角色 报道者 参与者 记录者
      
      十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出了报道类、帮忙类、调解类三种类型,相应的,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在报道中的角色体现为“观察者”、“参与者”和“记录者”。在几种电视民生新闻形态并存的状态下,这几种记者角色也是并存的。另外,这三种角色也不是完全相斥的,他们之中仍有一些共通的地方,但是其中的不同更加明显,这也是我们的研究更为关注的方面。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这三种记者角色各自的角色特质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一、“报道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报道者”
      
      1、作为“报道者”的民生新闻记者
      在这类民生新闻节目中,记者的主要任务是采访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用摄像机记录下采访的过程,用新闻稿简要地叙述出新闻事实,同时在采访中也尽量避免对新闻事件中的一方产生主观倾向性或者情感流露,而是应该站在一个观察者、旁观者的角度来报道新闻事件。以《第一时间》2009年5月5号的节目为例,当天的节目中播出了在合肥五里庙菜市场一个14岁卖菜少年为卧病在床的父母挣生活费的故事。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记录下男孩为了省钱没有买早饭、在卖菜的时候晕头转向以及在回来途中一个人推着三四百斤重的板车的吃力样子的几个场景,但是整个过程中记者没有站出来帮他,一直是一个客观的报道者的形象。
      2、“报道者”角色产生的原因
      除了“报道型”民生新闻的节目定位对记者形成的要求之外,其兴起时的媒体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首先,这是新闻报道对客观性的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受众越来越成熟和理性。市场经济带来了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人们对信息的追求,受众愈来愈需要媒体为其提供各种信息。与这种需求相对应,一些记者学习西方的客观报道手法,扮演观察者角色,重视时效性,事实与评论严格分离,以提供事实为首要目标。①这就是为什么在“报道型”的电视民生新闻中极少看到记者在报道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情绪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次,这是媒体实践的要求。从时间上看,如果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话,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兴起时间是2002年,接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这一时期新闻界发生的一些事件引起了学界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较为集中的研究。
      最后,这是媒体良性运作和应对同行竞争的需要。电视的市场化运作使其必须做商业考量。从这个角度来说,以观察者的角色记录下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以客观的态度来面对受众,有助于维持媒体在观众心目中的专业性、权威性和信任感,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争取观众。
      
      二、“帮忙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参与者”
      
      1、作为“参与者”的民生新闻记者
      与“报道类”民生新闻节目“旁观”的视角不同,“帮忙类”的民生新闻节目将视角转向“介入”。记者通常以记录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介入到新闻事件中来,在记录的同时以一己之力不断地引导、推动事情的发展和解决。②如果说传统新闻采写的公式是:呈现现象――揭示成因――引发关注,而帮忙类电视节目则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概括:弄清需求――分析原因――寻求解决。以《帮女郎 帮你忙》为例,这个栏目的帮忙内容主要以消费投诉、情感援助和舆论监督三大块为主。在采访报道这类事件时,栏目的记者――帮女郎们――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者,而是同时变成了新闻事件的策划者、组织者。
      2、“参与者”角色产生的原因
      “帮忙类”的电视民生新闻,其栏目定位就是“服务、帮忙、介入”。“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感民之所感”是媒体对自身也是对记者的要求。“帮忙类”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不仅在行动上全程参与在新闻事件中,在情感上也参与进去。
      是什么使得媒体在制作栏目的时候选取了“介入”这一视角,将媒体打造成一个“帮忙者”的角色的呢?对这个问题的追寻也就是对记者的“参与者”角色根源的探寻。首先,时代背景赋予了记者新的角色定位。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民主、法治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普通群众对于自身的权利有了更多的认识,维权意识也逐渐增强。其次,这是媒体满足分众化时代的社会需求的努力。受众需求的复杂多变和个性化色彩使电视媒介步入分众化时代。就新闻频道而言,需要在节目栏目化、栏目频道化、频道专业化的基础上实行个性化经营,为受众提供差异化服务。③最后,这是民生新闻突破瓶颈、寻求差异化竞争的结果。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遭遇了瓶颈。题材重复化、内容庸俗化,描述性的报道占了大多数的篇幅,记者的采访常常流于表面、难见深度。
      
      三、“调解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记录者”
      
      1、作为“记录者”的民生新闻记者
      以《庐州和事佬》、《钱塘老娘舅》、《闲事婆和事佬》等为代表的“调解类”民生新闻节目的主要定位是“管的就是老百姓家长里短的事情”,节目中加入媒体之外的“和事佬”“老娘舅”等第三方调解人,他们利用民间手段,发挥民间智慧,从人情世故的角度去调解老百姓面对的纠纷和矛盾,注重当场调解和摆平纠纷。
      在节目中,记者从台前转到幕后,不再出镜,也不在调解的过程中对矛盾的双方或者和事佬进行采访,记者在现场所做的事情就是端起摄像机记录下和事佬调解的过程。其次,“记录者”指的仅仅是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角色。在新闻报道之前他们还是信息的把关人、选题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采访完回到演播室以后,他们还是节目的编导和后期制作者。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记者从新闻事件中的“淡出”和纯记录的方式并不代表记者只是作为“摄像机”这么一个工具性的存在。虽然不能够参与到事件的调解中,但是记者可以运用镜头语言如摄像机的运动以及画面的处理技巧等来对调解现场进行“讲述”。
      2、“记录者”与“报道者”角色辨析
      传统“报道型”节目中记者也不参与到事件的解决中,只是作为采访报道人员弄清事实的脉络,向观众传递信息。那么,这种“记录者”的角色和“报道者”有什么不同呢?首先,二者在新闻现场的工作内容不同。报道者的工作是将新闻现场的事件向观众叙述清楚,采访相关当事人和其他部门,以补充必要的采访信息。其次,记者所处的新闻现场的人物关系不同。在“调解类”节目中,多了报道主体和报道对象之外的第三方调解人,也就是和事佬。和事佬的出现不仅仅是节目形态和节目元素的更新,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类节目中的和事佬有专家也有普通百姓,具备平民化和权威化双重特征。
      3、“记录者”角色产生的原因
      “记录者”型的记者产生于《庐州和事佬》这一类的“调解类”民生新闻节目,想要探寻“记录者”角色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就必须思考“调解类”的民生新闻节目产生的原因。
      从节目形态上可以看出,“调解类”节目其实是由“帮忙类”节目演变而来的。从某种层面看,可以说“调解类”节目是一种狭义上的帮扶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其产生的动因里有一部分是与“帮忙类”节目重合的。但是之前的“帮忙类”节目在热播之后也遭遇了发展的困惑,此类型的节目也是毁誉参半。虽然这类节目收视率较高,但是普遍的观点认为,记者对事件的介入有违新闻行业长期以来遵从的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的职业操守。
      结语
      从“报道者”到“参与者”再到“记录者”,可以看到媒体和记者对其自身功能和职责的正视和规范。记者应该作为观察者,客观记录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不能介入其中施加自己的影响,干涉事件的进展,更不能越俎代庖,削夺或代替职能部门的职权。媒体的责任是回到媒体自身,做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发布者,它的作用应局限于“表达”民意、“反映”舆论,而绝不能落到“实现”民意的层面上去。
      
      参考文献
      ①陈阳,《当下中国记者职业角色的变迁轨迹――宣传者、参与者、营利者和观察者》,《国际新闻界》,2006(12)
      ②郑会,《帮忙类电视节目要有介入感――以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帮女郎帮你忙〉为例》,《新闻世界》,2010(4)
      ③李文明,《略谈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OL].http://www.省略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

    推荐访问:民生 扮演 角色 试析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记者所扮演的角色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新闻报道中记者角色的转换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