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培育]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

    时间:2018-12-23 19:43: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根据体育教育的特点和中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探析了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培育的作用与表现,有利于促进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体育教育 中学生 心理素质 健康培育
      
      前言
      
      一般来说,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它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影响到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活动能使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社会学家预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新世纪青年取得成功的必备的首要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中学生应有效地充分利用和发挥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健康培育,走出心理障碍的阴影,以积极的健康心态拥抱生活,开创未来,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体育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体育包括体育教育、体育锻炼、竞技体育三个方面,具有健身、教育、娱乐、政治、经济、科技等功能。体育教育是现代体育的基础,它的任务是全面发展人的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特点:1.竞争性与挑战性中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为了取得好成绩,不仅要同他人竞争,同时也要向自己挑战,这符合中学生的好动、好强、好胜、积极上进与展现自我的心理特点。2.群体性与互动性体育教学、比赛、游戏等活动,多数是以集体为单位参加,活动中学生相互团结亲近,抵制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加强了集体中的技战术和心理上的协作与互动,符合中学生群体生活特点。3.公开性与活动性体育教育活动多在开放的场所进行,主要是学生与学生,班级,年级之间相互的交流与比赛。在活动中,各班队、学生、裁判、工作人员、观众之间所形成的心理气氛对直接参加活动者的心理影响很大。4.显性与隐性体育教学的显性反映在教学大纲中,隐含的内容富于显性教材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促进个体社会化,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形成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符合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规律。5.时空的特殊性体育是各学制各年级从小学到大学连续开设的唯一教学课程,而且延续到校外,为广泛丰富且有惊险的娱乐体育和竞技运动做准备。
      
      二、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
      
      人的心理素质是由智力、人格、心理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所组成,心理健康程度越高,心理素质就越优秀。心理健康的特征可用心理能力来表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自我认识能力;2.控制自我的能力;3.为自己目标努力奋斗的能力;4.理解他人的能力;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当前,由于心理素质教育还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的重视,而中学生又正处于个人社会化的特殊时期,既面临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与好奇,又要面临高考巨大的压力,所以在校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心理素质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1.依赖心理较强,缺乏自立、自理的观念和能力。2.情感淡漠,性格内向,心理闭锁,不合群等。3.适应环境能力弱,认知存在偏差,行为反映倒错等。4.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遇到挫折易逃避,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等。据资料表明,在全国范围抽查8.6万名中学生,约30.12%的人中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疾病。
      
      三、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培育
      
      1.确定良好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中学生自我意识特点主要表现:关心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心明显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加强。实践证明:中学生通过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意识整体概念显著增强。有的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劣势,就会使自己的潜在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必将影响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相反,有的学生只跟自己差的同学比,又易过于自信,滋长骄傲心理,影响自己的思想行为,防碍其潜能的挖掘。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在体育教育中突出科学性与教育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认识自我,使自我意识中积极的自我方面逐渐战胜消极的自我方面,从而占据主导地位,培育出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控制自我能力。
      研究发现:用力运动可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能发泄抑郁,展现自我,体验到快乐,满足,从而改善情绪状态。学生积极的自控力可形成一些优良的意志品质。例如:在自由民主与组织纪律发生矛盾时,他们虽有意见,但能实行自控、依然能服从组织、按章办事;而消极的控制自我者在体育运动中有时明知某些行为不对,却又情不自禁地去做,例如犯规及不服从裁判等。体育教育者在体育教育中应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才能与缺陷,认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让学生经常感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认识控制自我的意义,将其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主动请人监督,促进自控能力的提高。
      3.增强心理受挫力,提高学生为自己目标努力奋斗的能力。
      体育活动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要不断克服外在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自身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体育教育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预定目标(如跨栏可适当调节栏高和栏间距),让学生从克服日常的、小的困难做起,逐步养成持久的意志活动能力(如晨练、长跑等)。目标设置要适当,目标设置太低会使学生轻而易举的成功,缺乏成就感,失去拼搏和进取心,冒险与挑战性;目标设置太高,让困难无法克服,目标难以实现,那么意志活动会随之消失,起不到锻炼身心和磨练意志的作用。中学生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实现一定的目标,就越能增强心理耐挫力,提高为自己目标努力奋斗的能力。
      4.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力。
      人际关系是适应社会、环境、生活,形成完善个性的重要途径。每个人在体育活动中都要和他人发生伙伴性关系或对抗性关系。体育活动这种特殊的运动环境能增进中学生相互交流,有助于克服孤独感、开放自我。尤其在中学生受到挫折时,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来转移或替代,尽情释放心中的不快,保持乐观、愉悦的心境。体育活动中频繁的人际交往,可以提高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合作精神,让其在实践中体会如何让个体适应其他个体和团体,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诚待人,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助互进,在体育活动中避免一些令人生厌的言行,如说话气傲、刻薄、好卖弄自己等,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吸引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盛祖龙.大学健康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叶复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4.

    推荐访问:对中 心理素质 培育 体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