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途径_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时间:2018-12-23 19:52: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高等学校的一项神圣使命,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迷茫,经济全球化浪潮冲洗着年轻大学生的头脑;在这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出现了弱化的倾向,我们有必要通过高等学校的“两课”教学、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 民族精神 培育 高校
      
      民族精神研究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关注,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来,社会各界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是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是为本民族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体现[1]。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点人群。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高等学校的一项神圣的使命,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具有特别的意义和功效。
      
      一、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社会的转型呼唤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个清醒的民族要居安思危,一个成熟的国家必须未雨绸缪。我们国家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过渡到现代的工业文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了WTO之后,借着工业产品的“入侵”,西方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精神思想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这样的一种发展势态,正在逐渐打破我国原有的社会平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处于失衡的边缘。正如汪晓红在《简论重振民族精神》一文中谈到,“不少人……流失了我们民族应有的激情,流失了对祖国的情,对民族的爱,对正义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使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光彩蒙上了阴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市民主义……像传染病似的四处蔓延,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总之,人们日益深切地感受到了精神方面的危机。”[2] 在文化方面,许多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呈现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民族虚无主义思想也曾一度泛滥。弘扬传统文化,批判民族的虚无主义,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就得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大学生承载着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要解决他们精神上的困惑与迷茫、价值取向上的偏失,就要求对其开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的积极与进步的思想品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规范的统称,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德国的思想家马丁・路德曾经这样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公民的文明素养。[3] 能够支撑一个国家文明进步,不仅在于科学技术的力量,还有一种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作为后盾,这就是民族精神。
      青年兴,国家兴,青年强,国家强,青年有希望国家就有希望。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这个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上,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单纯是某一方面的竞争,而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华民族能否在残酷的竞争中依然立于世界民族之列,依赖于包括民族精神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强弱。大学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他们的精神风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他们体现了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我们固守中华民族精神的阵地。在这新的历史时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顺应了历史潮流,而且是中国的国情使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对国际竞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3.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有助于克服其民族精神弱化的倾向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倾向积极健康,但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新旧体制转换的变革时期,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经济结构多样化时代,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培育遇到困难,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出现了弱化的倾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产品大量地复制,不断地超越国界,发展中国家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民族文化与信仰受到动摇,年轻叛逆的大学生热衷新奇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在悄然的蜕变。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社会,各种文化通过快捷的网络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方,虽然在互联网上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享受人类创造的文明,但是网络中存在的“异质文化”给高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可塑性大,求知欲强,但是涉世不深,对传统与现实缺乏深入的了解,易于冲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培育其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积极健康向上是主流,但在全球化的文化大潮中,大学生表现出不良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表面化,同时也缺乏一种民族使命感;缺乏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在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中去接受新奇事物容易被不良的“西方文化”侵蚀,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向往西方丰厚的物质待遇,只顾追求物质利益,生活富裕了,不再提倡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这些既给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带来困难,同时又给高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出新的课题。
      浑厚的民族精神是造就知识和文化人的重要源泉,克服其民族精神弱化的倾向,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其成长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需要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是全面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这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了这个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民族前进的方向、前途,民族成员的思维、行动,无不受着相对稳定的民族精神的规约和引导。一个民族只有达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自觉地从变幻莫测的时代要求、生存环境和民族的根本性长远利益出发,才能全面地正确地把握本民族精神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文化自觉”源于教育,源于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高校是文化的前沿阵地,是思想观念交融和碰撞最激烈的地方,是最容易受到外来文化侵袭的领域。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精神风貌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发展状态,因此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时代赋予社会和高校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发挥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作用,特别将“两课”教学作为主要渠道,充实德育课程的内容,强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教育,它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应该贯穿在整个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升华。高等院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首先就要积极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史等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和现在,预测中华民族的未来,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高等学校除了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等课程来培育和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之外,其最关键的因素是高校的“两课”教学。“两课”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那么,“两课”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该根据党和国家关于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具体要求和最新指示,把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作为大学教育中重头戏给予高度的重视。“两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任何一项教育,任何一种精神的培育不可能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就能够顺利完成,它需要其它课程的配合,需要非“两课”教师的支持,要求高校的各个部门、全体教师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合力,共同努力造就新一代的大学生。
      2.加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耳濡目染,引导大学生塑造民族精神。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它对人格的塑造、学生精神追求的引领有着重要的意义。[4]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课外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精神三个部分,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不仅充实大学生生活而且还能够影响其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的养成;校园文化环境却是一门无形的课程,具有超强的渗透力量,它能够让学生自觉地去感受、体会,最终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校园的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是在学校文化的长期积淀中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它以高雅的气息和内储的价值观念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和习惯。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就应该首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的环境,以文化为载体,结合大学的实际情况,无形地悄然地染指他们的心灵。
      3.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
      实践出真知,民族精神也是在人们众多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也需要他们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广博的社会资源。课堂和校园的功效极其有限,民族精神的教育要延伸到学校之外的实践空间中去,利用当前国内弘扬民族精神的大环境,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给大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契机,让大学生在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及其“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中感悟课堂之外才能掌握的道理。只有深入群众,体会生活,感触世界,了解社会,才能够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广大人民艰苦创业的动人画面,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未来的信心,提升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支柱,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是国情的使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特别是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全球化浪潮冲击着每个国家,西方的思潮侵袭着每个大学生的心灵,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时代要求。只要高校的教育能够立足于现实,认清社会形势,群策群力从各个方面保证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条件,年轻的大学生们就会在他们的心灵中扎下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陈勇.民族精神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4,(1):72-73.
      [2]汪晓红.简论重振民族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1990,(4):86.
      [3]转引自纪殿厚.高等学校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2003,(2):5.
      [4]曲建武,徐丽曼.高校应切实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52.

    推荐访问:民族精神 培育 性及 当代大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