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的双声文本] 结构主义名词解释

    时间:2019-04-26 03:21: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选择劳伦斯的长篇小说《虹》为研究文本,意在使用后结构主义视域中的理论来呈现这部充满自相矛盾的双声文本。  关键词:后结构主义 拉康理论 双声文本 《虹》
      一、引言
      劳伦斯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呈现多受到女性主义评论家的质疑,而现有文章多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视角下呈现,鲜有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的分析。作者认为劳伦斯的作品是开放性的,是“双声的”,需从新的视角与理论下诠释。
      二、理论依据与后结构主义视域下劳伦斯的文风
      后结构主义视域下后拉康理论认为个体的形成会产生对母性——雌性的压制。Fernihough认为,对于像 Julia Kristeva和Luce Irigaray这样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家来说,对于个体身份的驱动会引发对母性的压制,会否定母性的生产力:为了成为一个主体,孩子必须脱离母体并抵制与其的所有联系。Irigaray在她的《他者的反射》中认为母性——雌性是威胁个体的形成的起源,尤其是雄性个体的形成。雄性个体须勇猛抵御消解与“深渊”的威胁以建构自我,而威胁往往与雌性的性与繁殖力相关。然而,在拉康所提出的个体发展的“前俄狄普斯”阶段,孩子无法将自我与环境相区分,把它看成是母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一阶段,孩子还未进入拉康所说的语言和文化的“象征性的秩序”,这是一个法律、独立与分类的领域,在此领域中,说话的“主体”把自身与世界这个“客体”明显区分开来。为进入象征性秩序的世界,为了可以说“我是”,孩子必须也要说“我不是母亲,不是他者,不是剩下的世界”。然而,直到孩子真正进入象征着语言与文化的秩序中,之前的母子是处于前语言的交流领域的。
      Julia Kristeva认为这种前语言的胡言乱语通过“诗意”的语言进入成人期,“把它的过程作为一种理性与非理性,语言与节奏之间的不可决定的过程”并“将漫步引入语言”。拉康与克里斯蒂娃的理论为我们看待劳伦斯在《虹》中的叙事方法与独特语言提供了新的视角。Salgado认为《虹》中存在两个基本的叙事模式:一个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线性发展,基于环境的变化,一个人物紧接着一个人物;另外一个为螺旋模式,每个人物都在为实践自己的成就而奋斗,为追求合适的男女关系而战。以我之见,在后结构主义的视域中,线性叙事模式可以理解为个体压抑母性——雌性的尝试,这是实现从田园(自然)到机械和工业化的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前进。而螺旋式模式则可理解为对母性——雌性的颂扬。因此,螺旋模式中作者的语言,变化的节奏,场景的选择与人物的描绘值得探究。
      在语言上,劳伦斯本人宣称一定要不同于《儿子与情人》的语言。他在给Edward Garnett的一封信中解释道:
      “我不再有《儿子与情人》中创作生动场景的愉悦。我不关心积累日常存在物以表达强烈情感并大肆渲染。我必须写得不同。”这种不同的语言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不同寻常的句式,二是为贯穿始终的变化。Nin认为这种语言属于女性的范畴。Siegel认为对女性身体与性隐喻性的表征是前象征符号语言对以男性生殖器为中心话语的颠覆。Siegel认为Nin的观点尤其类似于Irigary的观点。Irigaray认为男性在女性语言中无法“识别任何意义的连贯”。劳伦斯在《虹》中的语言与Irigary所描述的女性语言相比较,可见文本中的语言也总是有重复低语,有惊叹,有未完成的句子,这与Irigary所描绘的女性语言十分类似。
      在劳伦斯给Garnett的信中,曾提到他对人物个体的建构:“你不要在我的小说中寻找以往所呈现的人物的旧式的稳定的本我……”因此,劳伦斯《虹》的主题是:自我之下隐藏的与晦涩难解的部分。Ben-Ephraim认为劳伦斯把这种人物的描述称为“非人性的”,因为它的本性就是不自觉的,完全超出了有意的自我决定。因此,虹的主题要求作者使用一种独特的技巧来实现对小说中人物本能的塑造。对人物本能塑造的实现也表明了这是对父权秩序的一种挑战。可以说这种独一无二的“炭芯技巧”是对母性——雌性的颂扬。
      在叙述模式上,有两条线存在。一条是象征着对母性——雌性压抑的线性叙事模式,而另一条则为对母性——雌性颂扬的螺旋式模式。作者通过省略对话,描述仪式性宗教场景;通过独特的雌性、诗意的、前象征性语言实现了“碳芯”的叙述技巧,成功实现了对母性——雌性的颂扬。而小说螺旋式模式的主导地位更突显了母性——雌性的胜利。
      三、后结构视域下主体的“悖论”: “雌性”的布莱文男人与“雄性”的布莱文女人
      后结构主义否认了对统一的,固定的,前后一致的自我的定义。相反,他们把主体看做是多样复杂的,流动的,矛盾的……
      《虹》的开篇便呈现出一种矛盾。布莱文家族所劳作的一望无际的土地与远处隐约可见的直冲云霄的教堂形成了鲜明对照。土地可以说是象征着对母性——雌性颂扬的母体大地,而象征着父权秩序的代表文化与知的教堂则是对母性——雌性的颂扬。这种双重对照在文本细节上也有体现:
      男人坐在房间的篝火旁,女人则自信地踱步。……男人的头脑呆滞,但在白天因与牛群、土地、植物、天空融为一体,热血沸腾。
      ……女人则不同。她们的体内也有血性意识……但女人把目光从火热盲目的农场生活转向了之外的话语世界。她们意识到了外部世界的声音,倾听着远方的召唤。
      对男人来说,只要土地肥沃,适时耕种……就足够了;只要他们能助母牛生产,搜出谷仓下的老鼠或用手狠狠一击使野兔毙命便足够了。……
      而女人要的不是血性意识而是超于此的生活。
      男人对生命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女人对知识、外面世界的向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农场上,布莱文男人向往的是象征着母性——雌性颂扬的田园式前语言前象征性世界,而女人则向往着代表父权秩序对母性——雌性压抑的外在世界。布莱文男人对农场的依恋正如拉康提到的处于“前俄狄浦斯”阶段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而布莱文的女人们则不同,她们渴望知识与个体独立,展现出对母性——雌性压抑的冲动。为了进入农场之外的象征性世界,她们意识到了压抑母性-雌性的必要。只有通过对母性——雌性的压抑,女人们才能够成为农场之外世界的“不断奋斗的主人”。与布莱文的男人相比,她们似乎从前意识阶段到了意识阶段。然而,这种转变的代价便是对母性——雌性的压抑与田园生活的脱离。   三、“母性——雌性”的威尔与挑战“母性——雌性”的安娜
      下面将从布莱文家族第二代人威尔与安娜的关系上阐述双层冲动。首先,威尔与安娜在蜜月时的关系可以从拉康的理论入手。威尔像拉康理论里无法离开母体的孩子,而安娜则象征着母体。
      ……他的心下沉了。他想要继续维持住原来的状态。他想与外在世界隔离,宣布它与他一辈子无关。他处于深深的渴望中,想要与她同在无时间感的自由完全的身心融合之中……他靠近她,痛苦不堪。他想要她回来。想要她的强烈欲望与对她依赖的耻辱感使他愤怒……
      以上可见威尔对安娜想要成为外在世界的行动有一种不理智的态度。他们的世界实际上可以用拉康所提到的“前象征”世界来表示,在这里,前意识、最本能的人类欲望与代表着语言、文化、文字与法律的父权制社会的“象征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威尔对安娜想要挣脱他们世界的敌意可看做是对象征世界的抵制。 因此威尔可被理解为母性——雌性宣扬的“传教士”。
      因此,教堂和安娜是威尔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来源。威尔就像一个不愿意构建自我进入母体外世界的男孩子。因为据Irigaray的理论,一个男孩要想进入外在世界通常会防御象征着瓦解与“深渊”的女性意识与生殖力。而威尔恰恰相反。显然,他非但没有防御,更是对其有深深的依赖。如果说安娜映射了女性性意识,那威尔深深眷恋教堂又说明什么呢?Fernihough说到在“大教堂”这章中,孕育这个意象是贯穿始终的。当威尔进入教堂时,“他的灵魂被俘获,如同在母体中颤抖,像生殖的一颗种子那样狂喜。”表明小说中所有的教堂与大教堂都与安娜的生殖力紧密相关:林肯大教堂就是个“完美的孕育处(女性子宫)”。因此,教堂是孕育与生殖力的象征,这属于母性——雌性的范畴。威尔对教堂的激情依恋可说是对母性——雌性宣扬的冲动。
      四、结语
      长久以来对劳伦斯作品中女性形象呈现的质疑促使我们从新的视角下去重新诠释作者的文本。因此,我以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的理论,尤其是拉康的理论去分析《虹》,可见此小说呈现了双重冲动,即对母性——雌性的宣扬冲动与对母性——雌性压抑的冲动,无论是小说的风格、叙事模式还是情节都表现出这个特点。劳伦斯的《虹》文本本身是开放性的、“双声的”,需要各位读者自身的解读。
      
      参考文献:
      [1] Luce Irigaray, Speculum of the Other Woman (1974), trans. Gillian C. Gill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5.
      [2] Gamini Salgado, A Preface to Lawrence.London: Longman, 1982.省略

    推荐访问:双声 视域 结构主义 文本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