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论曹操_论刘备

    时间:2018-12-24 03:19: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曹操,是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他统一中原,实行屯田制,对社会的发展,疆土的巩固,诗歌的发展,都做出了一定贡献,曹操形象一直颇受关注,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是写得非常成功的。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集民间、历史、个人因素于一身,从而将一个光辉典范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了人间。
      关健词:曹操 形象 历史 小说 戏剧
      
      纵观历史风云人物,从来没有哪一个人物有曹操的形象那么复杂,那么具有争议。一直以来争议颇多,曹操是个很有才华,很有才干的人,我想这点是无可争议的,在《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的传记中可以知道。由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使人们把小说中的曹操当成了历史上的曹操,一提起曹操就认为他是个奸诈、狡猾、阴险的人物。因而他到底是正派还是反派都受到很大的争议,如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能雄。”郭沫若说:“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曹操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歪曲’”。①而小说《三国演义》和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普遍性,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贪欲和权欲的穷凶极恶的冷酷无情而又欺君罔上的典型的封建主义权势人物的奸臣形象。罗贯中是叙事写人的高手,仅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句话便揭示了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德报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的巨大成功,掩盖了曹操的本来面目。加之在历代戏剧发展中“阴险奸黠”的白面奸臣的曹操形象便在世国中扎下了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清人魏裔介在《三国问答序》中指出:“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②所以人们从文学作品中得出的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具有片面性。这就有意无意影响了人们对历史上曹操其人的正确评价。
      
      一、三国故事源远流长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就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色人物闪亮登场,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就记载了许多生动的三国故事,三国过后,在民间不断流传和丰富着三国故事。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可能是最早的记载之一。到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经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可把“说三分”当作职业来做,说明三国故事在民间是非常流行的,人民也十分喜欢。还有,宋代苏轼《志林》曰:“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的“说话”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倾向。到元代,有三国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也记载了三国故事。其事故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并以蜀汉为主线,还串以大量的民间传说,为后来罗贯中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素材。在金元时期的戏曲舞台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就有《赤壁鏖兵》等剧目,使三国故事得以更加丰富。再后来,元明之际的剧目中,以“三国”为题材的就有六十多种,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颂扬刘、关、张的义气,而贬斥曹操的奸狡。具有明显的反曹倾向。
      罗贯中就是在这些民间传说,戏剧舞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三国演义》的。作为任何一个作者,他在创作前,都会考虑作品的可读性,要使作品流传千古,就必须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罗贯中也不例外,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用民间传说来迎合人民,而三国故事在经过隋唐宋以后,就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他在创作时也就很自觉地保留了尊刘抑曹的观点。可以说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上,民间传说中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差不多起了决定性作用。③他把曹操写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写成一个像刘备、关羽、张飞式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的最中心、最成功的人物――诸葛亮、曹操两个人物都流传千古,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超人的才智,冷静的头脑,在他身上,集中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情和智慧,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曹操则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的身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是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关于这点,黄立新老先生说得较清楚:“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确实是个有作为的人,他代表了当时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阶级的残酷,狡诈的恶德。”④这两个人物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在民间深受人民喜爱的,但具有明显的偏重倾向,总是将诸葛亮归为正义,而把曹操当成灾星,是人民的大敌。
      
      二、罗贯中的价值观
      
      关于罗贯中,我们知之甚少,据明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由此可知,罗贯中大略生活于元末明初。⑤曹操作为历史人物,免不了要承担后人的是是非非,不管他对历史有多重大的作用,只要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有天壤之别。我们没理由否认曹操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对曹操有褒有贬,有扬有抑,与作者的生活时代,价值取向是有紧密的联系的。
      
      三、历史上的曹操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它要遵循一定的历史,但往往是实多虚少,而最权威的史料莫过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陈寿《三国志》中,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⑥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在《曹操集》的出版说明中,开篇就说:“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⑦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曹操的确是我国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在他出生的前后,社会矛盾加剧、阶级矛盾激化,世家贵族地主阶级控制的东汉政权开始瓦解,并面临崩溃。在公元一百八十四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地方割据势力集团。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他推行法家治国思想,使自己的实力逐渐加强,通过二十多年的争斗,终于统一了北方。曹操认为要进行统一战争,就必须效法于秦汉,实行法家的耕战政策,大兴屯田,用各种办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的《置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⑧这段文字足可见其屯田强兵之策,还有《败军令》、《孙子注》中,都反映了他主张法治的观念,反对礼治的尊法反儒思想。陈寿《三国志》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毫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权,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好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⑨这可能算是对曹操较为公平的评价。
      2.唯才是举
      曹操的唯才是举,历来受人称赞,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写道:“建安七子之一的阮�,堪称曹操的文胆,阮�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投其门下。”{10}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
      3.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思想。
      他在征张绣时,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斩首”。在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攻克冀州后,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民为本,实乃俊杰。
      4.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
      曹操对于忠心事己的贤才臣僚,无不重恩厚惠,他善于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奖励措施来激励将士,这是他卓有成效的用人之道。在《论吏士行能令》中,他提出:“贤者食于能,斗者食于功”,从来没有听说无能的人、不能打仗的士兵“并受禄赏、而可立功兴国”的,“凡英明的君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赏得行,有事赏功能。”他主张“赏不逾日,以达明赏罚,呈用众,若使一人”。
      古者有云:“法不加于尊”,而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麦田,按曹操自制的军法,践麦者斩首,而自制法又自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已,将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道”之计。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法的权威。两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举个实例:�水兵败后,夏侯敦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厉制裁,被制者不满,反污于禁造反,而于禁不加申辩,仍全力整兵迎击张绣,义无反顾。战后,操当即表彰于禁:“�水之难吾甚狼狈,将军在乱中能整兵讨暴,有不可动之节,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封于禁益寿亭侯,同时责夏侯敦治军不严之过。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
      5.卓越的军事家
      曹操很善于用兵。三国时期是个战乱的年代,几乎到处都有战争,天天都在打仗。许多诸侯都是在战争中使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曹操能在众多诸侯中脱颖而出是与他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很善于指挥打仗。谋士郭嘉在分析“十胜之议”时评价他能“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像建安三年春三月征张绣。曹操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派兵救援,截断曹军后路。曹操想退兵,张绣军队追来,曹军很难前进,就摆开连营阵势逐渐推进,曹操在给荀�的信中说:“敌军来追赶我,虽然我每天只行进数里,但我估计,走到安众县,必能打败张绣。”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的军队合在一处据守险要,曹军前后受敌。曹操连夜在险要地方开凿地下通道,全部运走辎重,埋伏奇兵。天亮敌军以为曹兵己撤退,就全军追赶,曹军出动埋伏的步兵、骑兵,把张绣打得大败。可见曹操用兵如神的本事。除此之外他做到了知人善用。曹操族弟曹洪,忠勇善战,功绩卓著,但贪财好色,因而曹操在重用他的同时,派自己的宗亲曹休和亲信谋士辛毗担任他的参军,并提醒二人注意曹洪的短处,随时“匡其过失”。《三国志・杜畿传》中记载:杜畿善于治理地方,于是曹操就派他当河东太守。杜畿果然在河东能够独当一面,在其任太守的16年中,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河东16年,常为天下最”,这既是对杜畿治理河东的业绩的肯定,也是对曹操善于重用各类人才,使人能够各尽其能的肯定。由此,我们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6.杰出的文学家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之局面;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著名,内容多为描写亲身经历的战争生活。其中有不少感时之作,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类五言诗,其有“诗史”的性质。其著名诗篇有《短歌行》、《苦寒行》、《篙里行》、《观沦海》、《龟虽寿》等。像其中的《短歌行》,写出了作为建安时代的政治人物曹操的复杂心情和深沉感概。全诗笔调低回沉郁,“体现了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色。同时,全诗声音铿锵,换韵自由,袭用《诗经》原句,不着痕迹”、另一首《观沧海》,通过作者亲临东海观潮的感受,表现了其暮年的壮阔胸怀。词中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萧瑟秋风中呈现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连,波澜壮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伟大气势;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场面,真是壮观极了。日月星辰都在他的怀抱之中,如此恢宏、壮丽的意境实在是令人赞叹。《龟虽寿》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胸怀,节奏急促,顿挫分明。词中从正反两方面咏叹了自然界不可抗据的客观规律,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誓言。
      
      四、我的看法
      
      历史告诉我们:曹操虽是奸诈,却也善良,并且,还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就应该以实为本,以虚为补充。罗贯中在塑造时也没忘了这一点,将曹操写成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人物,说他简单,是说他可用一个字概括--奸;说他复杂,是说他丑中有美,美中有丑,恶中有善,善中有恶,让人捉摸不透。
      
      注释:
      ①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报》6版.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③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奉“蜀以宗室为正”。由此,在明间开始了尊刘抑曹的传说.
      ④黄立新.《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真实问题》(《古典文学论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版).
      ⑤贾仲明.《书录鬼簿后》写于永乐二十年(1422),时80岁,据此,可知元至甲辰(1364)时,他22岁,罗贯中与他为“忘年交”,则当属1315年左右生人.
      ⑥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卷二第2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⑦《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⑨姜洪,姜海.《曹操爱才》(《文史天地》2004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卢弼集解.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
      [2]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
      [3]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四部丛刊本.
      [4]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
      [5]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
      [6]曹操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74年.
      [7]古典文学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8]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9]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出版社.1983年.
      [11]曹基础,陈新璋,罗东升编.另古代文学史问答.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
      [12]文学评论丛刊(古典文学专号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推荐访问:论曹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