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以古为鉴,,推进中原廉政文化建设]推进中原电影

    时间:2019-05-20 03:18: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当前,河南省正处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建设中原经济区,离不开廉洁自律的道德根基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我们要坚持以古为鉴、古为今用,深入挖掘和阐发传统廉政文化的思想价值,并彰显时代特色,增强廉政文化的历史纵深感、道德感召力和实践引导力,推动廉荣贪耻的价值认同,引领讲道德、重法治、树正气的社会风尚。
      一、传承民本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民本思想是传统廉政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从“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到“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从“仁爱惠民”到“制民恒产”;从“君以民为本”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兼爱非攻,强本节用”到“与民休息,宽以民力”;从“民为邦本,勤恤为先”到内乡县衙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民本思想始终不绝青史。在政治实践层面,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出现都与民本思想的支撑有关,历代明君和清官的人格特征也离不开民本思想的孕育。
      民为邦本、重民贵民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在真诚服务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
      二、注重官德培育,切实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中国古代一直注重“为政以德”,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官德体系,大体包含忠、善、公、慎、廉等。如:《尚书》提出公职人员应遵守“九德”。唐太宗李世民以“圣明、贤良、忠诚、睿智、贞洁、正直”作为官德的主要内容,并按德行将好官分为“高瞻远瞩的圣臣、扶善除恶的良臣、进贤不懈的忠臣、刚正不阿的直臣”。著名《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说的都是为官者要有令人敬佩的道德表现。可贵的是,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不贪为宝的子罕、悬鱼拒贿的羊续、暮夜拒馈金的杨震、官居丞相身居陋室的魏征、笑比黄河清的包拯、刚直不阿的海瑞、“古今第一廉吏”于成龙等一批为政清廉的典范。
      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官德嘉行,铢积寸累。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具有放大和示范效应,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和带动他人。自己身正行端,才能有威有严。领导干部应有严格的自律意识,努力做到常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诵古训以警心、悟道理以明心、解民忧以安心,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为群众作表率。要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引导广大党员常修为政之德,树立起对人民负责的形象、推动工作的形象和清正廉洁的形象,永葆共产党人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三、汲取制度精华,完善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
      制度文化是制度形成的深层次背景之一,也是制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理念升华。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建立了监察制度。夏商周三代时,我国开始实行言谏监察制度,地方机构中设有监察官吏,即“方伯”。秦汉时期建立了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代表的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机构,标志着古代监察制度的确立。唐宋中央体制中最有特色的是御史和谏官职能交叉,合称“台谏”,形成了强大的监察合力,不但对监察官员的违法乱纪,而且也对皇帝的权力产生制约。明朝正式设置了都察院。清朝都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与六部尚书、通政使、大理寺卿等重要官员共同参与朝廷大议;都察院下设监察御史,专司纠察之事。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建设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最关键的是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民主法制、规范权力运行。要以先进的制度文化为指引,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四、坚持德法并举,推进廉政法治建设
      我国古代社会坚持道德教化和刑罚镇压相结合,依据法规对官员行为进行规范惩处。自夏代起就有关于惩治贪官的立法,《夏书》指出“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周朝的《吕刑》中有“五过之疵”,即“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秦朝实施严刑重法,《秦简》规定“私贷公钱,与盗同法”“通一钱,黥为城旦”等。汉朝法律规定“藏值十金,则重罪”,即“以十金作为标准,官吏贪污数额在十金以上者必须处死”。唐朝的《唐律》规定了“六赃”,即“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坐赃”。明代强调重典治吏,《大明律》《大诰》对官吏贪赃枉法犯罪量刑严厉。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推进廉政法治建设是建设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的必由之路。要建立完善廉政法律规范,及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反腐倡廉制度上升为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的行政法律体系、制约腐败的经济法律体系和惩治腐败的刑法体系。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进一步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揭露和查处力度,对腐化堕落分子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姑息迁就。
      五、光大优秀社会文化,倡导清正廉洁的社会风尚
      在传统廉政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优秀社会廉政文化构成其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独特内容。民谣“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阿房阿房,亡始皇”喊出了百姓对夏桀、秦始皇等暴君的深恶痛绝。“厥德仁明郭乔卿,中正朝廷上下平”(东汉郭贺)、“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东晋祖逖)、“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宋朝范仲淹)、“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宋朝包拯)等表达了人民对清官廉吏的爱戴和歌颂。“可恨严介溪,做事忒心欺,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明朝严嵩)等反映群众对贪官污吏的批判和痛恨。《窦娥冤》《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文学作品也揭示同样的内容。它们在社会中的传播有力推动着整个社会廉政氛围的形成。
      观之人文以化成天下。廉政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所认同、所践行,形成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社会环境。要辩证地对待传统廉政文化,扬其精华,摒其糟粕,在历史传承中高扬新的时代精神。一要弘扬立足我国国情的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的社会文化,以不断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二要构筑反腐倡廉的社会公众思想体系,以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营造清正廉洁的社会氛围为指向,使廉洁意识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思想准则和道德准绳,外化为社会公众倡导廉洁的自觉实践,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三要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宣传廉洁文化,最大限度地挤压腐败亚文化的生存空间,使腐败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鼠,使腐败亚文化无处藏身,从而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形成清正廉洁的中原政治生态。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廉政文化与法治建设研究”(2011B8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河南省纪委副书记)

    推荐访问:中原 文化建设 推进 以古为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