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中学生道德冷漠现象探析] 社会道德冷漠现象

    时间:2019-05-20 03:29: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中学生道德冷漠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具体表现为: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对自己至亲的父母、老师、同学都是冷漠的态度。究其原因,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笔者认为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他们的某些消极性行为,这个与我们教育相背而驰的现状给教育者起到了警示作用,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提出一些缓解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57-02
      心理学认为,冷漠是对人或对事不关心,对一切都不在乎,冷淡漠然的消极心态。道德冷漠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个体在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而在特殊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一种不作为的道德现象。直接表现就是面对他人的痛苦时表现出无动于衷的漠然。这种冷淡与不关心既可能是一种主动的责任推拒,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道德麻木。主动的责任推拒表现为,我们不是不同情他人,而是我们能力有限,爱莫能助,只能选择冷漠对待。无意识的道德麻木,是我们在“身经百战”后,已经将冷漠培养成我们的人生态度。即在面对道德问题时没有反应,意识不到道德问题的存在,体会不到道德的召唤。
      一、中学生道德冷漠现象:一种消极的文化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网上充斥着这样一些新闻,济南一女孩因母亲没给她买新衣服,而与母亲发生争执,对母亲大打出手。一男孩在课堂上打老师,其他的学生在一旁尖叫欢呼,甚至有几个学生蹦蹦跳跳。听到看到这些令人震惊的消息,有谁相信这是本应最善良的学生在面对朝夕相处的父母老师时,做出的事。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但当孩子们失去了天真和善良时,教育工作者对此作何感想?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审视我们一贯采用的德育方法,仔细探究他们为什么会道德冷漠?
      二、中学生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社会属性,人类始终生活在与他人,万事万物的交集之中。因此我们的思想行为,是受各种诸如文化,制度等复杂的因素影响。首先,人们在传统的家庭本位观念的影响下,判断行为是否道德,完全依据是否有利于自己圈内的成员,将关爱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不愿对圈外的成员投递感情,采取“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有一位修女特蕾萨曾说过,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我们把家庭的圈子划得太小了。其次,如今中国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建,原本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开始动摇,传统的道德体系不断被瓦解,而新的价值观念,道德体系还没有健全。人们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的约束,在断层中无规可循。再次,网络迅速普及使得人们越来越少交流感情,同时网络道德建设的欠缺,使得人们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做出违规行为,面对无数的诱惑,有些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泯灭良心,频频出现各种失范行为,道德底线处在崩溃的边缘。道德危机的加剧使人们互不信任,感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漠。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学生在智育方面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德育水平的提高却是平平。首先学校进行的德育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简单灌输,致使学生轻视德育甚至敌视德育,认为是考试强行需要的,只要拿高分,不需要身体力行。其次德育进行的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灌输,知识本身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加之现实生活存在的失范现象与不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面对课本中提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很难认同,更不可能内化为一种品德。再次,教师没有起到示范作用。教师的职责不光是教书,更要育人,但实际情况是,一些教师本身就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他们在要求同学品德高尚的同时,自己却不能够做出榜样,甚至做法与说法背道而驰,导致学生迷茫、手足无措。最后,虽然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各省市也在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的应试压力非但没有减小反而日益加大,他们每日被无数的作业考试缠身,根本无心无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的领路人,成长中孩子的行为很多都是父母家庭教育意识形态的反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事事替孩子安排好,只要成绩好,其他一概都不要求,使得孩子只知道被爱,而不知如何去爱别人。
      家庭教育方式也与影响着孩子品德的发展,民主、信任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品德优良的孩子,但过分严格或放纵的教养方式就容易培养出有敌对心理的孩子。比如有的家长不善于运用正确的方法与孩子沟通,一旦孩子没拿到高分,就会用尖刻的语言奚落孩子,甚至拳脚相向,伤害孩子的心灵。有的家长甚至把自己的冷漠思想灌输给孩子,告诫孩子,只要保护好自己,千万不要做好人多管闲事。
      (四)中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的原因
      从总体上看,中学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的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在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依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虽然中学生道德发展已经真正到了自律阶段,他们不仅仅是服从权威,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作出判断,具有关心和同情心的品质,但还不成熟不稳定,当成人心口不一时,当周围充斥着道德冷漠的“病毒”时,他们由于其自身免疫力还不足,必然容易受到影响,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他们就会滋生不满和失望的心理,显得无所适从,唯一的做法就是从众,服从现实,对人对事冷漠。   三、道德冷漠心理需要共同关注
      道德冷漠对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危害极大,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不信任,孤立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使整个社会缺乏“人情味儿”。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同时也是最容易塑造的一类人群。分析学生道德冷漠的原因,最终目的就是扭转冷漠“病毒”侵蚀学生心灵这种状态。
      (一)社会要重视人文教育
      斯坦福大学校长查理·莱曼就曾说过:“人文科学是守护精神家园的科学,它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以价值,赋予社会经济发展以精神动力。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在一次演讲中也指出,“文化的重大功能始终是保持事物的稳定,平静和不变,……文化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指出人类生活的不变的或经常性的特性以揭示其意义。”
      近些年来,人们片面追求科学而轻视了人文,相对于科学而言,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善和美。人文教育则具有文化传承与心灵塑造的功能,可以培养社会主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净化社会主体的心灵,规范社会主义的道德行为,提升社会主体的道德情感,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和修养。片面追求科学忽视人文的结果就是拜金主义充斥人们的头脑,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除了利益没有情义,信任、关爱、公平、正义被猜忌、自私、狡诈、冷漠所替代。因此社会要用人文教育唤起孩子的良知,使他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不被周围不良的因素影响,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德育
      教育是提高公民整体素质的基础,学校德育具有系统性等特点。中学生心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但同时可塑性也极强,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必须利用其优势,抓好德育工作。
      第一、加强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学校要将德育列入各项教育之首,从选择培训德育教师到安排德育课程上,都严格要求。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同时开展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学生道德意识,抓住平时的德育机会,进行道德实践。
      第二、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中学生开始挑战权威,开始有独立的思想,如果教师一边道貌岸然的讲大道理,一边做着不合理的事情,他们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那德育课开得再好,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相反,如果教师言行合一,学生自然心服口服,不仅会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
      第三、与家庭教育结合。德育原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校教育要和社会影响相统一。如果学校如火如荼的开展德育,到了校外,学生被不一致的思想影响,学校的德育将功亏一篑。因此,学校需要把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三)父母要教会孩子做人的基本知识
      前面分析了父母的过度呵护与关爱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冷漠的原因。那么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提出下列建议。第一、有原则有分寸的爱孩子。让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参与到家庭奉献中来,学会感恩,让孩子明白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自己不能一味的索取,付出爱才是最幸福的。第二、制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关心孩子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重要是在心灵上给予他们爱护。家长不能总是以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多和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内心,增进亲人间感情,鼓励他们多和同伴相处,多参加集体活动。使他们勇敢、善良、有爱心。
      参考文献:
      [1]奥本海默.真知灼见[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55.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1.
      [3]刘浩.试析道德冷漠与道德行为重构[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推荐访问:探析 中学生 冷漠 道德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