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甘孜州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解读】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时间:2020-03-12 07:25: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甘孜州是历史上早期民族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腹心带,又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马互市的中心,故而逐渐形成了悠久的人文历史、独特的草原文化和隽永的生命意趣。为此,高山大河最终造就了甘孜州的物华天宝、水草丰美、谷地纵横、歌舞升平的神奇高原景观,并依托风情歌舞、藏族服饰、民俗帐篷而令游客心仪神往,从而始终彰显着文化生态旅游圣地的特征。
      
      【关键词】甘孜州;原生态;民族文化
      
      人类社会随着生态学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之中而最终形成了文化生态学体系。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以自然界为基础或以自然界为对象。因此,包括人类所有创造活动的文化必然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并与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影响、演进皆是通过文化的折射作用加以实现。为此,文化生态旅游除了充当文化载体的特色城镇、文物古迹、民居建筑、宗教寺庙、民族服饰、饮食习惯、节日庆典之外又包孕了宗教文化、民族风情、区域风格、精神气氛等人文景观。甘孜州“十二五”把生态旅游作为四大优势支柱产业,故而挖掘甘孜州地域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就蕴含着重要的价值。
      
      一、甘孜州文化生态旅游的人文特质
      甘孜州切实能使得游客毕生向往、希冀、期盼着一种自然的雄浑、雄鹰的鸟瞅、生命的高度、历史的神秘、凌空的超然和飞越的豪情。感悟经幡猎猎、风景渺渺、衣袂飘飘的自然风光又令人顿生凌空虚步、飘然游世、心旷神怡的“我欲乘风归去”的生命神思。走迸离太阳颇近的“太阳部落”就来到了神往已久的康巴地带。观赏太阳照耀下的草原就能体悟到光亮的草场、碧天的牧色、安详的牛羊、逐水的帐篷、吉祥的图饰、藏式的居所以及哈达、美酒、吉祥、祝福所带来的温馨草原的暖暖醉意。由此,康巴汉子喜好为游人敬上初逢的三杯酒,似乎述说着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省六地交界处的康巴人,希望依托美酒而代表了生命、历史和文明之源的款款深情。在具有极地风貌的康巴,贡嘎山海拔7556米,是四川省第一高峰,被誉为“山中之王”。贡嘎山周围聚集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20余座。其中:中山峰海拔6886米,爱德嘉峰6618米,热德卖峰6549米,笔架山5880米,设海子山5878米,白海子山5924米,田海子山6070米,康巴在群山拱卫之中而更显得高迎飘逸。[1]当下,我国在新世纪的曙光照耀在康巴的时刻,业已在此处神秘莫测的天地里营造了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风景最美的自然保护区。它不仅促进了康巴地区的生态安全的有效保障,而且吸引了世间更多关爱自然的目光投向这片神话般的诗意壮美的广袤大地。
      甘孜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过程中,多元性文化历史印记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交织,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民族风情绚丽多彩。同时,又是藏传佛教派系保留最全,藏族文化典籍、文献保存最完整,藏医药理论研究与制药发展最早的地区。德格县与西藏拉萨、甘肃夏河同称为藏区三大文化中心,素有“藏族文化宝库”之誉,其中德格印经院收藏有藏族文化典籍印版27.5万余块,文献总字数达3亿之巨。全州格鲁、萨迦、宁玛、噶举、苯波五教派齐兴并举,宗教文化十分丰富。享有“宇宙歌曲”之誉的《康定情歌》、“东方伊利亚特”之称的《岭・格萨尔王史诗》等为康巴文化最亮丽、最耀眼的闪光点。[2]
      甘孜州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的美称,全县现存古碉数量种类之多、建筑之奇,堪称全国之最,世界罕见。碉楼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尤以尤以梭坡、中路、蒲角顶三处的古石碉楼群最为稠密壮观,古碉保存完整,并与村寨民居相容一地。碉楼一般建于沿河谷高山或半坡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结合地形,利用有限的平台,纯用石头筑成平顶。 一般分成二层或三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高二三丈,称为“邛笼”;高的可有十三层,达十余丈,称为碉。碉楼由羌族专门的砌石匠修建,原料为乱石,用泥土粘合,不吊线,不绘图,全凭经验,信手砌成。其壁面能达到光滑平整,不留缝隙,其坚固程度则可在川西这个地震多发区耸立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经历数次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有的已偏倚却不倒,有的弯曲为弓,自称成风景。
      甘孜州历史上素有“歌舞之乡”的传世美誉。加之甘孜州终年积雪、峰峦叠彰、草原广裹、牧场肥美且史称歌的海洋、舞的天空、情的王国。民谚云: “只要会说话的人就会唱歌,会走路的人就会跳舞”。故而甘孜州民间歌舞种类繁多而有“卓”、“谐”、“夏卓”、“热巴”等艺术模式。通观康巴人似乎对歌舞天生就有着某种生命的癖好、超绝的灵性和性灵的愉悦,盖因甘孜州民众不分男女老少、尊卑高低、贫富贵贱好像人人均是能歌善舞之辈且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歌舞气氛的喧染并日趋演绎为如痴若醉的生命佳境。犹如“伊”中所吟:“手中的琴弦哟,奏起优美的乐曲;脚上的靴子哟,踏出欢快的节奏;琴弦不断歌不休,靴底不烂舞不止”。[3]昭示着甘孜居民以其特殊的心理素质、豪放的生命情怀,怡情的审美趣味而孕育出众彩纷呈、风格迥异、粗旷纵情的民族歌舞并突显了浪漫、脱俗、雄放的艺术才智。甘孜州民间流行的“伊”、“卓”歌舞的风格似乎迥异别样。比如,“伊”几乎都是男女各半围成圈,由左向右顺时针地自由舞动,故称此形式的舞蹈为“国伊”或“国”,即圆圈舞蹈之意。“伊”的动律特色是以颤、屈、动律为主,双膝在胯部发力,上下自如流畅地颤动。男子的动作在舞蹈情绪上显得夸张粗旷、热情奔放、起伏迭荡,体认着高原男子彪悍满洒、坚韧不拔、意气风发的阳刚之气。女子则低头弯腰、起伏适度、含秀凭逸,隐露出藏族女子善良、妖娆、妖媚的阴柔之美。舞者对比鲜明、配合默契、舞姿优美、步态轻盈、自如典雅,从而显示着一种与大自然融洽贯通的和谐氛围。“卓”舞的本身却有两种,即接近伊的“俗卓”以及“求卓”。“俗卓”大多是男女围圈起舞,舞蹈的动律、速度的变化、变换的形式又与“伊”有着颇多相似之处,但“俗卓”或“求卓”皆不带任何伴奏。“求卓”舞蹈的“求”即佛或法之意,或译为“法卓”。据考证它最初是一种祭祖性舞蹈而后才逐渐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而广泛流传民间,内容以颂扬佛教意念、歌颂三界神灵、宣扬教义旨归为主,舞蹈动作中又揉合了原始歌舞、刀耕火种、动物摹状、图腾崇拜的生命印迹。
      
      二、甘孜州文化生态旅游的生命意趣
      甘孜州是历史上早期民族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腹心带,又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马互市的中心,故而逐渐养成了悠久的人文历史、独特的草原文化和隽永的生命意趣。可以说,游客在甘孜州草原上的观光日子里所深深地陶醉迷恋的并非只是美酒或奇异的风光,而更多的却是康巴儿女的歌与舞的生命欢情。静观理塘草原,蓝天上雄鹰翱翔、草地上牛羊觅食、勒曲河婉蜒东去。游览区的居民且歌且舞的祝酒歌常使人激动得心欲豪迈、逐水远去、随鹰高翔。因此,甘孜州的独特悠久的民族文化就像飘动的经幡、旋转的经轮、豪情的歌舞一样显得五彩缓纷、目不暇接、神思飞扬。故而世间称颂甘孜州歌舞、藏族服饰、民族帐篷令人心仪神往。
      甘孜州,一片15余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下辖18个县,面积相当于一个山东省。50多年前这里确实是一个省:西康省,对旅行者来说,他的丰富性确实也不亚于一个省。由此,高山大河造就了甘孜州地区物华天宝、水草丰美、谷地纵横、歌舞升平的神奇高原风光。如此一来,观光者置身甘孜州就会明显地感觉到浓郁四溢的宗教气息。藏传佛教对整个藏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皆有着非常深刻的审美观照。至于众多代表着不同教派的寺院更是藏族文化艺术的精华荟萃之地。加之寺院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环境幽雅的半山坡或靠山丛林中,伴随着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殿堂僧舍显得尤为错落有致,并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再者,甘孜州除了寺院而在优雅僻静的山顶还能看到僧人练功的“仓康”修行处,而有的仓康其实就是山洞或窝棚。如今在仓康里的修行者又称为“仓巴”,修炼时通常是连续几月闭门谢客而每天仅吃很少的食物而食物全由亲戚朋友真情奉送。同时,修行者必须清心寡欲、静坐入定、笃守信念、心神凝聚、潜心思考、意念专注、涤除外扰。如此,康巴的村寨里、河流边、山坡旁、草原上,随处可见一块块刻篆刻着“六字真言”、藏教经文、奇妙佛像、吉祥图案的精美的玛尼石。像载入吉尼斯记录的玛尼墙-巴格玛尼,位于四川甘孜石渠县,全部是玛尼石堆起来的城墙,高3米,厚约2-3米,全长1.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玛尼墙。这里宗教地位,如同拉萨的大昭寺、阿里的岗仁波齐,也是藏人朝拜的中心。[4]
      甘孜州随处可见高耸矗立的佛塔、重叠映衬的玛尼旗、姿态迥异的玛尼经桶等场面极为壮观,巴格玛尼石墙位于《格萨尔王传》中七座著名神山之一的扎嘉神山下,始建于1640年,据说当时是巴格活佛一世受莲花生大师托梦,在扎溪卡草原上放下第一块玛尼石。30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的玛尼石墙已经成为界上最长的玛尼石墙。每片石片上刻着的是六字箴言和《甘珠尔》、《丹珠尔》的部分经文。墙头迎风飘扬着五色经幡,墙体两边的窗口里摆放着各种佛像,玛尼墙边上是长长的转经筒墙、八宝白塔和经幡塔群等,整座建筑群就像扎溪卡草原上的一条巨龙。由此,甘孜州藏族群众和僧人纷纷前来朝拜以示庆贺,并仿效刻石之法且在一块块石头上刻写六字真言、经文、佛像等。观赏每一件描色饰彩的刻石雕作的内容又有所不同,刻置六字真言一般采用红色为底色,再饰上白、黄、红、绿、蓝的五彩图案。然则刻置佛石像一般凭借暗灰色为底色而使得玛尼石亮丽醒目、异彩纷呈、匠心独运。像甘孜州文物普查队就在石渠县洛须镇发现了大规模的显示佛教内容的石刻文物。细观石刻分布在四处石灰岩上且内容包含千手观音、千佛、六道轮回图、度母、宗喀巴、药师佛、金刚萨锤、莲花生等众多佛像并有大面积的玛尼石刻和藏文题记,总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其中最大的是高六米、宽三米的千手观音和六道轮回图。考究石刻清晰可辨、线条流畅、保存完整。[5]继而根据石刻的制作技法、风格的演义特点、周围的文化遗存、画面的内容加以分析就能明证文物当时刻于唐代时期,对研究唐朝藏汉文化以及文成公主入藏路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甘孜州的西南与云南毗邻,西与西藏交界,西北与青海接壤。故而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地方就可领略到大山王国的壮观雄姿和自然景观的迷人世界。甘孜州高原上的牧人居所大多为长方形的帐篷,是牧人与自然界作斗争,赖以生存的最直接的生存屏障。其加工方法为:用牦牛毛发人工加工成筷子粗细的毛线,然后用藏区最古老最原始的纺织技术纺织成一块一块长方形的块状毛毯,再把这些块状毛毯按一定套路由人工缝制衔接。这样,一方温暖简约的帐篷便自产生了。用牦牛毛发加工而成的帐篷俗称 “扎”(黑帐篷)。“扎”的样式在农区和牧区又有所不同:农区帐篷沿承藏传佛教关于“乌龟改风水”的说法,大部分都将帐篷加工成乌龟形状,而牧区的帐篷则全为四方形。瓦须草原上牧人的帐篷近看就像一只“八爪鱼”,远看就像一块切得方方正正的豆腐块。黑帐篷前后左右最少有11根拉绳:4根勒穷(主拉绳)、4根亭(四角拉绳)、2根各倾(门拉绳)、1根扑穷(后拉绳),其余拉绳按个人需要进行添加。黑帐篷没有窗户,但在帐篷顶有一叶四方形卡擦(天窗),用于采光和安置钢炉烟囱,在帐篷中央都由2根碗粗的郎嘎(主杆),一横一竖,用于支撑帐篷。[6]康巴牧人喜欢以帐栖居而自有一番乐趣。像冬日放牧归来的一家人团团围坐在“塔夸”前而边饮奶茶边闻鼻烟,耳听呼啸的风声,眼望远山的积雪、体味家居的温馨以及夏日牧场所体验的百花盛开、花香扑鼻、徐风吹拂,可谓是喜气洋洋、心旷神怡、别有洞天。
      
      三、甘孜州文化生态旅游的展拓趋向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形复杂,是世界上保存自然生态最完整的地区之一,也是气候垂直带谱与动植物资源垂直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天然物种基因库。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富含着迥异特质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可以说,现代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的新兴朝阳产业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盛。为此,甘孜州作为旅游资源富集地域也正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并把旅游业确立为富民强州的支柱产业而在努力寻求展拓新兴休闲旅游业的生命突破口。再者,甘孜州是历史上早期民族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腹心带,又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马互市的中心,继而演绎为雪域大地上一个重要的社会、地理、历史、文化的主要区域。加之享誉中外的甘孜州歌舞、亮丽多彩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规模盛大的”四月八”国际转山会以及闪耀异彩的民间文学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等均浓缩了世代藏族人民的智慧、性灵和情趣。再如,甘孜州地区的宗教文化也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缘由、生命柔情而具有自身鲜明的价值体征,尤其以德格印经院等众多藏传佛教寺院闻名中外,并终归将博得众多游人的驻足向往。[7]
      甘孜州民歌是地方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基因且按歌曲创作的不同体裁与题材内容加以分类又有山歌、劳动歌、情卦歌、酒歌等演艺体例。正如甘孜州“康巴文化节”所吟唱的《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康巴汉子》:“额上写着祖先的故事,胸膛是野性和爱的草原,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眼里是圣洁的太阳;当青棵酒在心里歌唱的时候,世界就在手上”。解读了康巴族民的激情、阔美、柔情、虔诚、彪悍、豪放的生命情愫。虽说高原大地沉浮、人情世态沧桑、社会历史更迭而优美动听的民歌却一直陪伴着甘孜州民众走过人生的蹉跎岁月。像“山歌”在当地藏语称为“噜”,它是在山野中、草滩上、牧场间抒发情怀地自由演唱的民间歌曲而深受当地藏家儿女的喜爱推崇。洞察甘孜州山歌的旋律体认着高亢优美、节拍自由、音域宽广、跌宕起伏的高原特色。加之音阶的快速上行、高音的拉调拖腔、内容的华丽绚丽而使得山歌颇有一种戏曲花腔的演唱风采。再如,“酒歌”当地藏语称之“羌谐”,是一种在饮宴欢唱的歌目,即指代在节庆、婚礼宴会上以歌伴酒的文化现象。它通常先由一方以吉祥歌开头,然后对方以歌应答。其间参杂有互祝幸福之辞、赞美友谊之语、逗乐洁难之风。每逢各地年度一次的赛马盛会就是酒曲大赛的绝好时机。届时的居家帐房里皆摆满了美酒和手抓肉等美味佳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互诉衷肠,显露着内心难以抑制的幸福、喜悦和恬适。再者,甘孜州民歌尤以“情歌”最为流行而以“对歌”的诵唱形式广为流传。像民间歌吟:“要问我歌儿有几多,比草木还要多百倍;要问我歌儿有多美,比彩虹还要美百倍;要问我歌儿多柔和,金丝缎比她还不配”。[8]观光游览者每每听之时常会流连忘返、如生梦境、回味无穷。再如,甘孜州藏族民众在生活习俗方面独具特色,像男性所穿皮袍就在肩顶以领子为中心另做领架而其边镶有皇云雷纹而藏语称之“长勒”,它是用香子皮或石羊皮在皮袍护肩附加而成,领外边缘镶一寸宽的羔皮,再上镶孢子皮,立领不外翻,袖口和大襟下摆,镶四指宽的黑色缎子或布,最外边镶上橙或红色的锦缎,腰束间系扎红绸缎带。妇女皮袍却一律用黑或藏兰色衣料做面,节日穿的皮袍则用藏兰或各色织锦缎衣料做面,边缘镶五寸以上的红缎子和名贵的水獭皮,平时穿不镶边的黑面皮袍或布袍,俗称"褐衫"。归结康巴地区男、女藏袍的特点是衣袖宽大、大襟直角、衣襟低膝、腰带精致、雕嵌画纹、风情别样而尤为吸纳游客的关注目光并业已成为游客争相采购的纪念物品。
      甘孜州是具有世界人文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加之“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将为四川旅游业发展增添后劲性潜力并将集生态旅游、科学考察、风光探险、宗教朝靓、风情娱乐为一体而成为四川文化生态旅游的独特景观。像以稻城亚丁为中心的甘孜州南部“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包括稻城、巴塘、理塘、乡城、得荣、雅江等六县境内的亚丁、措普湖、格聂神山、香巴拉七湖、下拥、郭岗顶等旅游景区,以“香格里拉”文化为背景,世界一流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康巴藏族文化旅游资源。为此,甘孜州理应紧紧围绕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两条演绎主线且运转各类媒体加以全方位的展示甘孜州地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强化“康定情歌的故乡”、“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香格里拉核心区”、“嘉绒文化的中心”、“茶马古道的中枢”等知名品牌的宣传力度,从而积极建设展现民族凤格、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地域特色的旅游胜境。[9]譬如,丹巴鹦鹉系大绯胸鹦鹉、别名四川鹦鹉、鹦哥。丹巴革什扎等地方叫“脱吾”(藏语)。丹巴鹦鹉,鹰嘴一鲜红、顶部细毛淡绿,两翼羽毛油亮光滑,呈翡翠色。它不仅外形美观,而且音色优美,鸣声清脆园润,动听悦耳;出窝一年后的嫩鹦鹉即可训练说话,会话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有的还能一口气诵出长达几十个字的唐诗。每逢秋天核桃、雪梨成熟时,成群的鹦鹉便飞来飞去,发出“咯儿 、咯儿”的叫声,可真成了鹦鹉的世界,鹦鹉性狡猾,多筑巢于几十米高的云杉树上,若发现林中有人它决不往巢内飞。丹巴鹦鹉是稀有珍禽,它的价值次于大熊猫,倍受中外游客的青睐赏识。
      甘孜州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展拓升华势必应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演绎理念,并将发展旅游与促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保护旅游资源的有效永续的利用等加以整合融通,从而充分调动诸多方面的积极性以及努力扩大旅游发展规模和逐步完善旅游产业体制。譬如说,甘孜州区域理当以原始生态旅游为主干、“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为主线、神奇的藏传佛教文化为热点、独具民族风情的“四月八”国际转山会为卖点、闻名遐迩的甘孜州康巴歌舞为看点,继而形成以“情歌故乡・浪漫康定・吉祥之旅”为龙头核心而辐射全州十八县的旅游网络格局。同时,地方政府又可借助全面打造“两小时旅游经济圈”沿线的海螺沟、跑马山、情歌城、新都桥镇、塔公草原、木格措、美人谷、古碉藏寨、八美镇、泸定桥等景区的旅游品牌为科学规划的重点工程,加以精心包装且全力推出与之相应的旅游线路,并逐步创设藏民族特色文化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的生命蓝图,从而建构起颇具特色的草原旅游景区、观光城镇民居和民族文化村寨,并最终形成较为合理完善的旅游经济网络和创建配套协调的旅游产业模式。再者,甘孜州文化生态旅游须重点开发海螺沟冰川、“中国情歌城”和“古碉・藏寨・美人谷”、稻城亚丁香格里拉、德格为中心的康巴文化等主要建设的旅游项目。并加大城镇基础设备建设、注重提升服务功能、完善各景点的配套旅游设施。同时,依托川藏公路的优势而打通东西通道并建设成一条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的富有创意性的文化生态旅游的总体景观范式。
      综上所述,甘孜州文化生态旅游的生命内涵可谓是民族文化在地域民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演绎生成,它蕴含着建筑、饮食、服饰、娱乐、节庆等物质文化以及传统习惯、宗教礼仪、公共道德、价值标准等精神文化的共同载体特质。故而民族文化皆有着自身的独特韵味并认同着民族的起源、发展、婚变的历史烙印。从而使得合理的开发、保护、利用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富含了博大久远的审美观照。
      
      参考文献
      
      [1] 甘孜山脉[EB/OL]travel.省略/bible/69544 2011-3-16
      [2] 康巴文化[EB/OL]http:// baike.省略/view/408971. 2010-6-11
      [3] 边多.西藏音乐史话[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67.
      [4] 世界上最长的玛尼墙――巴格玛尼石墙[EB/OL]http: sns.qzone.省略/cgi-bin/qzshare/cgi_qzsh ... 2011-3-17
      [5]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68.
      [6] 简约温暖构筑雪域生存屏障[EB/OL]www.省略/Ninfo.asp?id=27065 2011-3-6
      [7] 覃光广.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揽[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189.
      [8] 田联稻.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72.
      [9] 闫振中.西藏文化之旅[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126.
      
      Ganzizhou"s Original Ecology National Culture Traveling Explanation
      Chen Guang-jun
      (Politics and Law Department of Sichu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ichuan Kang Ding 626001,China)
      
      Abstract: T Ganzizhou is in the history the early nationality frequent migration national corridor intimate belt, is also inland leads to the center which Tibet"s transport hub, the Tibetan and Chinese trade"s main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and the tea horse trade, therefore has fostered the glorious humanities history, the unique prairie culture and the meaningful life interest gradually. Therefore, the mountain river accomplished Ganzizhou"s essence or quintessence of things Tianbao, the water plant to be lush finally, the valley land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put on a show of peace and prosperity"s mysterious plateau landscape, and depended on the character and style dance, the Tibetan clothing, the folk custom account awning to make the tourist to admire is charmed, thus was showing the culture eco-tourism Holy Land"s characteristic throughout.
      Key Words: Ganzizhou; Original Ecology; National Culture
      
      作者简介:陈光军,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推荐访问:民族文化 解读 原生态 甘孜州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解读 民族文化旅游 民族旅游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