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讲”与“练”: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18-12-23 19:51: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以讲为主,这曾引起很多人的异议。因为一提到语文课的“讲”,往往就会被认为是典型的传授知识,“教师在顽强地表现自己”搞“满堂灌”。有人甚至认为,语文课的性质,要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要么是单纯地能力训练课。那么,怎样认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讲”呢?语文课堂教学的“讲”与“练”究竟是什么关系呢?通过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一些看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讲”
      
      我们当然反对那种一味地讲授知识、搞“满堂灌”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讲”,我们却不能一概予以否定。这是因为,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课文为单位展开的,每一篇课文都不仅包含了若干的知识,而且往往还包含了若干语文学科以外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还包含作者独特的社会经历和人生体验,并且这些内容都不是随意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机地融合成一体的。因此,尽管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样不能面面俱到而必须循序渐进、突出重点,但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语文课堂教学显然更具备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更具有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师的特殊的人格修养相关的个性化的色彩。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单纯语文知识性的内容,也许基本上是可以习得的,但是由于受认知能力,特别是知识阅历的限制,那些单纯语文知识以外的内容,青少年学生往往是难以一下子习得或悟得的,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是如此。比如,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读了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哪一种感受最贴切于原文呢?尽管教这篇课文的语文教师未必都能经历过那种父子送别的情境,但不管怎样,作为成年人的教师的人生体验使得他(或她)的感受总不至于不如一个未成年的初中生更贴切于原文吧?而这种贴切于原文的感受正是理解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和叙事抒情艺术的基础。对这篇课文而言,这一基础的建立,大概不是仅仅靠“练”能取得的吧?因此,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来看,语文课堂教学是离不开“讲”的。
      当然,“讲”也有“讲”的方法,“讲”的艺术。就传统语文教学而言,语文课的“讲”往往更强调教师的“口传心授”,因而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往往并不是书本知识,而是有着很多的宝贵的心得感悟的,其触角往往由课堂而延及课外,由书本而延及社会人生。这些课堂教学内容对青少年学生语文悟性的培养和语文修养的提高,对促进他们的心智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任何的“练”所无法替代的,其德育的、美育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功效,也更是其他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所难以取得的。语文课的魅力、语文教师的功力,也往往首先在“讲”上显现出来,这大概正是语文课堂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志吧?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讲” 、“练”结合
      
      从哲学意义上讲,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是盲目的实践,其结果往往是失败的。学生“练”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而教师课堂上的“讲”的过程,则是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理论指导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反对只“讲”不“练”,搞“满堂灌”,同样我们也反对只“练”不“讲”,以“练”代“讲”,而应强调“讲”、“练”结合。举例来说,如作文教学,如果仅从作文本身的角度而言,则是“文无定法”,似乎无甚可讲。但如果要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则必须遵循由“有法可依”的“必然王国”而进入“文无定法,无法即法”的“自由王国”的规律,教师必须从讲解基本的写作理论和方法入手,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首先学会运用这些基本的写作理论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其实践的意义有二:一是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具体地运用并验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写作理论和方法;二是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和教师以作文批改和评讲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写作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因此从实践的意义来看,语文课既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课,也不是单纯的能力训练课。不传授一定的科学知识,能力则缺乏必要的基础,故传授知识很有必要;但仅仅传授知识而不训练能力,使学生不能“知”与“行”合一,则又不符合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的“讲”与“练”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统一的,相互依托的。
      
      三、注重“讲”、“练”,不可走入误区
      
      上面已经提到,“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这个“讲”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并非教师把教参上的分析、习题的答案全盘托出、一字不落,让学生一一记下,课后去背诵。我认为,“讲”无论是讲知识,讲规律、方法,还是讲心得感悟,要在一个“精”字上。在“精”字上下功夫,“讲”得精当,“讲”得精彩,恰到好处,学生“听”,才能“声声入耳”,“入耳”才能“入脑”,“入脑”才能刺激脑神经,使大脑细胞处于兴奋、愉悦的状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中“讲”与“听”的良好的条件反射机制,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积极有效。为什么有的语文教师的“讲”令学生百听不厌,而有的语文教师的“讲”却令学生厌倦不止呢?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讲”,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啊!
      我们已经知道,“练”是“讲”的检验、深化过程,“讲”与“练”应紧密结合在一起。可有的教师未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他们以所谓的“讲练结合”为依据,搞什么中学语文教学“理科化”的教学模式。所谓的“理科化”的模式,就是围绕中考这个指挥棒,搞题海战术。具体做法是将《新课程标准》分解成若干的“知识点”、“能力点”,然后围绕这些颇具诱惑力的“点”编出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做。学生不停地做习题,教师反复地讲答案,把这些“点”和“题”搬来搬去,美其名曰“讲练结合”。(有一阵子,这一类习题集的行情看涨,推销这类习题集、试卷的人员在各校乱窜,订单更是满天飞。)我不知道理科学科的教学是否真是这样,我更不知道作为语文学科,这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违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是否真能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的语文中考成绩是否就一定能得到提高,我只想起了钱钟书先生曾经针对那种只潜心沉醉于古代作品而不关心现实人生的文学现象写过这样的一句话:“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的诗歌的材料和诗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集,把书架和书籍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现实居高临下地凭栏眺望一番,内容也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养成状态里。”如此“理科化”的教学,是不是也把学生往这样的路上引呢?
      总之,改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其目的是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无论是“讲”还是“练”,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讲”,要讲教师自己的东西,讲出语文课的特色来,用以加强学生对中国语文的认知和感悟;“练”,要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真正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不能只强调“练”,甚至把一堂语文课上得像知识抢答、智力测验游戏,或者搞题海战术,那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走入了改革的歧路。而不论是“讲”还是“练”,我们都要注意密切联系现实和社会人生,为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既要走出传统而又不失传统,从而努力开辟出一条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子。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语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