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西方古典文论中的感性传统_感性学美学传统的当代形态

    时间:2019-02-02 03:28: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古代西方学者强调文学作品中的感性成分,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激情,其间不带任何理性成分,也就是说作品与欣赏者之间沟通的只是无理性的情感。   关键词: 西方古典文论 欣赏者心理 激情 理性 非理性
      
      欣赏者的心理活动,是艺术欣赏中居于首位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像观察一个科学实验或其成果那样冷静、清醒、明白。在艺术欣赏中积极活动的不仅有理智的头脑,还有激荡的心灵,而对美丽的维纳斯,神秘的蒙娜丽莎,优柔寡断的哈姆雷特,不幸的高老头,热情的安娜,人们时而会笑,时而会哭,时而感到忧虑,时而感到愤恨。总之,人们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心境,这里既有清醒的思考,又有模糊的情感。
      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它不仅有基于先天生理器官上的情绪活动,还有后天经验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加之以个体的人为活动过程的主体,更使对心理现象的考察不易,在考察艺术欣赏情感时,这也是大难题。所以,尽管艺术作品给欣赏者的心理活动界定了一定的范围,我们仍然不能确切把握它的过程轨迹。不独古代理论家,即便如今,研究者们还多以心理中的情绪活动或理性认识为自己研究的角度,以此出发来解释心理现象。我们也从此出发看看西方古典文论中对欣赏者心理的分析。
      柏拉图是古希腊第一个成系统地建立了美学理论的人,他的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艺术无理性,把文艺与理智截然对立起来。创作上他提出神的迷狂说、灵魂轮回说,认为创作是神操纵着艺术家进行的,与其相适应,在艺术欣赏中他也排除一切理性成分,即文艺不表现真理,诗人不模仿人性中的理性成分,而看重容易激动感情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因此文艺与欣赏者沟通的只是情感心灵的活动,即一种情绪上的感伤癖和哀怜癖。柏拉图认为,为了满足这种自然倾向的情感活动,诗人就描写别人的痛苦,欣赏者从对别人痛苦的观照中得到快感,在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对应活动过程中从来没有理性在起作用,活动的主体只是情感。除了情感因素外,柏拉图还提出欣赏中的感染说,他用磁石和铁环之间的吸引来譬喻神、诗人、艺术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神就好像磁石,他吸引诗人,诗人创造了艺术,艺术又通过诵诗人和演戏人最后吸引欣赏者。
      应当指出的是,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是不肯定人的情绪生活的,按照哲学家的通常主张――情绪应受制于理智。柏拉图也是这样认为的,因而他极端贬斥只表现和满足性欲而不表现真理的艺术,他对艺术欣赏心理的分析也是与他对艺术的根本认识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谈到艺术欣赏问题,奥古斯丁在这个问题上倒不保守拘泥于统一的法则,而重视活的心灵。他从悲剧欣赏过程中的快感入手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他认为这原因就是欣赏者作为一个旁观者以慈悲为怀对别人的不幸而忧郁。由此得出结论:倘若那些人物没有打动观众,使他们落泪,他们就感到厌恶,批评一通而走开了。但是,倘若被打动而产生激情,他们就留下来专心看戏,因愉快而落泪了。这里产生激情是抓住戏剧欣赏者的关键,如果没有这个效果,戏剧就不能吸引观众。怎样产生激情呢?
      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屈莱顿认为,朗吉努斯是“亚里士多德以后最伟大的希腊批评家”,主要是从他强调创作的激情出发来谈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的。中世纪神学时期,人们世俗的人间激情受到压抑,教会把上帝看成一切事物的根源,认为七情六欲腐蚀人的心灵,要求人们对上帝绝对虔诚与恭敬,宣扬禁欲主义。奥古斯丁认为文艺激起人的欲望与情感,人们应该远离世俗文艺,虔诚皈依上帝,他在《忏悔录》里就对自己年轻时喜欢荷马史诗表示了极大的忏悔。但这时候同样有像阿伯拉这样的学者与神学文艺观进行斗争,强调文艺应做神学的奴婢,强调情感在文艺创作中的巨大作用,认为文艺最重要的就是有激情,是情感支配人们描写自然,描写世界。他歌颂人们世俗的生活,歌颂人间真挚的爱情,并把自己的创作归因于自己曾经有过的一段真挚的爱情经历,强调文艺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彼得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莎士比亚说:“国王跟我一样,也是一个人罢了。一朵紫罗兰花,他闻起来跟我闻起来还不是一样。”表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人们把个人情感、个人感受、个人欢乐作为文艺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强调作家个人的主观才能与激情。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阿里奥斯托等人的创作实践来看他们的作品都是激情四溢的。启蒙主义兴起后,强调用知识理性“照亮”人,强调人的个性解放,更加强调创作中作家个人的主观才能,如康德强调“美的艺术必然要看作出自天才的艺术”,“天才是替艺术定规律的一种才能,是作为艺术家的天生的创造功能”。而且,康德认为只有艺术中才有天才,科学中没有天才,因为科学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学到的,而艺术天才是学不来的。在这一时期,人自身自然的、自由的情感得到了强调,比如卢梭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故乡,只有人回到自然的怀抱,灵魂才能得到净化,情感才能获得自由。
      以后,随着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兴起,强调文艺是作家激情的表现更是成为一股世界性的创作思潮,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雨果、夏多布里昂、惠特曼、普希金、歌德等一大批浪漫主义的伟大作家相继出现,在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德国等地,浪漫主义都成了那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方法,文艺表现个人激情成了席卷世界的创作思潮。西方古典时期这种激情天才的传统到19世纪中期以后内涵有了明显的改变,传统的激情变成了一种以非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个人情感。
      参考文献:
      [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推荐访问:文论 感性 古典 传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