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认知文化图式对翻译及翻译教学的启示】认知图式

    时间:2018-12-23 19:50: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试图从图式理论出发探讨文化图式这一概念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进而指出在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和文化图式的建立,切实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 图式理论 文化图式 翻译 翻译教学
      
      一、图式与图式理论
      
      图式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早在1932年,心理学家Bartlett在其作品《Remembering》中就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图式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1]Cook认为图式是头脑中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是一种知识结构块。[2]
      图式理论是关于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如果大脑不具备相关的图式,或者虽然具备了相关图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激活它,那么就不能理解新事物。图式理论中有三种主要类型的图式是不可忽视的,即结构图式、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
      
      二、文化图式与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语码转换活动,实际上是将一种语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码表达出来。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活动,而且也是“文化移植”过程。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
      文化图式是储存在大脑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是人们在自身经历和经验的积累中建立起来的文化知识组织,能帮助人们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而且,不同社团的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因而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文化图式。
      翻译中,不同民族在文化图式上表现为源语和的语文化图式的差异,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文化图式冲突和文化图式缺省。
      (1)文化图式冲突
      文化图式冲突是指源语和的语文化图式各不相同。文化图式冲突会导致源语读者和的语读者按各自的认知习惯来解读文本,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
      例如:我国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已在其《谒金门》一词中有两句: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Waiting for you the whole day long wears out my eyes.Raising my head, I’m glad to hear magpie.
      对汉语读者来说:喜鹊是吉祥之鸟,预示着吉庆喜气和鸿运来临。对词中所描绘的深闺少妇来说,枝头喜鹊的喳喳声传递的是亲人归来的报喜乐曲,诗人通过喜鹊一词独特的文化蕴含,含蓄委婉地衬托出她心情的变化。在英语认知语境中,与喜鹊有关的文化图式传达的是唠叨、饶舌的喻义,叽叽喳喳的喜鹊,它所激活的文化图式与原汉语文化图式完全不同,英文读者完全可能按自己的认知语境来推断原作的语用意图,从而对文本作出不同的理解:对于百无聊赖、寂寞烦闷的少妇来说,听到喜鹊的叫声的惊喜也许是因为饶舌的鸟儿打破了寂静,带来了一丝生机。这就是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认知语境中对“喜鹊”的不同认知文化图式导致了理解偏差。
      (2)文化图式缺省
      源语作者认知语境中的相关文化图式在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根本不存在或不完整,我们称之为文化图式缺省。文化图式缺省会导致的语读者在认知推理过程中无法找到相关图式或相关图式不完整,因而造成不完全理解或理解失败。
      例如,《阿Q正传》中描写阿Q有一次发昏,竟摸了小尼姑的脑袋,气得小尼姑骂他“断子绝孙的阿Q”,把阿Q弄得十分紧张。外国人看到这里,往往迷惑不解,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中国传宗接代的文化图式,在中国人看来,要是没有子孙,就是让祖宗断了香火,就意味着列祖列宗将变成孤魂野鬼,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啊!所以,中国有句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的祝福语则是“添丁发财”、“子孙满堂”之类,而在国外就没有这些说法。由于缺省传宗接代的文化图式,外国人往往不能充分理解这一段的描写,从而影响对译文文本的解读。
      由此可见,文化图式差异对翻译这一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源语文本的文化图式进行正确的解码,并将其移植到目的语中去,才能有助于译语读者的正确理解。倘若译者不能察觉译语读者与原文意向读者之间存在的文化图式差异,没有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那么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者会出现意义真空,无法将译文提供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或者会调用与原文意向读者相异的文化图式,结果仍然无法理解译文,甚至造成对译文的误读。对于翻译中文化图式差异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新图式,或修正或改变已存在的相关图式的途径解决。
      (1)调整认知图式即改换源语中文化词语的形象,采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用译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从而修正或调整认知图式,以利于译语的表达和译语读者的理解。例如:the black sheep of family如果译成“家里的黑山羊”就会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从内涵意义上看,汉语中的“害群之马”正好和这个习语所传达的意义一样,这就一目了然了。再如like a hen in a hot girdle可以译成“像热锅上的蚂蚁”。这种翻译法用目的语的意象去传达源语的意象,比较容易被读者接受。
      (2) 舍弃译文的认知图式指舍弃译语的表达形式,翻译时只译出源语的深层含义。比如,把 “a Herculean task”译成“艰巨的任务”;“Achilles’ heels”译为“致命的弱点”,而不是“阿喀流斯的脚踵”。
      (3) 建立新的认知图式指通过保留源语文化词语的形象并通过释义或加注等方法,为译语读者建立新的认知图式。首先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把源语图式直接介绍到的语中来。如Crocodile tears译成“鳄鱼的眼泪”。在西方传说中鳄鱼一面吞食捕获的动物,一面流着悔恨的眼泪,以诱使更多的动物上当受骗。这个词语与中文的“猫哭老鼠假慈悲”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鳄鱼的眼泪”更具有异域文化色彩。其次,可以采取直译加注的方式。如果译者首次翻译的语所不具备的文化图式或源语文化图式尚未被的语读者普遍接受时,可采用这一方法。例如,1988年出版的The New Oxford of English收录汉语中“纸老虎”的译文便是paper tiger――a person or thing that appears threatening but is ineffectual.
      
      三、文化图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Nida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也指出,成功的翻译,译者的双文化能力比双语能力更重要。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图式的建立。翻译实践表明,译者的相关文化图式愈丰富,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愈强,翻译出来的文本可接受性愈大。
      在具体的翻译课教学中,必须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大背景知识输入,拓宽文化图式。帮助学生建立文化图式,扩大背景知识,不但要使学生了解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使他们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包括社会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禁忌、心态和思维上的异同。翻译课教师把语言相关的文化内容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溶入翻译教学中,启发学生运用背景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明白文化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相应地翻译策略也会不同。
      
      参考文献:
      [1] Barlett, F. C.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2] Cook G. Discourse [M]. Oxford: OUP, 1989.
      [3] Carrell P. L. and Eisterhold J.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egogy [A]. Cambridge: CUP, 1988.
      [4] 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 中国翻译,2003,(2).

    推荐访问:翻译 图式 认知 启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