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语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区别_语感,阅读教学的原点

    时间:2019-05-08 03:20: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语感是沟通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枢纽,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原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为核心。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一、加强朗读训练,触发语感
      朗读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大动脉,使语感生生不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通过这样的美读,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底蕴、情感和韵味,发展自身的语感。而学生的语感一旦被触发,就应该鼓励和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读进去、读出来”,让学生在美读有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
      如一老师执教《第一场雪》时的片断。
      师:课文写的晚上那段听雪的内容,有什么特点呢?(静)
      师:对了,静。既然很静,这段文字就该读得很静。大家听我读一下,我用两种方法读,你们听听哪一种方法能表现“静”。(先用实而重的口气读)静不静?(不静)
      师:再听。(用虚声读)静不静?(静了)
      师:为什么呀?第二种读法我是用虚声读出来的。会读吗?练一练。(生各自朗读)
      师:好,谁来读一遍?你来,大家听她的雪夜读得静不静。(生读文)
      师:读得不错。但这个“咯吱”要按她这么读,这根被压断的树枝该有多么粗?有这么粗吧,(教师做了一个相当于桌腿粗的手势)这么粗的树枝还能被雪压断吗?
      生:压不断。
      师:能被雪压断的树枝肯定很细。所以“偶尔‘咯吱’一声响”这一句要读得轻。(教师范读后,学生再读)
      师:“咯吱”在轻一点。(生再读此句)
      师:速度放慢了,声音虚了。读得不错!谁再来“慢慢”地“嘘一嘘”呀?
      在教学中,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有情感地潜心诵读,因声绘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让学生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逐步提升语感。
      此外,还应向学生推荐课外优秀读物,以此来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持之以恒,不仅激发学生主动课外阅读,而且能培养学生敏锐语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注重词句分析,把握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反过来,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对那些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感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词析句呢?这就必须借助具体的文本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丰富的感情色彩。
      一是删减饰语,品析饰语的意境。比如,教学《地震中的父子》时,引导学生比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和“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两个句子,品一品,作者不厌其烦地把时间罗列出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样的训练,无须教师精辟的分析,学生对那些饰语的意境和运用语言的准确精到的感受就会感悟得酣畅充分,语感得到训练。
      二是替换词语,品析原词的意味。比如《慈母情深》中“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一句中的“立刻”这个词用得十分传神,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马上”、“赶紧”、“迅速”等来代替其中的几个“立刻”, 意思又没变,用词更丰富了。再读一读,品味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从中领悟到一次又一次的“立刻”体现了母亲工作非常非常忙碌的,一刻也不能耽误。四个“立刻”,一个比一个强烈。文章是具体语言构成的,优秀的文章无不是语言的艺术品。通过替换词语、品析比较,学生就会感悟到语言文字惟妙惟肖的表达效果,品味了语言,发展了语感。
      三是推敲词语,品析语言的丰富。比如《山雨》中有这么一句话:“在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教学时引导学生画出表示“绿”颜色的词,进行辨析、揣摩和品味,使之认识和体验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表现力,感悟学生语感运用的灵活感和适宜感,发展语感。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语感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和对生活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我们知道语言源于生活。同是阅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去过茫茫大漠的人与没去过的人产生的阅读感受肯定会有距离;对与从未见过雪的人,读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产生的联想怎能与常年生活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人相比。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 “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语言与他们所描述的生活建立起联系,利用生活的形象性、具体性以及学生在调动生活经验时的情感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运用能力。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带学生理解“黑洞洞”、“碰壁”时可以向学生交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学生能从中捕捉到需要的信息;教学《麻雀》一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时,“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战斗”的情景,可启发学生拿生活中常见到的猫或狗要扑向小鸡时,母鸡保护小鸡的情景,甚至是自己的母亲保护自己的实例来作比照,使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形象生动地浮现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教学《冬阳 童年 骆驼队》时,带领学生观看了八十年代的电影《城南旧事》做为生活积累学生就能很快融入故事情节中。借助生活经验激发敏锐的语感,使孩子们在心灵深处真正的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多么有效的途径啊!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让我们一切从原点出发,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宽阔的语感训练平台,给学生自主发展语感的空间和时间。

    推荐访问:语感 原点 阅读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