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与语用功能 模糊推理实例

    时间:2019-01-04 03:22: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外交辞令是体现一国对外政策和捍卫一国利益的语言工具,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讲究策略和礼貌。外交辞令中大量存在着的模糊语言,可以表示礼貌,创造和谐气氛,以及达到某种交际目标。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还能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需要。本文从实际语言效用的角度,探索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与语用功能。
      关键词: 外交辞令 模糊语言 生成机制 语用功能
      
      一、外交辞令需要模糊性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以本国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冲突与矛盾不可避免,为了解决国家间的这种矛盾冲突,外交应运而生。因此,外交语言的使用通常都会慎之又慎。外交工作中所用的语言,通常称为外交辞令(diplomatic language)。外交辞令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主要靠口头和书面表达来完成交际任务。它广泛应用于涉外人员的各种交际应酬、答记者问、对外宣传、演讲辩论等活动中,是一种正式、保守、谨慎、准确的说服性语言,其显著特征就是讲究策略和礼貌。然而外交辞令的准确性却并不排斥模糊语言。在许多情况下,外交辞令要求隐喻性地、含蓄地运用模糊语言(fuzzy wording)。恰当运用模糊外交语言不但可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而且可以无损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模糊语言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更委婉、含蓄、礼貌。为此,外交家们在发布公告、公布会谈结果、回答敏感性问题及缓和交际气氛等的活动中常常运用模糊辞令。
      二、语言的模糊性
      一直以来,人们在运用语言时都尽量追求精确而避免模糊表达。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L.A.Zadeh首先提出了模糊集合论,系统研究了事物的模糊性问题,彻底纠正了人们对模糊性的偏见。他指出,不但客观世界中的客体普遍存在着界限不清的现象,而且人的思想和语言弥漫着模糊性。美国学者Lakoff(1972)抨击了把语句意义划为“正确、错误、废话”三部分歪曲了自然语言概念。所谓模糊性,是指一个概念的中心区域基本上确定,而外延界限不明确的属性。它是客观世界自身内在的模糊性和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的有限性及不确定性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实际上,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恰当运用语言的模糊表达不但不会成为人们言语交际的消极因素,反而是人们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一种实际需要。
      语言的模糊表达具有简洁性、概括性、灵活性等特点,不但能提高效率和表意的准确性,而且能使表达收到委婉含蓄、谦虚礼貌、富有联想等交际和美学效果。这主要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如由个人说的话或写的作品,其语义所指往往具有模糊性。的确,在人类的思维认知过程和现实生活中,不能用“是”或“非”这样的二值判断的模糊现象随处可见。“早晨、中午、晚上”;“高、矮、胖、瘦”这些词都具有模糊的特性。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物连续性之间的矛盾,用离散的语言符号去标志连续的事物,就可能边界不明,产生模糊性,另一方面是出于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人们常常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目的。语言的模糊性不同于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它是利用语义的模糊,准确反映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或者出于修辞的需要,用模糊语言表达某种不便直说的思想感情;或者出于礼貌而采用模糊的表达方法。
      三、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
      政客们常常企望将国际紧张局势的严重性限低到最低限度,掩盖自己的真正动机或使自己的失败给人以模糊的印象。如:水门丑闻中尼克松及其同僚所用的委婉词语“Watergate language(水门语言)”,已成为英语中的一个固定词组,已不分国别地在类似情形中使用。再如被“击溃(retreat/rout)”,则说成是“phased withdrawal(分阶段撤军)”。他们的一切谎言不是“lies(谎言)”,而是“terminological inexactitude(用词不妥)”。
      然而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利用模糊语言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外交争端。在捍卫自己国家利益的同时,礼貌得体地完成外交策略。这种在外交辞令中,有意地使用委婉语是为了模糊事物的性质,从而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因此利用委婉语的生产机制可将外交辞令分为隐喻、借喻、意义偷换、归谬法等。
      (一)隐喻
      外交家在外交活动中使用隐喻可以避免回答不可以回答的问题,是对提问者的礼貌,也是对自己国家利益的保护。如:
      (1)朱�基:“我到洛杉矶时是阴雨连绵,我离开洛杉矶时是雨过天晴,我到达华盛顿时是阳光灿烂。”[8]朱总理用的三个成语“阴雨连绵”、“雨过天晴”、“阳光灿烂”表面上说的是天气,实际上说的是中美关系的变化――由坏变好。这三个成语委婉含蓄地说出了中美关系的实际变化情况。这样的模糊语言既把自己的意图表达了出来,又给了听话人推理的空间。
      (二)转喻
      外交辞令中借喻的使用可以产生模糊语言。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会面时,周恩来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与我握手,二十五年没有交往啊!”这个“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是指中美建交所经历的困难和阻滞。这个修辞格的运用,成功地避免了谈及过去不愉快的经历,产生了模糊的效果,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三)意义偷换
      外交工作在遇到一些难以回答或者不便于回答的问题的时候会用故意偷换概念的方法来转移论题,从而回避对方的问题。如:
      (2)1995年8月22日是邓小平91岁寿辰,适逢外交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陈建:“今天是邓小平91岁诞辰,关于他的健康状况的说法是不是还是那样没有变化?”陈建答:“变化当然是有的,他又长了一岁。”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陈建就巧妙地运用了“变化”这个词来产生模糊的语言。变化本身就是一个语义模糊的词,既可以指身体状况变化的好坏,又可以指年龄的增长。陈建有意地偷换了记者对变化的概念,把身体健康的好坏转换成了年龄的增长,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但是却没有透露邓小平身体状况的描述,成功地完成了交际目的。
      (四)归谬法
      归谬法也叫推至极端法。就是顺着提问者对逻辑把其观点无限放大,以显示其荒谬性,从而对其观点进行根本的否定。如:
      (3)李瑞环同志一次访问香港时,记者问:“您在讲话中强调了团结的重要,这是不是指香港人不够团结?”李瑞环同志答:“如果我祝你身体健康,是不是指你身体不健康呢?”
      在上面的例子中,李瑞环根据记者的逻辑回答问题,以荒谬对荒谬,实现了语义含糊,成功完成了交际。
      四、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维护面子的功能
      面子概念最早是由Erving Goffman(1967)提出来的。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因此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面对面,或借助某种媒介的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这种形象必须体现一致性和约定俗成性,并且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的面子得到维护而不是损害。任何不按照此“面子规约”行事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Goffman,1967)。后来Brown & Levinson(1978)又进一步对面子作了全面的讨论,建构了他们自己的礼貌模式。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他们的礼貌概念本质上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各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他们的礼貌通常称为“面子保全理论”,面子通常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何兆熊,2000:226)。Brown &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分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才能促使交际的正常进行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或使关系恶化。可见,当说话者要表达一些可能对听话者造成面子威胁或者无礼的信息时,经常会选用模糊语言,使听话者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对之加以理解,对面子的威胁最为间接。说话时含糊其词是解决面子问题的一个途径。
      在许多情况下,外交辞令要求不能直截了当,而必须隐喻性地、含蓄地运用模糊语言。外交语言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异于常态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模糊和折衷。在外交交涉中,如果说对某事“表示关切”或“表示严重关切”,意味着将对此采取强硬步骤;说对某事“不能无动于衷”或“不能置之不理”,是暗示如事态继续恶化,干预将是不可避免的;说“将不得不仔细地重新考虑本国的立场”,就包含友好关系即将转为对立甚至敌对状态的警告;说会谈是“建设性的”,其含意是双方取得某些进展,但离解决争端仍相去甚远;说会谈是“有益的”,是指双方未能取得具体成果,但谈总比不谈好;说会谈是“坦率的”,则是明显暗示双方分歧严重,但也各自增加了对对方立场的了解。
      Brown &Levinson(1978)的“面子”理论虽只是针对典型人而言的,但是维护面子的功能在外交活动中就更为重要。因为在外交活动中,一个人通常代表他的民族、他的祖国。对话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之间的对话,因此,在外交活动中,维护个人的面子,即是维护其国家的面子。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一些外交辞令实例的分析,运用模糊语言的理论,提出了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实质上,一定程度的真实信息就隐藏在模糊语言中,只要根据上下文和具体语境,就能够领悟到这种真实信息的存在。对外事活动的谈判双方来说,发表见解时要考虑周全、掌握分寸,不能把话说得太直接、太绝对。这样很容易损害对方的消极面子,会给对方国家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交际双方都应该“敏于思而慎于言”,善于运用模糊语言,委婉含蓄地表达观点,立足本国利益,不伤害对方利益,既要维护本国的积极面子,又要维护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友好融洽的外交关系。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2]何子铨.华文教育在认识上一个关键因素[A].上海:第三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论文[C].1999.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69.
      [4]Goffman,E.Interactional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New York:Doubledayand Company,1967.
      [5]Lakoff,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1972.
      [6]Zadeh,L.A.Fuzzy Sets.Information and Controll,1965,(8):338-353.

    推荐访问:外交辞令 用功 生成 模糊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