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造化与创作主体 创作主体

    时间:2020-03-13 07:33: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造化;创作主体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张�与毕宏的对话当中――“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璨画,惊叹之。�又有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而成画者,因问�所授。�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君于是阁笔。自此之后,五代荆浩之《论画六要》,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集》更加丰富了这一创作理论,清代的石涛在其《苦瓜和尚画语录》中的《山川章第八》中也有谈到与这相同的见解。这篇文章的最后二句“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地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造化”指的是大自然,“心源”则是指内心的感悟。意思是画家要注重大自然,同时还要关照内心的感悟,然后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一直以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理论深受画家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整个艺术的纲领。艺术的灵感从造化中来,结合内心的感悟才是艺术的根本原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好比事物的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全面而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它同时也提出了艺术家既要深入生活实际也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向来,我认为画画的人是需要要唯心思想的,画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内心活动投射在作画媒介上的一个外在表现或表达方式。一个画家首先是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然后有所体味,有所感悟,使外界事物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然后想要去表达出来那种奇妙的,强烈的感觉。因为要表达,就必须要有选择,选择造化中那些符合内心的形象。这样创作出来的画必定是好的作品,不但可以慰藉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同时还可以让观者感动。因此,像“应物象形”那种要求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在创作过程中,画家必须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对物体进行直接观察,感悟,从不同角度和时间地点来发现物体的不同形状姿态。好比以为有了“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如此便可以表达出山水的无穷变化和不同的性格及精神,这种自然主义的观点我觉得有所欠缺。相反,画家描绘的目的应该不只是真实的自然,不是以追求描绘与对象的形似为目标,而是需要更关注于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托物言志,画物以明志,将个人情感放在第一位。其实,画家不畏辛苦到深山自然中去写生不是简单的收集素材,去描绘自然的形态色彩,而是以自然山川之本性来发掘自我之本性,希望能在山水自然中找到内心心灵的寄托与之共鸣。绘画的最终目的回归到画家主体上来。这也正好是在前面提到过的清代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里所表达的意思。
      其实绘画从一开始就带着了这样一种特质的,像文人画我认为就很明显。有如“扬州八怪”之一郑燮的《竹》,竹子形象虽然源于自然中竹子的形态,却不是现实的物象反映,而是他脾性契合,物我交融的表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升华。但板桥却已是“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板桥题画・竹》)。郑燮画竹经过了四个步骤的升华,第一先要有“园中之竹”,这是自然中的竹子;第二“眼中之竹”,现实自然中的竹子之美吸引了画家,让画家看到、观察到,这个过程中自然之竹虽然经过画家注意点的取舍,但改造不大,基本上是自然的忠实反映;第三步“胸中之竹”则是经过画家通过内心情感活动而形成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来自于主体的审美认识和精神作用,用艺术的表现形式使现实美概括化和个体化,同时也渗透进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第四步“手中之竹”才是最终的作品,画家对“胸中之竹”再一次的进行了艺术处理,围绕情感意象对画面进行取舍,使意象中的美又一次得到强化和改造。于是从自然到内心,再从内心到外化,郑燮的竹便更为鲜明和美满。这不就是“以物观我”吗?从客观事物中吸取创作原料与经验,与物体之间产生了共鸣,从而先要形成胸中之物,进而要关照内心对胸中之物进行取舍概括和情感的升华。这便是“中得心源”了。
      当然,其实在当下艺术中的油画创作中也有这样的例子。1995年获全国第八届美展优秀奖由刘德润、李燕夫妇合作的油画《万岳之尊》就体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画面中描绘了一位陕北老汉和一个小女孩,画家将这一老一小并置安排放在画面最前方,后面以群山为背景,以仰视的视角传达出了陕北人民坚忍不拔的人格力量和意志力量,显示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令人心生敬畏。为了表达陕北人民勤劳朴实坚韧的性格特点,画家选取了代表“硬”的形象:光秃秃的大地上,坚硬延绵的群山,老农挺立的鼻梁,坚硬的目光以及刮痕一般的用笔等等。画家围绕着陕北农民的典型形象选取了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从自然描绘到内心世界的表达都是很成功的。这源于画家能够由自然美提炼出艺术美,来于自然(造化)而又高于自然(造化)。我以为,这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总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反映了画家要注重大自然,同时还要关照内心感悟的关系,也要求艺术家既要深入生活实际也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是我认为,在这个关系中,创作主体在创作前应该已经胸有成竹,已经有了对造化的感触,才开始选择如何创作,使创作达到随心所欲。

    推荐访问:造化 主体 创作 造化与创作主体 创作主体 文学创作主体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