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陈朝玉,半世纪的“草莽”生涯:草莽年代

    时间:2020-03-31 07:32: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夏日炎阳透过山坳中的百年老树,将斑驳的阴影投射到南山老君洞山门外的青石板上,树荫深处,一处狭小的杂货摊前,面色黝黑的农村妇女手执两捆风干的稻草,手指上下飞舞。她用左手挽起一个草圈,右手麻利地捻住一根草丝,穿过圈中央,双手用力一系,手中的枯草瞬间变成一只栩栩如生的蚱蜢。   在妇女面前,还�放着威武大气的中国龙、张牙舞爪的恐龙、小巧灵动的昆虫以及别致的草帽、草包、草席,蒲扇。这位名叫陈朝玉的草编手艺人用双手赋予了玉米皮、竹条、藤条、青草以生命与灵气,叹为观止的栩栩如生与精巧玲珑便由此“变”出来了。   路过的香客感叹草编制品的神奇,憨厚的陈朝玉露出了笑容:“没有诀窍,全靠手眼配合与想象,看到的东西,我都能编。”      草编手艺 民间传承千年      草编工艺是一门民间传统手艺,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文化中,便有草编工艺品的存在,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汉唐年代,草编越发盛行,草鞋、草帽甚至是蒲草编制的蒲衣、蒲鞋在民间极为常见。   “草编手艺是祖传的,从我祖父的祖父算起,到我这一代家里已有五代人从事草编。”陈朝玉说,对于草编的记忆,自幼便有。她来自潼南农村,草编可说是自家的祖传手艺,从清朝末年开始,她的曾曾祖父已经开始以卖草编制品为生。而陈朝玉自己,则从5岁开始便和父母一起用稻草和篾条编织工艺品,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工龄”。   陈朝玉说,她无法确切地说清草编的历史来由,但根据自己的理解,这是一门出自民间,并且被生活所迫而创造出来的手艺。相传因为古代人生活物资匮乏,便尝试用树叶和稻草编织生活器具。后来,又有好事逗趣之人,想到用草编模仿花、鸟、鱼、虫制作工艺品。既具备实用性,又具备观赏性的草编手艺,就这么历经千年传承下来。      草编世家技艺传内不传外      “草编制品全靠一双手,制作的技艺、材料都会关系到成品的价格。”陈朝玉介绍,玉米壳、稻草、粽叶还有西南地区特有的苎麻,都可以作为草编制品的原料。   不过,材料并非一上手就能使用,玉米壳、粽叶都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才能作为草编材料使用。以粽叶为例,首先需要用一口二尺多口径的大铁锅煮,然后铺开在太阳下曝晒,再进行漂白,漂白后再晒,重复几次后,粽叶才能用作草编的原材料。不过,在城市中。要想找到足够大的灶头与铁锅以及晒材料需要的空地十分困难,所以,陈朝玉只能到老家潼南去采购原材料。“幸好我十一个兄弟姐妹中的九人都还在从事草编,可说是名副其实的草编世家,所以寻找材料没有问题。”   有了材料,就可以进行编织,通常粽叶比较适合制作形象的动物等装饰品,而稻草、蒲草,则是制作草鞋、草帽、蒲扇等用具的最佳选择。   怎么才能编制出精美的草编制品呢?陈朝玉说,除了熟能生巧,别无它法。她从5岁便开始练习,40多年几乎从不间断,而她的女儿,也是10多岁的时候便入行。   “最先只能学给蒲扇、草席这些简单的东西镶边。”陈朝玉说,草编的手艺要学好是相当不容易的事,从镶边到编织简单的器具。再到编小昆虫、小动物,一步一步过来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自家的手艺,原本是“传内不传外”,只能教授给自家人,但是时代的变迁让懂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往往有人求教,她都会悉心传授。“曾经有很多人向我学过技巧,但还没有一个学成的”。   陈朝玉说,曾经有南岸区某中学的老师登门拜访,想把她的手艺在手工课上传给学生,她欣然接受,并按照这名老师的要求,制作了十几件半成品,并仔细地教授给对方完成制作的方法。不过,仅一次接触后,这名老师就再也没有来拜访过她,学生们究竟学得如何,也不得而知。      草编生涯出口转内销      在陈朝玉的家乡,陈家的草编技艺小有名气,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有关部门就找他们收购草编工艺品。比如草编的扇子,收购价格最高能到3角钱,那时。这样的价钱已经不低。据说供销社收购上去的工艺品,部分会送到旅游风景区做纪念品,甚至一部分会出口到国外。   “我的手艺在家中也算比较出色的,交给国家的东西一般要求更高,我们也做得更细致,供销社通过验收的产品,我做的数量通常是最多的。”陈朝玉记得,那时全家一起动员,一件草编制品能根据质量的高低,卖到1角钱到3角钱不等,全家人能拿到在当时算得上不错的收入。   另外,适逢春节,附近的乡亲还会到陈家来购买“麻窝子”,“麻窝子”就是竹做的草鞋,需要用开春前的嫩竹,晒干后压成丝编织而成。因为陈家做的“麻窝子”手艺精湛,所以很多乡亲都喜欢。“也不一定是卖,有的直接就交换或者是送人了。”   说起早期跟着父母一起在老家制作草编制品那平静而安逸的生活,陈朝玉十分开心。不过,在她40多岁那一年,她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不幸――20多岁的儿子溺水身亡。遭逢巨变的陈朝玉悲痛过度,自己也患上重病住院。   几年后,她才从痛失爱子的悲痛中缓过神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南山老君洞门前的清幽之地。于是决定在这里�个小摊位,试着将她的手工制品卖给过往的香客与游人。做工精细的草编制品很快吸引了许多游人,陈朝玉的产品甚至供不应求,于是,她便和这个路边小摊一起,在南山上扎了根。   “虽然我这里只是一个小摊位,但不仅能零售,还有许多批发业务。”陈朝玉笑着告诉记者,小摊位在周遭的知名度相当高,不少闻名而来的客人甚至开口就要几十件。可草编这个活路全靠两只手,一天能做出来的,也就十几件东西。   “答应人家后绝不能失信,做通宵也得赶出来。”陈朝玉说,手艺人要讲诚信,而且自己的客人都是慕名而来的,失信一次。就没有回头客了。于是,她不仅从不拖延交货,并且日复一日地都守着自己的摊位。“让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扑空就不好了。”她回忆,去年,一个蓝眼睛、高鼻子的老外跑到小摊面前,开口就要了800多块钱的货,陈朝玉连赶了3天晚上,为他将货品备齐。收货时,老外十分高兴,对这些草编制品赞不绝口。后来才知道,他是附近学校里的外教,经他介绍,来了好几批中外的“大客户”。   由于名气日渐增大,陈朝玉还时常接到各种表演性质的邀请,磁器口、湖广会馆都曾邀请她前往进行手艺表演。不过,不喜欢大场面的陈朝玉自己去的次数很少,通常都由女儿代劳。   多年的积累,让声名在外的陈朝玉生意不错,但用她自己的话说“手只有这么快”,无法依靠任何机械的草编手艺产量很低。大部分时候,她在山门外待一整天,也就能赚到三四十块钱。   “够用了,女儿已经长大自立,能养活自己就行。”陈朝玉并不介意自己的收入。曾经有南岸区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找到她,以每月1800元工资,并附带养老保险的待遇,希望请她去教授草编手艺。但已经在山门边待了十多年的陈朝玉舍不得这里的清幽环境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婉拒了对方。“我文化程度不高,也不太会教人,草编这个活路不像十字绣和打毛衣,没图纸、没规则,全靠两眼和双手,我还是更愿意过自己习惯的生活,也不给国家添麻烦。”   说罢,已经54岁的陈朝玉又拿起手中的干草,双手飞快地编织起来。

    推荐访问:草莽 生涯 半世纪 陈朝玉 半世纪的“草莽”生涯 陈朝玉 半世纪的质量人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