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浅析钟鼎文对大篆书法艺术的历史贡献】 大篆书法

    时间:2019-04-10 03:30: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从钟鼎文的出现,写法,制作等一系列程序阐述其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以及对大篆发展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钟鼎文;金文;大篆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58-01
      在商周时期,我国比较盛行青铜器,而且在青铜器中,出现了大量的礼乐之器,其中,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而这些礼器和乐器上所刻写的文字,就被人们称之为钟鼎文,或者称之为金文和铭文。一般来说,钟鼎文的诞生,始于商末,而它的全盛时期,则在西周,到了春秋时期,由于各诸侯国的字体存在区别,且不能通用,这就导致一个字往往有好几种写法的现象。钟鼎文的出现,上承甲骨文,它的发展,下启秦代小篆,它之所以能够辉煌千年而不衰,得益于它的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流传起来,基本能够保存书写原迹,而不致破坏、风化和锈蚀。钟鼎文书法古朴、苍劲、豪迈,它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大篆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钟鼎文的制造极其复杂。殷周时期,钟鼎文一般被铸在青铜器的内侧,但是,究竟怎样在铸模上刻印上钟鼎文,至今人们仍然未能确定。根据历年发掘出土的工场遗存和所发现的大量模具来推断,青铜器的制造方法和钟鼎文的创作手法大致如下:首先,利用粘土做一个与制成品大小相若的土胚(模型),再用粘土包裹着模型,待干透后切开外层的粘土,作为外模,并将模型削去外层,使其作为内模,再在内模刻上图案文字,之后,组合起外模和内模,并在之间放入铜片作为间隔空隙以注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凝固,将模具打破,取出青铜器。但是,我们的祖先究竟是怎样在内模上加上文字图案等的,仍然是一个谜,由于在青铜器内侧的金文是凹入去的,因此在内模上的文字应该是凸出来的,加上这些凸出来文字的技法,因而便有各种不同的假设。其中,清朝金石学权威阮元提出的假设是将其溶成泥状的粘土,逐渐贴上,但此法没有实证实验来支撑。清末民初学者们提出的假设是在内模贴上薄粘土,再削去多余部份。但是,如果按照此法操作,工序中必然会在内模上造成痕迹,而青铜器上亦必然有之,但是,现在发掘的实物上并没有。现在人的做法是先在木片或龟甲上刻上文字,用粘土填满后,再将粘土移印至内模上,虽然经实验证明这个方法可行,但是,因为没有发现相关的物证,能够证明古人采用此法进行制作,因此,这种方法仍只可当作假设。
      作为书法艺术,钟鼎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明显的变化过程。殷商时期,以刀刻为书形式的甲骨文与以铸刻为手段的钟鼎文在线条形态上已渐趋融合,特别是到了西周初期,随着甲骨文的衰微,钟鼎文开始走向书法艺术的前台,并成为其发展的主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钟鼎文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以刀刻为书写手段的书法艺术走到了尽头,相反,因为钟鼎文的壮大,使得中国书法艺术多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自此,以刀刻为书写工具和以铸刻为书写方法的两种书法艺术形式出现了,正是他们的相互推动和发展,促进中国书法艺术冲破单一书写方法风格类型的桎梏,从此走向创新发展和审美风格多元化的历史时期。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在周代,钟鼎文的书法艺术美学风格出现了三种显著的类型特征:第一种,是线条装饰的宏大美美学风格类型特征,它出现在周之前期,主要在武王、成王、康王时期,这时的铜器上钟鼎文文字并不多,它随着周礼的兴起而广大,因之,字势阔大,笔力宏肆,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时的钟鼎文尚保留着殷商晚期图案化、工艺化倾向,典型的肥捺笔触还广泛存在,结构松散,文字符号不固定,在审美风格上还未形成独特面目;第二种,是线条装饰的雄健美美学风格类型特征,它产生在周之中期,即在昭王、穆王时期,随着周礼的僵化而呆滞,因之,此时浇铸的青铜器器物比较少,其字体亦无多大创新变化,跟前期比较起来,字势相近,更多一点守成和保守的风格,其笔画远不如以前那么雄健;第三种,是线条装饰的优雅美风格类型特征,它出现在周之后期,随着周礼衰落,其字体已逐渐看不到肥体那般的雍容华贵,但是,其字体依然具有王者风范,孤傲挺立,紧密而又疏落,字形方阔,极尽优容风雅壮美,可以说,这时期的钟鼎文已经逐步摆脱了商代钟鼎文的影响,并以“篆引”为审美象形基础,开始形成自家风貌,装饰性的肥捺笔触渐消而走向纯粹线条化。
      钟鼎文在字形上,改变了早期结构符号的散漫不定而臻于固定统一,结构取纵势,修长婉丽,圆融内敛,其审美风格一扫商代钟鼎文的雄强霸悍风格而呈现出浑穆沉潜的总体理性审美品格。正由于此,我们说,因为书写工具的差异,所以,在进入钟鼎文阶段以后,大篆的发展凸显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线条的简练化,那种在商代甲骨文中广泛存在的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逐渐均匀和柔和了,它的线条与青铜器实物的纹饰搭配得十分和谐,线条含义十分准确生动;二是线条的规范化,这个时期的书法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逐步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也为后来小篆书法艺术的诞生,创造了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在这个时期,钟鼎文的发展,其“线”的自足性得到强烈地发挥,其书法韵味开始摆脱铸范工艺而获得独立,并与后来的笔墨韵味相伯仲,其线条浑厚华滋,凝重自然,已非商代甲骨文书法艺术中呆板、沉滞的线条语汇所能比拟,它预示着中国书法艺术笔墨艺术黄金时期的到来,具有浓郁的个性精神张扬美美学风格特征。
      大篆艺术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周平王东迁洛阳,又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秦国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大篆就随着秦王朝的兴盛再次兴盛起来,并成为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这个时期,由于摆脱了周代宗教礼仪的文化重负,大篆表现出了强烈、自在、自觉、自为、自由的创新审美意识,其文字因为作为独立的审美因素,与青铜器的其它装饰性的图形符合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而平添了一些线条装饰的美感内容,而这,也就成为春秋战国时代正体篆书注重风格变化的主要动力,因为其笔画普遍采用铸刻工艺,因之其文字线条更为流畅飘逸,其体势修长婉转,这就使得大篆脱颖而出,并成为当时书法艺术的审美时尚,大篆的唯美化审美倾向由此滥觞。当然,由于此风的助长,大篆书体开始出现简写化、草写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也影响到秦、楚的简牍文字,战国的古玺、货币、权量文字当中,显然,这种广泛存在的简写化、草写化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中国书法艺术隶变的先声,它的出现,意味着,隶书这种书法艺术将要登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M].郑州:和嫩美术出版社1994,3,(1):11、14.
      [2]唐兰.石鼓年代考[A].现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6,(1):370、361.
      [3]萧元.书法美学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6,(1);11.
      [4]李建文.阮国杰.以教育美学为基础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美学与校园文化及中国书法艺术. http://www.省略/news/view.asp?classid=0&id=8892.

    推荐访问:钟鼎文 大篆 浅析 书法艺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