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以自由的名义狂欢|自由的名义

    时间:2020-07-08 07:29: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自称“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的亨利•米勒用他那狂欢化的语言,在他的第一部自传式小说《北回归线》中,通过描述自己的狂欢化生活、死亡观及狂欢式世界憧憬来揭示他的狂欢式世界感受,即以交替与更新为核心的摆脱一切陈规、束缚和压迫的对自由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亨利•米勒 《北回归线》 自由 狂欢化 狂欢式世界感受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047-03
      亨利•米勒是“世界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少数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一些正统的文学评论家视作“洪水猛兽”、“不宜付梓”,而同时,一些文学界的杰出人物如英国诗人、小说家劳伦斯•达雷尔却称赞说:“今日之美国文学以他(米勒)所做之事的意义而开始,也以此而告终结。”亨利•米勒大器晚成,但一开始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即他的自传式小说。亨利•米勒在一部有关他的电影中说,“我的书就是我所是的那个人,我所是的那个困惑的人,那个随随便便的人,那个无所顾忌的人,那个精力充沛、污秽下流、爱吵爱闹、细心体贴、一丝不苟、说谎骗人、诚实的可怕的人。”他善于在自己的每一句话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他通过写自己,尤其是通过写自己的迷惘、不幸、卑鄙、猥琐来揭露和控诉西方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个性的扼杀。他是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位想要把整个西方世界的包裹拆开并重新打理的人,而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别人倾听他的声音,并且能够听得进去。
      《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的第一部自传式小说,也是他在西方文学界投下的第一颗重磅炸弹。许多人对其避之不及,也有许多人为其拍手称快。美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把《北回归线》称为“一本十分卓越的书”、“一部相当辉煌的作品”。它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固化的神经,并试图打通人们凝滞已久的精神和道德血栓。
      “北回归线”的英文原文是“Tropic of Cancer”。“cancer”作为普通名词,有“癌症”的意思,亨利•米勒想以此来宣告他所生活的那个西方社会已经得了不治之症而濒临死亡。另一方面,“cancer”在天文学中,有“巨蟹座”的意思。亨利•米勒在他的笔记本里摘抄了古罗马讽刺小说《萨蒂利孔》中的这样一句话:“我自己出生在巨蟹座下,因此我独立自主,在海上和陆地上都拥有大片领地。”亨利•米勒以蟹自喻,表明他想像蟹一样横行不羁、自由自在。而正是这个寓意非凡的书名告诉读者:亨利•米勒在这样一个濒临死亡的世界中仍能保持自己的本真面貌,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自由,这远非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许多文学评论家都认为《北回归线》中的语言与文艺复兴时期拉伯雷创作的特殊语言十分相似。他们都以激烈的口吻、粗鄙的语言来公开谈论人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十分避讳的东西。原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称这种文学创作语言为狂欢化的语言。在巴赫金看来,狂欢化的语言是具有时代性的语言。“它嘲弄、颠覆、消解、悬置一切妨碍生命力、创造力的等级差异。”亨利•米勒即用这种具有颠覆性质的狂欢化语言描述他在巴黎的狂欢化生活、对生与死的看法以及对一个新世界的憧憬,从而折射出他对自由的永恒追求。�
      一、亨利•米勒的狂欢化生活�
      巴赫金把狂欢诠释为“无所畏惧的欢快”。亨利•米勒在全书一开始便写道:“我没有钱,没有人接济,没有希望。不过我是活着的人中最快活的。”他不惧怕贫穷,不惧怕孤独,也不惧怕死亡,并毫不畏惧地去重复犯错或碰钉子。在米勒眼里,现存的一切道德标准都是偏见,都是束缚人类本性的枷锁。而巴赫金所宣扬的“躯体生活”才是真正自由、健康的生活。他的生活也完全是这种受生命本能支配的躯体生活,即狂欢化生活。通过对这样一种生活的刻画,亨利•米勒表达了他对现存制度的批判与否定,并在否定中洋溢着再生与更新的气息。
      亨利•米勒在书中描写的生活是流动的、无逻辑的、非理性的。在他看来,“我是自由的――这才是最要紧的……”。他的座右铭便是“做你想做的事……做你想做的事!干什么都行,但是要叫它带来欢乐;干什么都行,但是要叫它带来欣喜。”而他确确实实是按着这个座右铭来生活的。
      亨利•米勒在《北回归线》中津津乐道于自己的丑陋粗鄙。他自称为“一只瘦弱、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吃,在他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要想到一顿饭――另一顿饭,我就会活跃起来……在我与未来之间形成障碍的唯一的东西就是一餐饭,另一餐饭。”米勒认为,吃是人活着的直接体现。在原始初民看来,只要一个人能吃、能喝就证明他活着、他健康。正如亨利•米勒自我评价的那样:“我并不否认我健康,结结实实、牲口般的健康。”但是亨利•米勒并非向人们宣扬他活着就是为了吃饭,而是揭示吃是人类天性的一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由权利,是永远胜过死亡的生命之力的表现。正如巴赫金所说,“在吃的活动中,人与世界的相逢是欢快的、凯旋式的;他战胜了世界。吞食了他,而没有被吞食。”亨�利•�米勒通过粗鄙的语言、龌龊的行为不断地自我丑化,但是他如同狂欢节上的丑角一样,唾弃道貌岸然的伪饰、反抗道德法规的压抑、颠覆腐朽堕落的现实世界。这种狂欢化生活是展现自己存在的另一种自由的形式,是自我在最好的方式上的再生与更新。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既悬置道德审判,又模糊一切标准和规范。�
      二、亨利•米勒的死亡观�
      一个伟大思想者最深邃的见解,也许正在于他对生与死的看破。亨利•米勒正是具有这种深邃而动人的死亡见解的思想者。
      《北回归线》中对死亡的描写随处可见。该书一开始,米勒便写道:“时光之癌症正在吞噬我们,我们的英雄或者已经自杀,或者正在自杀。”以此来点明书名的另一层含义。米勒在书中不厌其烦地描写着死亡,评论着死亡,好像死亡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如同明天一样即将到来。这样浓重地渲染并没有增强读者对死亡的恐惧,反而使之变得无足轻重。亨利•米勒深受德国哲学家施本格勒关于西方没落学说的影响。他认为西方文化已经度过了创造阶段,正在进入无可挽回的没落,它的未来必将是死亡。对于西方的没落,亨利•米勒没有流露出任何惋惜与慨叹,相反,他欢迎这种死亡,对之没有恐惧只有狂喜。因为他看到西方文明的腐朽堕落以及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他期望它的灭亡,而他颠覆这个没落世界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他狂欢式的笑。
      “这个世界在腐烂,在逐渐死去。不过它还需要‘决定性的一击’,需要被炸成碎片。”亨利•米勒用他狂妄的笑给他眼中濒临死亡的世界以致命的一击。“世上有些人就是十分古怪,甚至死亡也会使他们变得可笑。死得越可怕他们就越显得滑稽可笑。想把他们的死亡看得严肃一点儿也没有用――你想要在他们的死中找出什么可悲因素,你就得撒谎,就得伪善。由于无需摆出假惺惺的姿态,所以我们可以纵情地为这件事放声大笑。”在得知一个小校对员的死讯后,亨利•米勒发表了以上的看法,而这正好是他对即将死亡的世界的看法。这个世界在他眼里已变得十分古怪和堕落,死亡只能使其显得滑稽可笑。它不值得人们悲痛,因为它没有什么值得人们留恋的。相反,人们可以为这件事情放声大笑,因为旧世界的死亡意味着一个新世界即将诞生,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值得人们额手相庆的呢?
      这就是亨利•米勒狂欢式的笑,它“与自由有着不可分割的和本质的联系”。它既是欢乐的,也是嘲讽的;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既埋葬一个旧世界又催生一个新世界。狂欢式的笑揭示了死亡的更替与变化的深刻内涵。死亡预示着新生,新生中又可以预见到死亡。这也是亨利•米勒深邃而动人的死亡观。他痛恨一成不变与腐朽堕落,他渴望更替与变化,他向往生长和自由。在他看来,一切都成问题,一切都要怀疑,一切都是狂欢。但是,他的死亡观也对未来有所预见,作出承诺,并指明方向,那充满死亡意味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重的未来的气息。�
      三、亨利•米勒的狂欢式世界憧憬�
      美国作家、精神分析学家、亨利•米勒的密友阿那依斯•宁在给《北回归线》写的序言中写道:“作者以纯朴的诚实娓娓道来的,他所遭受的种种耻辱和失败并不是以失落感、沮丧或万念俱灰的情绪而告终,而是以渴望,对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如醉如痴的、贪婪的渴望而宣告结束的。”当年惠特曼希冀建设一个摆脱西方传统束缚的新型国家的美国梦,被亨利•米勒在他的小说中继续演绎下去。对此卡尔•夏皮罗一语中的,他认为亨利•米勒是“惠特曼在20世纪的再生”。不过米勒“既做着美国梦,又是美国梦的批判者”,他的美国梦比惠特曼的更自由、更具有颠覆力量,他的新世界摆脱了一切妨碍生命力的僵化、腐朽的束缚,在其中,“他剥下了假面,放弃等级,赞扬肉体,诅咒上帝、国家,戏谑生活中一切沉重的严肃的东西”。这是一个狂欢的世界,是亨利•米勒渴望的自由世界。
      在《北回归线》中,亨利•米勒对他所生活的那个腐朽堕落的世界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其中充满了诅咒和唾骂。但是这些灰、黑色调并没有掩盖住米勒真正要描绘的那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那儿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与时代不协调的。”好像米勒在他精心绘成的一幅异彩纷呈的油画上泼上了一层灰、黑颜料,其间留下了这一块儿、那一块儿的画面没有被完全遮盖,而这些就是他流露在书中对于那个新世界的只字片语的描写。“我想要一个男人、女人、树木都不讲话的世界(因为如今的世界上话讲得太多了)!我想要一个河流能把人载到各地区的世界……一个充满自然的愤怒、激情、行动、戏剧、梦幻、疯狂的世界,一个孕生欣喜而不是干放屁的世界。”这个狂欢世界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亨利•米勒将这种反衬推至极致,使它所触及的一切都变得模棱两可,使一切狭隘的严肃性都变得滑稽可笑。于是我们会发现:生命、信仰和身边整个世界是如此脆弱,简直危如累卵,不堪一击。而亨利•米勒所憧憬的新世界将现实世界推向一个极限,如果再向前跨一步,一切都将重获新生。
      亨利•米勒所向往的这个“充满自然的愤怒、激情、行动、戏剧、梦幻、疯狂的世界”与巴赫金所描述的“第二世界”即狂欢的世界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性:它们都包罗万象(针对世界整体、历史和世界观);都试图颠覆权威和规范;以及他们都与自由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亨利•米勒的狂欢式世界把“崇高的精神的理想的东西,都贬入到物质和肉体的层次,贬入大地和身体的层次。而这种贬低既是埋葬,又是播种,是置之死地,又是令其重生。因为大地在吸收的同时也在孕育,它又一次迎来了新的诞生。”这个新世界的一切形式和内容都洋溢着交替与更新的激情,充溢着对占统治地位的可笑的真理和权力的颠覆。
      亨利•米勒是叛逆精神与自由精神的化身。他的《北回归线》有着令人惬意的自由的结构,而他恒常把放荡的故事与哲学思考相邻而置,这些哲学思考的非严肃的、讽刺的、滑稽的然而却是震撼的特性使读者享受了一次智力、幽默和想象力的盛宴。亨利•米勒这些哲学思考的核心就是他的狂欢式世界感受。它“与一切现成的、完成的东西相敌对,与一切妄想具有不可动摇和永恒性的东西相敌对。为了表现自己,它所要求的是动态的和变易的,闪烁不定、变幻无常的形式”。它的核心是交替与更新的精神。正如亨利•米勒所欣赏的伟大诗人弥尔顿的一句话:“我爱流动的一切。”而一切自以为永恒、合理的制度、规范、真理、文化都在变易与流动中溶解消失。
      这种狂欢式世界感受超越了狭隘的标准,任何教条主义、任何专横性、任何片面的严肃性都不能与之共融。它与一切完成性和稳定性、一切狭隘的严肃性、一切思想和世界观领域里的现成性和确定性相敌对。它的启发意义是无比巨大的。
      《北回归线》一书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世界文学界的广泛争论。许多人认为书中大量的性描写和污言秽语有损文学的艺术性,而松散的结构也削弱了作品的可读性。可是阿那依斯•宁却认为,书中虽有一些“未成熟的思想和未完成的行动,像一捆破布乱麻”,但是只有那些“过于挑剔的人会用它们勒死自己的”。亨利•米勒也在书中说道:“比一切更加淫秽的是惰性,比最难听的赌咒发誓更亵渎的则是麻痹。”他正是想通过这些粗俗的描写来把人们从昏睡中唤醒,从而给人们麻痹的心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在他所赞扬的交替与更新中,人们可以体会到生命的流动、自由的奔放和生生不息的脉搏。
      ��[参�考�文�献]�
      [1]杨恒达�亨利•米勒全集译序[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2]施咸荣�美国最有争议的作家――《北回归线》的作者亨利•米勒[J]�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1(1)��
      [3]刘康�文化的喧嚣与对话[J]�读书,1994(2)��
      [4]〔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6��
      [5]〔美〕亨利•米勒著,袁洪庚译�北回归线[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6]〔美〕卡特琳娜•克拉克,〔美〕迈克尔•霍奎斯特著,语冰译�米哈伊尔•巴赫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美〕阿那依斯•宁著,袁洪庚译�北回归�线•�序[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8]〔美〕梅兰�狂欢化世界观、体裁、时空体和语言[J]�外国文学研究,2002(4)��
      [9]袁洪庚�痴人说梦:试论亨利•米勒及其代表作《北回归线》[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10]夏忠宪�拉伯雷与民间笑文化、狂欢化:巴赫金论拉伯雷[J]�外国文学评论,1995(1)�
      ��[收稿日期]2010年5月23日
      �[作者简介]刘悦: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推荐访问:狂欢 名义 自由 以自由的名义狂欢 以自由的名义罪恶 hp以自由的名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