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什么是数学思维【巧用构建思维 速解物理问题】

    时间:2018-12-23 19:44: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在物理教与学中,构建物理模型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思维方法,在高中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构建思维的培养及运用。
      关键词:教学探究 构建物理模型 物理情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评价学生要注重所经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注重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培养。构建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理论研究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所谓“构建模型”,实际上就是利用抽象化、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手法,把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概念或实物的体系,即成模型。平常教学和解题中,“明确物理过程、在头脑中建立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其实就是要正确地构建和还原物理模型问题。构建物理模型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其中根据问题的情景构建出物理模型是最关键的环节。
      物理模型通常可分为对象模型和过程模型。对象模型是实际物体在某种条件下的近似与抽象,例如质点、光滑平面、弹簧振子和单摆、理想气体、绝热容器、点电荷、理想伏特表、理想变压器、光线、原子模型……过程模型是理想化了的物理现象或过程,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
      构建物理模型,对于某些简单的习题并不困难,如:“小球从楼顶自由落下”,即为一个质点的自由落体模型;“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即为质点要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等。但更多的问题中,给出的现象、状态、过程及条件并不显而易见,隐含较深,必须通过细心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后才能构建起来。笔者研究总结,构建物理模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物理过程,构建物理模型
      【例1】:密度为ρ=0.4×10 kg/m 的小木球,从离水面高h=4.05m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然后落入一足够深的水池中,如图1所示。不计空气和水的阻力,且球与水面撞击时无机械能损失,求:(1)小木球落入水池中能下沉多深?(2)小木球从落入水中到刚好浮出水面所需的时间?(g=10m/s )
      【分析】:本题分两个过程:
      过程①,小木球在水面以上做自由落体运动。
      过程②,进入水中以后由于浮力作用,小木球做匀减速运动。
      
      木球从水面下沉到重新浮出水面的时间为t;
      
      2.抓住本质特征,构建物理模型
      【例2】:如图2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放置一个半径R=10m的圆形光滑轨道,O为其最低点,距O点5cm的P处有小滑块,求滑块由静止开始滑至O点时所需的时间t。(g取10m/s )
      【分析】:滑块向圆弧最低处的滑动不同于沿斜面的滑动。这是一个复杂的变速曲线运动,显然用牛顿定律、动量定理等方法都难以求解。但如果我们已经掌握了单摆模型的本质特征,就可以判断滑块受力情况与单摆相同,且可证明滑块从P点运动到O点的半径夹角α<5°,所以完全可以把滑块的运动等效为单摆的振动模型。
      应用单摆的周期公式,求出滑块从P点滑到O点的时间为
      
      【例3】:边长为a的正方形导线框水平放置在一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线框平面垂直,B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即B=B sinωt,如图3所示。求线框中最大感生电动势E 。
      
      【分析】:在高中阶段,此题若直接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由于数学知识(导数)的限制,将陷入“山
      穷水尽”的困境。此时,不妨回归到最基本的内容上来,即如图4所示,边长为a的正方形导线框在磁感应强度为B
      
      3.紧扣关键词句,构建物理模型
      【例4】:如图5所示,一个U型导体框架,宽度L=1m,其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夹角θ=30°,其电阻可以忽略不计。设匀强磁场与U型框架的平面垂直,且磁感应强度B=0.2T。今有一条形导体ab,其质量m=0.2kg,有效电阻R=0.1Ω,跨放在U型框架上,并能无摩擦地滑动。求导体ab下滑的最大速度V 。
      【分析】:题目中求“最大速度”四个字,是提示物理模型的关键词句。最大者,意指不可再增加,即以此速度沿导轨斜向下作匀速直线运动(动态平衡)。
      从这几个字出发,通过自己的抽象思维,学生们应建立这样一副物理情景:导体ab开始下滑时,速度为零,在斜轨上受下滑力(重力的分量)作用,加速度最大;随着下滑速度的增加,导体ab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增加感应电流增加,磁场对电流的安培力也增加;由于安培力和下滑力方向相反,所以导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小,而速度越来越大;当下滑速度到达使安培力和下滑力平衡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再增加,以此最大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据此模型,就不难找到导体ab平衡的物理条件:
      
      4.挖掘隐含条件,构建物理模型
      【例5】:质量为m,电量为q的质点,在静电力作用下以恒定速率V沿圆弧从A点运动到B点,其速度方向改变的角速度为θ(弧度),AB弧长为s,则A、B两点间的电势差
      
      【分析】:对这一道题,不少学生觉得给出的条件模糊不清,不能根据题目告诉的条件确定出物理模型,因而后面的问题便无从下手。其实本题已给出了较隐蔽的条件:因为质点作匀速圆周运动,进而推断此质点是处在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这样,隐含条件就被挖掘出来了,如图6所示,那么,由此而构建的物理模型也就非常清晰了。
      由点电荷形成电场的特点可知,同一圆弧上各点的电动势相等,故得 U -U =0。
      又由于质点的电场力即为它受到的向心力,所以质点在中点受到的电场力F=。
      
      【例6】:已知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面所需时间为500s,试估算太阳质量(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分析】:挖掘隐含条件: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3×10 m/s,地球公转周期T=365天=3.15×10 s。
      构建物理模型:将地球视为质点,地球公转视为匀速圆周运动。
      依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这一关系:
      
      
      5.合理简化、近似,构建物理模型
      【例7】:在真空中,速度v=6.4×10 m/s的电子束水平地射入两平行金属板之间,如图7所示,极板长度为L=8.0×10 m,间距为d=5.0×10 m,极板不带电时,电子束将沿两极板的中线通过。若在两极板加50Hz的交流电压,当所加电压的最大值U 超过某一值U 时,将开始出现以下现象:电子束有时能通过两极板;有时间断,不能通过。求U 的大小。
      【分析】:电子可视为点电荷,电子所受的重力以及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也可忽略。
      更为重要的是:电子通过两极板的时间t= ≈10 s,而电压变化周期T=10 s,显然Δt<T。这表明在电子通过两板的时间内,电场的变化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可以把电场理想化为匀强电场。这样电子的运动可以看作类平抛运动。
      “匀强电场”、“类平抛运动”这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旦建立,解题思路就极其明朗了。(本题答案为U =91V)
      6.了解实际背景,理解物理原理,构建物理模型
      【例8】:(03上海)为研究静电除尘,有人设计了一个盒状容器,容器侧面是绝缘的透明有机玻璃,它的上下底面是面积A=0.04m 的金属板,间距L=0.05m,当连接到U=2500V的高压电源正负两极时,能在两金属板间产生一个匀强电场,如图8所示。现把一定量均匀分布的烟尘颗粒密闭在容器内,每立方米有烟尘颗粒10 个,假设这些颗粒都处于静止状态,每个颗粒带电量为q=+1.0×10 C,质量为m=2.0×10 kg,不考虑烟尘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气阻力,并忽略烟尘颗粒所受重力,求合上电键后:(1)经过多长时间烟尘颗粒可以被全部吸附?(2)除尘过程中电场对烟尘颗粒共做了多少功?(3)经过多长时间容器中烟尘颗粒的总动能达到最大?
      【分析】:本题涉及实际生活情境,在题设情境下,烟尘颗粒视为带电粒子,只在电场力作用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求解需要建立两个模型:点电荷模型和匀加速直线运动模型,从而把静电除尘转化为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的物理问题,进而用相应的公式求解。
      (1)当最靠近上表面的烟尘颗粒被吸附到下板时,烟尘就被全部吸附。烟尘颗粒受到的电场力F= ,L= at = ,故t=0.02s。
      (2)W= =2.5×10 J。
      (3)设烟尘颗粒下落距离为X,则当时所有烟尘颗粒的总动能
      E = = ,
      当X= 时,E 达最大,而X= at,故t =0.014s。
      通过以上几例分析可以看出:解题时着眼于物理模型,有利于抓住关键,顺利突破难点,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模型法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各种因素对物理过程的影响,分清主次,哪些因素可以忽略,哪些因素不能忽略,需具体分析,而不能不加分析地拿来一个模型乱套。熟练地构建物理模型,解决物理模型,是培养知识运用能力的优秀科学的方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巧用 构建 思维 物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