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让“数学味”和“生活味”相得益彰】相得益彰

    时间:2019-05-08 03:21: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新课程强调“数学要走向生活”,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未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联系而联系,生搬硬套,甚至“喧宾夺主”,课堂不同程度地出现“去数学化”倾向。那么数学如何走向生活而又不迷失于生活呢?
      一、对生活题材需要适当地“加工”与“筛选”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提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由于学生生活背景、认知水平的差异,有时又很难准确客观地认识生活中的数学。因此需要我们能充分地挖掘生活素材,并能对这些现实题材进行“加工”与“筛选”,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的切入点上架构起一座“简约模型”,使学生易读、易解、易构造。
      比如,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分数的认识》一课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分数”,精心选择了国旗、五角星、巧克力糖等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促进学生将生活现象与分数概念相联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巧克力糖的使用,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同一块糖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如1/2、1/4、1/8等等,积累起“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经验,而且还直观地感知“1”里面有几个1/8、几个1/4、几个1/2,渗透了“把这块巧克力糖看作是由几个小块组成的整体”思想,这样就为以后进一步认识分数做了巧妙的孕伏。小小的一块巧克力糖,竟然发挥出如此多的教学效益,这源于张老师对课程资源精心整合。张老师说:“好的素材,应该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走向生活”的本质。
      二、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学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它的全貌,它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是想象的产物。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直线的无限延长这一特点呢?下面两个例子或许可以给我们的教学一些启迪:
      一是长沙市已故数学特级教师曾宪侯老师,他是这样教“直线”的:他从黑板一端开始画直线,一直画到另一端,没有地方画了,就保持着画的姿势走出教室。学生当时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曾老师慢慢远离教室。这样足足持续了几分钟,曾老师才回到教室,开始讲解直线。当年听了曾老师课的学生,至今还记忆犹新。二是北京市已故数学特级教师刘祖植老师,他采用描述的方法教“直线”:直线可以像黑板边线向相反方向延长,穿过高山巨川,突破大气层,经过星球,直至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学生听了兴趣盎然,同时也领会了直线的无限延伸性。
      两位特级教师教“直线”的范例,堪称经典之作。曾老师运用画直线的动态来感染学生,让他们体会出直线是无限延伸的。刘老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描述直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直线是向两端无限延伸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小学阶段在教学直线概念时,更应当重视发挥学生的想象作用来理解和接纳抽象的直线概念。教学直线时,有学生说:“铁轨一眼望不到边,但总归是有终点的”,这是现实生活经验给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带来的障碍。如何突破这一认知局限,我想不妨借鉴上面两位老师的经验,变静态的“看”为动态的“比”,让学生在比较中逐渐展开想象的翅膀:
      1、比一比:斑马线和射灯发出的光线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他们首先都是笔直的,但斑马线的长度是有限的,而射灯发出的光线可以无限延伸。可以延伸到哪儿?你们能想象一下吗?我认为这里射灯的光线对无限延长的理解非常重要,可以为下面的铁轨的两端无限延伸的想象作一个铺垫。
      2、再比一比:铁轨和斑马线,有什么不同?很显然,斑马线短,有固定长度,而铁轨可以很长很长,铁轨有多长呢?你们能想象一下吗?如果你就是未来的铁路设计师,把这条铁轨一直修建下去,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向一端这条铁轨可以修到哪里?向另一端呢?……
      3、最后比一比,铁轨的无限延长和射灯发出的光线比,又有什么不同?显然,射灯发出的光线只是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而铁轨可以向两个方向延伸。这时的“铁轨”已经超越了现实,掺进了学生的无穷想象,使抽象的直线概念化作学生心中“形象化”的想象,我认为应当是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的可行之举。
      三、学生的个人经验是“生活化”和“数学化”之间的“桥梁”
      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就是他们以自己的个人经验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但是这种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积淀、自由生成的经验,具有随意性、散乱的特点,需要我们进行适时的提升。因此教学中既要重视唤起学生蕴含在生活中的经验,又要引导学生经历“个人经验向抽象的数学”的转化过程,实现有效的“数学化”。
      如圆的直径认识。教材是通过“对折圆形纸片”的实践活动直接向学生揭示。这看起来是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实际上学生对圆的直径认识仍然是被“告诉”的。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平面图形都有宽度和直径。在圆内,圆的直径就是它的宽度。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宽度”经验有很多感受,如摆搭圆形的积木活动经验,在箱内装圆形饮料瓶的活动经验。这些“宽度”经验正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接纳圆的直径的跳板。于是我在教学中大胆创设了在长方形内选择最大的圆的情境,调动起学生心头的“宽度”经验,凸现圆的半径、宽度与长方形宽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揭示圆的直径名称,并顺势在圆内随意画出多条线段,让学生判别哪些是圆的直径,跟别的线段比直径有什么特点?学生则很容易地概括出: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才是圆的直径,圆的直径有无数条。这样有效地实现了“形式化”思维品质的提升,课堂焕发出了蓬勃的探究热情。
      总之,“数学走向生活”应立足于数学学习,而非简单地“数学教学生活化”,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从而让“生活味”和“数学味”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江苏】

    推荐访问:相得益彰 数学 生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