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巧铺三级台阶,让学生看懂托物言志类散文] 托物言志的散文

    时间:2019-02-08 03:17: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托物言志类散文,由于作者并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借助事物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这类散文最难读懂,是学生在阅读中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初一年级,在学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时,选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让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教学疑难问题。我认为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巧妙铺设三级台阶,让学生看懂托物言志类散文。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真正看懂托物言志类散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使课堂具有实效性。
      以《向一棵树鞠躬》一文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这一问题。《向一棵树鞠躬》是一篇质朴而隽永的托物言志散文,文章从砖垛堆里的一棵倔强生长的榆树写起,进而叙述一位老人坎坷的人生经历,最后发现那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从而讴歌了不畏艰辛磨难的顽强生命力,礼赞了隐忍坚毅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给《向一棵树鞠躬》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树的描写,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重点和难点是学习运用三层式结构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的方法。
      一、迅速理清思路,找准所托之物
      既然是“托物言志”,首先要找到所托之物。一般来说,这类散文的标题会提示象征物。像《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就是所托之物,但有的散文,题目没有提示象征物,我们也有办法找到它。如《荔枝蜜》,从题目中不能判断,但我们通过全文,可以看到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有荔枝树、荔枝蜜和蜜蜂,那么,这三个事物哪一个才是象征物呢?通过分析文章描写的重点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确定所托之物是蜜蜂。找准所托之物,是把握主旨的第一步,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条件。教学步骤如下:
      先踏上第一个台阶――读课文,理思路。
      师:托物言志类散文一般采用三层式结构: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言志,我们先来看学案上的短文《海上的航标灯》。(附:课外短文《海上的航标灯》)
      你见过航标灯吗?(?摇)
      海上的航标灯,很谦逊地站在最远的地方。第一个迎接凶险的风浪。
      海上的航标灯,永远沉默地埋头工作,日夜不停地指示方向。(?摇)
      天色愈黑,航标灯愈亮。
      要是谁能像航标灯,他将会有一颗不灭的心。(?摇)
      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其他同学思考它的结构并在相应的括号中填入,表明思路。(反馈、点评)
      过渡:下面我们学以致用,用这种方法来给文章理清思路,并在相应的地方写上这三句话,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请一生回答)
      二、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它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它的内在品质。如《向一棵树鞠躬》第二三两段主要描述“我”突然间无意识地发现这棵榆树时惊异、震撼的情景。第四至第九段具体展开对榆树的生存环境、生存姿态、生存信念的描述,赋予其人格化的形象内涵。第四段写树的生存环境。砖垛周围“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写砖垛的高度(以之衬托榆树之低矮)和它表面覆盖的青苔(以之暗示岁月的沧桑),以及砖块“歪歪斜斜”排列的情形,突出地表明榆树生存环境的恶劣。第五段写榆树的生存姿态,运用了“形”(外表)与“神”(气质)两相对照的手法。它低矮,“只有一米来高”;它不蓊郁,“稀稀疏疏的枝丫”;它纤弱,没有“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孤独地生长着,却不寂寞,“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读着这些洋溢褒奖之情的语句,我们仿佛看到的不是一棵树,而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执著刚毅的风度。第六至第九段写这棵榆树的来历,展现其多舛的命运和不屈的信念。这两段文字夹叙夹议,更深层次地揭示了榆树崇高而阳刚的精神世界,耐人玩味。“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这就是这棵处在干旱和贫瘠围困之中的榆树的生存智慧;“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这就是这棵有着不幸遭遇的榆树坚强忍耐的生存信念。教学步骤如下:
      接着往上走,踏上第二个台阶――抓描述,析特点。
      1.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重头戏在于描述事物部分,我们在理清思路后要抓住这里对事物的描述,分析事物的特点,感受其内在品质。问:本文描写了一棵怎样的树?(不同寻常。第二节的这句话领起下文对树的描述)
      2.请一位同学朗读3―6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棵榆树不同寻常在哪里?并抓住关键词句说明理由。(学生先在讲义上作好分析,后六人小组交流分析,反馈点评)
      3.小结:这里,我们抓住描述的内容,通过关键词句的分析,感受到一棵榆树虽历经磨难但仍顽强执著的品质。
      三、仔细品读课文,提示所言之志
      托物言志散文往往把大量笔墨用在对所托物的外在的形和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所依附。然而这又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的目的在于意,即与“物”相应的精神、品质。分析时要从“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入手,揭示其象征意义,抓住“物”与“意”之间的类比点即相似点,看文章是如何展开联想的。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向一棵树鞠躬》的第十七与第十八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抒写作者对背着榆树而走的老人的沉思。“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这一句将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叠合,作者从中感悟到一种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当背着榆树的老人在晚霞映红的小巷中渐行渐远的形象被定格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树与人的伟岸形象,更是一种历史传统的民族的峭拔的精神风骨。这样一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第十八段写“我”默然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呼应标题,完成了对一种伟大精神的礼赞。结尾将老人与榆树的形象融为一体,二者都有相同可贵的精神,这就暗示了榆树的品格正是老人的品格,从而基本完成了“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教学步骤如下:
      再走一步,踏上第三个台阶――找共性,悟主旨。
      教师:一般来说,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往往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的最后部分,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1.下面让我们齐读7―9节,思考:文中作者仅是向一棵树鞠躬吗?(不是,还向一位老人)树和老人有哪些相似点?(生活态度、生存环境、外形)
      2.难道作者仅仅是向树和老人鞠躬吗?齐读第9节,思考。(引导:除了老人与树有相似点外,还有什么也与树有相似点呢?相似在哪里?历经了哪些磨难?――从沉甸甸的历史可以想象出,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也像一位老人,历经五千年的沧桑,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有不惧困难、不畏艰辛、顽强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们的疯狂铁蹄,肆意地践踏我们的国土,给中华民族带来前所未有的苦难。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苦难罄竹难书。还有汶川大地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3.到这里,通过写树真正要礼赞的是什么?(是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托物言志。到此,我们就基本领悟了托物言志类散文的主旨。
      当然,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各个步骤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一步步展示阅读步骤,是让人有依据可循,有方法可求。
      
      参考文献:
      [1]河南教育,2006,(1).

    推荐访问:看懂 台阶 散文 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