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攻玉仍需此山石 再无山石可攻玉

    时间:2019-01-06 03:36: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在文本阅读中,修辞手法对解析文本的作用常被忽视。增添语言生动耐品方面修辞固然功不可没,但它在建构写作框架、承载精神立意上的功绩更值得关注,它可以成为窥视全文的眼睛,甚至可以作为统观写作内容、洞察作者立意的一个上佳的切入口,从而引导读者与文本深度对话。
      主题词: 修辞手法 建构文本 阅读切入口
      
      在我们心目中,修辞常常只现身于只言片语里、赏析题型中,仿若“他山”之石,用之即可弃矣,有无均于文意无甚大碍。然而,当你初览文章题目时是否即已窥见它频频闪现的身影?“别踩疼了雪”、“在冬夜里歌唱的鱼”、“寂寞的月亮”、“听泥土说话”、“鸟是树的花朵”……标题犹如文之眼,修辞亦可成为窥视全文的眼睛,它甚至可以作为统观写作内容、洞察作者立意的一个上佳的切入口。“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既不一定是修饰,更不一定是离了意和情的修饰”[1]。以下借助四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剖析阅读范文,梳理写作思路,一探修辞的妙用。
      一、绘喻体之状以摹本体之形:比喻
      父亲常被喻为勤勤恳恳的老牛,但这番他却以一条鱼的身份出现。如《父亲是一条鱼》全文仅有两处出现人与鱼之间的比喻:“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本体、喻体间的相似点便在“朦胧身影瘦小”上,之所以不取老牛为喻正因这身影瘦小的特征,而这瘦小则需上溯至前文父亲起早贪黑辛勤养鱼卖鱼,一生勤俭持家生活清贫,上文正为这“瘦小”二字蓄势,借鱼影活脱脱勾勒出一位父亲瘦小却崇高的身影。“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我仿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在文末点睛之处再用比喻,而这时二者间的相似点便在“永远活在水里”,这“水”自然是“我”的心,全文所叙之事所写之人便成为依恋父亲深挚情感的源头。对比喻着墨不多,却处处以它为轴心,绘人写意全赖于此,而出题者从它入手,重要性可想而知。
      锄柄上怎么会有眼睛?“受伤是树干的不幸,但这不幸成全了木头的坚硬,使它能够同铁相结合,成为挖凿坚硬泥土的利器。我发现,这圆状的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总是不动声色地凝视着我这个最初的小农人”。如《锄柄上的眼睛》里这双眼睛表面上看是树木抗争受伤的不幸留下的疤,它们都呈“不规则的圆状”,但它更如一位坚定的农民具有的能“一眼看穿苦难和贫穷”的慧眼,“它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传递给“我”一份坚韧的意志、“铁一般的品格”,疤与眼外在形似的背后更是内在精神的统一。文章立意的警示性全寄寓在如眼疤痕的比喻上,无怪乎比喻会成为本文的一大考点。
      借鱼写人,借眼睛写树疤,对喻体的刻绘意在描摹本体。解析比喻的根本着眼点应放在连接起本喻体的相似点上,它正如一把钥匙,带你一窥作者的心境。
      二、借物之口道人真情:拟人
      物本天成,无憎无恶,即曰“拟人”,物之情必由人赋予,借物之口道人真情是拟人的本质。
      如《听泥土说话》作为哑巴的母亲为了教育儿子,便借助泥土这无生命的物体之口让他领悟出“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忍,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集至真至善品德于一身的泥土显然是洞悉世事的母亲的化身,更可以说是一直未曾露面的作者的化身,恶人之所恶,爱人之所爱,情感的真正主体在于人。
      “我掀开窗帘,看到风在闪烁不定的霓虹灯里东躲西藏,它们对此十分陌生。”“它们远道而来是为了唤一个人回去,是唤我吧,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回家了。”《风吹一生》里风显然成了漂泊他乡孤独冷落的“我”的代言人,借以抒发对城市的陌生之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思念家乡的树,思念家乡的草,更思念家乡的人。风“与我面对面,告诉我一些风中的人的消息”,它吹走了“我”寤寐难忘的爷爷的一生,浓厚的祖孙情在冷漠的城市里只有对风倾吐,借风倾诉。风无言,风不语,作为明线的风只是作为暗线的“我”思乡念归之情的寄托。
      发掘文章深层立意便可借助寻找站在物体背后的人,或文中之人,或文外作者,他们才是这场戏剧的真正主唱者。
      三、转折处方显巧立意:对比
      对比必有双方,“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并列在一起,让它们互相对照,从而突出所要说明的问题和主旨。它可以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2],二者之异自然成为关注焦点。
      短暂和永恒可以共存于一吗?《冬天的芭蕾》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矛盾统一体――冰灯。它的生命很短暂,过了冬天便化为一滩水,可同时“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冰灯的资影,却能在人们的心里找到”,正是冰灯“拼着生命的全部孕蓄,仅作一次短暂的辉煌表演”,让人难忘那绚烂的一瞬,在这矛盾双方的对比转折中揭示“生命原来也同寓言一样呢,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这一主题。
      文章价值取向更多地依赖对比的一方来传达,尤其是这一方相比另一方更值得称道的不同点,亦即文意发生转折之处,扣住它可以更快更准地领会作者巧立之意。
      四、放眼于篇外,归旨在文中:象征
      比喻由相关联的本体和喻体组建,象征也由相关联的本体和象征体(一称征体)构成,只不过象征体常常是抽象的(比如人的心灵、信念),且有时并不出现在文中,需要读者根据文意领会。《白杨礼赞》标出象征手法揭示象征体的做法固然提高了文意的清晰度,但更多时候隐身的象征则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别踩疼了雪》由几个事件串联成篇,而雪便是前后勾连的线索,文中一再提及雪洁白的特点,正是要借此布局,“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冬天的雪花“是由你妈妈变的”,“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洁白的雪象征了孩子纯真的心,象征了母亲关爱子女的纯洁的善心,更普遍地象征了人类最真挚的心灵,未明说象征,却处处围绕它来谋篇。
      可以单一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构思成篇,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它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不可或缺,巍巍文学高山少不了它的叠垒之功,助你攀登的一块此山之石说不定正蕴藏着宝玉待你深掘。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尹均生主编.中国写作学大辞典.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

    推荐访问:仍需 山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