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哈贝马斯交往观略论]

    时间:2020-03-27 07:30: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哈贝马斯的交往观,在社会科学界有着巨大影响。综观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交往行为理论是其理论基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是其重要目的。近年来,我国有学者从文明视野研究交往行为,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观有一定发展。
      〔关键词〕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C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6-0042-03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西方社会,哈贝马斯是继帕森斯之后唯一致力于庞大的理论建构、对诸多领域作深入思考的理论家,他提出的交往观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此后,他在《交往与社会进化》中,提出了关于文明交往的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次――关于交往的一般理论(普通语用学);中间层次――关于一般的社会化理论(交往资质发展理论);最高层次――关于社会进化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1 〕 (P10 )综观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体系庞杂、内容丰富,而作为理论基础的交往行为理论和重要目的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是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将这两部分内容作一梳理,以期对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哈贝马斯的交往观有所启示。
      (一)哈贝马斯交往观的理论基础――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尽管在其所有著作中均使用过“交往行为”这一概念,然而,在各个时期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20世纪60年代,哈贝马斯“把以符合为媒介的相互作用理解为交往活动”。〔2 〕 (P49 )70年代,他把普遍语用学看作是“交往行为的一般假设前提”,他在分析集体同一性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指出语言是交往的媒介。他认为“在交往行为中,言语的有效性基础是预先设定的,参与者之间所提出的(至少是暗含的)并且相互认可的普遍有效性(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使一般负载着行为的交感成为可能。” 〔1 〕 (P121 )80年代,哈贝马斯进一步提出“交往行为总是要求一种在原理上是合理的解释。” 〔3 〕 (P148 )
      首先,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目的论行为”(行为者――客体世界),又称作工具性行为,这是一种目标取向的行为。它是以技术的规范为导向,并且立足于经验知识,以工具为媒介的“合理选择”行为。比如,“劳动”就是这种工具性的“目的―手段”式行为。他在《交往行为理论》中讲到,目的行为一直是哲学行为理论关注的焦点。通过在一定情况下使用有效的手段和恰当的方法,行为者实现了一定的目的,或进入了一个理想的状态。同样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他对目的行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认为,如果把其他至少一位同样具有目的行为者对决定的期待列入对自己行为效果的计算范围,那么,目的行为模式也就发展成为策略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通常被认为具有功利主义色彩;于是,有人认为,行为者选择和计算的手段和目的,其着眼点在于功效或对功效的期待最大化。这种行为规范奠定了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决定论和博弈论的基础。第二类是规范调节的行为,即一个群体的受共同价值约束的行为。规范控制行为严格“符合相应的规范”并满足“普遍化的行为要求”。他认为,规范是一个社会群体中共识的体现。每个群体都具有一定的有效规范,群体的一切成员允许相互期待,他们在具体情况下要履行各自的行为。第三类是“戏剧行为”。它是指行为者在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地表现自己主观性的行为。这种行为重在自我表现,“行为者在他的观众面前,以一定方式进行自我表述……想让观众以一定的方式看到和接受到自己的东西”。第四类是“交往行为”。它是行为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行为者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为计划的工具,以期在行为上达成一致。相互理解是交往行为的核心,“言语行为”是交往行为的基本形式,交往理性概念必须用语言理解来加以分析。哈氏认为,人类奋斗的目标不是使“工具行为”合理化,而是使“交往行为”合理化。〔4 〕 (P171 )具体而言,交往行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体的行为期望及相应的意向性行为;(2)彼此间相互连结的、一般化的行为期望,以及调整行为的社会角色与规范;(3)能服务于证明或导出规范的原则;(4)与行为相联系的情境要素;(5)彼此就某事进行交往的行为;(6)作为动机而对行为发生影响的行为指向。〔1 〕 (P85 )
      其次,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论建立的基础是话语的第三个方面,即人际关系方面。他指出,“交往行为所涉及到的至少两个以上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这些主体使用(口头的或口头之外的)手段建立起一种人际关系。行为者通过行为语境寻求沟通,以便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把他们的行为计划和行为协调起来。解释的核心意义主要在于通过协商对共识的语境加以明确。在这种行为模式中,语言享有一种特殊地位”。〔3 〕 (P141 )他认为“交往只有进行语用学分析才是适宜的”。〔1 〕 (P29 )据此,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性资质”这一概念,该概念的内涵是:(1)选择陈述性语句的能力。通过这种选择,或是被陈述命题的真实性条件或是被提及命题内容的存在性先决条件,假设得到满足,从而使听者能够分享言说者的知识。(2)表达言说者本人意向的能力。所用的语用学表达呈示出被意向的东西,使听者能够相信言说者。(3)实施语言行为的能力。该行为与被认可的规范或被接受的自我――影像相一致,使听者能够在共同具备的价值取向中认同言说者。
      最后,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为比其他行为在本质上更具有合理性。他认为,交往行为较之于其他三种行为来说,对于“世界”具有普遍性。哈贝马斯把“世界”区分为客观世界(“外部世界”、“客体世界”)、主观世界(人们“自发的经历”总汇成的世界)、社会世界(合法化的个人关系的“总体”)三个部分。对应于“世界”的三个部分,“目的行为”指向客观世界,表征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规范调节的行为”指向社会世界,表征的是社会系统对人的控制关系;“戏剧行为”指向的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表征的是人对自然和人自身的关系。三种行为都具有片面性,不能作为理解人与世界的基础,而唯独交往行为是在主体与客观世界、主体与主观世界、主体与社会世界这三种关系的背景上发生的。因此,社会、文化、道德、理性及个性等一切重要社会问题都离不开交往行为。
      (二)哈贝马斯交往观的重要目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从一开始就有别于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和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正是不满足于对历史唯物主义所做的教条的、庸俗的解释,哈贝马斯试图尝试独辟“重建”路径,挖掘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意蕴,从而还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传统路线的新貌,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一种启迪学,也不是描述性的本体论图像,而是理论,一种社会进化论。他通过把社会进化赖以进行的社会―文化阶段同纯粹的生物进化赖以进行的灵长类阶段进行区别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劳动并不适合于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的再生产。只有把社会劳动同家庭组织原则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表达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并且社会劳动的结构不能代替角色行为的结构。“角色行为的结构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交往行为的规则,即主体相互之间公认的和习俗上得到保障的行为规范,不能归结为工具行为或者战略行为规则”。〔5 〕 (P147 )而“交往行为规则的发展,是对工具行为和战略行为领域中出现的变化的反应。但是,交往行为的规则在这些领域中遵循的是自身的逻辑”。〔5 〕 (P159 )
      其次,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直接用生产关系确定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依据社会的生产方式去分析社会复合性的变化”,则更有教益。” 〔5 〕 (P161 )他说,“对于社会发展的逻辑来说,生产方式的概念也许不是一把错误钥匙,而是一把尚未充分打磨的钥匙。” 〔5 〕 (P164 )因为哈贝马斯认为生产方式在准确表达社会发展水平的普遍性上不够抽象。后来他发现了抽象的社会组织原则,从而把学习机制看作社会进化的动力。因此,他认为,“社会的组织原则是借助于学习能够成为现实并把社会的某种新的学习水平制度化的种种革新。” 〔5 〕 (P165 )因而追求交往合理性,构建合理的交往行为模式,成为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案。
      再次,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不是就社会的任何一种本体论状态而言,只是就社会所处的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过渡的危机阶段而言。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则是一种技术至上的思想,表现的是工具的行为模式。他说:“生产力的发展尽管可以引起,但却不能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方式的革新。” 〔5 〕 (P157 )因此,不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进化,而是技术知识和组织知识成为社会结构分工的基础。知识的内在增长,是社会进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哈氏把生产力的发展归结为“技术性可用性知识”增长的结构;把生产关系的变迁归结为“道德―实践类型的知识”增长的结果。社会进化的动力就在于“道德―实践类型的知识”的内在增长。
      受哈贝马斯交往观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也有学者从文明的角度考察交往,从交往的角度考察文明,将文明和交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一定程度上是对哈贝马斯交往观的发展。
      哈贝马斯的交往观坚持言语行为的基础地位,把交往与物质生产实践对立起来,强调交往自身独立的逻辑发展,因而言语行为成为交往的基础。正如他自己所说:“普遍语用学的任务是确立并重建关于可能理解的普遍条件,在其他场合,也被称之为‘交往的一般假设前提’,而我更喜欢用‘交往行为的一般假设前提’这个说法,因为我把达到理解为目的行为看作是最根本的东西”。〔1 〕 (P1 )因此,他把语言视为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推动社会进化的决定因素。我国学者彭树智以考察文明的发展为基础,把交往与物质生产实践看成是相互统一的东西,即交往是物质生产的前提,物质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6 〕 (P68 )这一定程度上是对哈贝马斯交往观理论基础的发展。
      哈贝马斯认为,学习机制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乃至交往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哈贝马斯强调交往行为基于语言行为而建立起的主体间的理解和认同活动。彭树智认为,生产力的不断积累和进步是交往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人类文明之间不断进行交往所形成的交往力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动力。他指出:“人类的交往是伴随着生产力同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是历史交往的过程”。〔6 〕 (P3 )他认为,文明交往使生产力的潜在可能性变为实际的现实性,使生产力得以继承、发展,并从偶然的个别发展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他还指出,文明交往形成的交往力,同生产力相互作用,分别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横线和纵线,彼此交叉璧联,织成了色彩斑斓的多样性历史画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不同性质的文明与野蛮文明之间的矛盾交往运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一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交往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了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这种序列不断实行着新旧更替,但其内容总归于交往的直接产物――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因此,正是由于文明之间的交往力与生产力的合成才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向德平.科学的社会价值〔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彭树智.文明交往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杨在平

    推荐访问:马斯 略论 交往 哈贝马斯交往观略论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