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复活农村

    时间:2021-07-11 12:00: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复活农村与城镇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既不是故事的原因,也不是故事的结果,而是故事本身,它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但我们只是故事的参与者、讲述者,谁也无法扮演上帝,成为“控制者”。
      复活农村与城镇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既不是故事的原因,也不是故事的结果,而是故事本身,它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但我们只是故事的参与者、讲述者,谁也无法扮演上帝,成为“控制者”。
      一百多年前晚清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曾经是中华帝国最稳固的“中产阶级”,文化、政治、经济结合体“缙绅阶层”,开始大规模离开农村和土地,进入城市,从那时起,农村就开始成为被遗忘的“国土”。
      既无传统“仁政”意识形态的束缚,又无皇帝“家天下”的存在感,军阀地主和士绅阶层开始变得贪得无厌、索取无度,在权力边缘滋生的诸如腐败、横征暴敛等“无组织力量”开始控制农村。
      上世纪20年代开始,国民党一方面与共产党激烈竞争,一方面建立起粗糙的现代政权精英和官员通常聚集在城市,无法深入农村,只有在农村寻求代理人,进一步激发地主恶霸的势力。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政府失去东南沿海重要工业基地和关税收入,开始对农村进行过度动员,“无组织力量”空前膨胀,几乎给已经凋敝的农村以致命一击。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商品粮供应危机,“统购统销”这一计划经济的核心要素被固定下来,造成城乡之间的割裂,在管理者的严密控制之下,城市和乡村最终割裂成两个落差极大的独立世界,农村成为城市的单向资源输出地。
      改革时代开启了中国百年来最繁荣的黄金时代,农民开始大规模离开土地,但农村的命运并没有改变,而是以新的形式讲述老故事,除了商品粮和其他农产品之外,劳动力和土地,成为新的资源输出项。农业生产过剩,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最大污染,并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2013年两会之后,领导层将“城镇化”作为历史转折的触发点,试图彻底改造“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形态,这将开启又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故事的成功结局,将带来中国社会结构的革命性变化;至于失败结局,则可能是我们难以承受的结果。农业的风险和机遇,共同造就了这个领域的丰富性,在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都无法掌控的历史进程面前,市场作为原则机制的引入和尊重,是最优的选择。已经有优秀的企业和个人,正在积极探索农业领域,尝试参与建构良性循环的农业新时代和大时代,四种模式正在形成。
      汇源集团的“生态圈”模式,不仅以绿色、无污染、可循环的生态农业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而且将自己和农村、农民进行系统合并,将农民转化为汇源的员工和农场主,培育农民与企业共生共荣、良性互动的“生态圈”。
      新希望的“产业链服务”模式,将自己定位为产业链协同服务提供商,成为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交易伙伴的“服务员”和“链接点”。
      联想的“投资+信息管理”模式,利用收购优质企业快速进入行业,并将IT产业的新思维引入农业,尝试“重装”农业“系统”。
      农民的“自组织”模式,农民从不缺少智慧,他们正在利用“信息社会”提供的便利和途径,进行“自我拯救”。
      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进入农业,与农民一起复活农村?遵循商业和市场的逻辑,有一点是不言自明的,就看我们如何创新和执行——从投资、管理、技术创新入手,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避免短期投机,将眼光放长远,为农村和农业创造新的价值,与农民共享利益。
      城乡割裂 农村孤立
      1953年,关于农村的故事,有了一个新的开头。
      这一年9月8日-18日,有两次重要会议。9月8日,周恩来给先期召开的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作了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报告,征询政协委员的意见,准备以“计划”推进的方式,将中国由传统农业国改造为工业国。
      梁漱溟在周恩来的邀请下,于11日作大会发言,他提到,近几年来,工人生活水平提升得快,农民却依然艰苦,乡下人往城里跑,又被赶回去,形成矛盾。工人生活在九天,农民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
      12日,政协常委扩大会转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梁漱溟的发言遭到毛泽东不点名的嘲讽和反对。在随后的几天里,梁漱溟被毛泽东的支持者批判,争论的核心问题开始转向。18日这一天,与会代表举手表决,彻底剥夺了他的话语权。
      开国者的豪情总是无法抵挡,让理想主义的共产党人充满自信的,不仅仅是即将进行的、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实验,还有过去几十年来对农民的重新发动,激发组织革命,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作为1930年代就开展乡村建设运动,被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同样对中华文明和农村复活充满了自信,双方的交锋,像是一个寓言。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官员集团,使中央权力可以深入农村,通过土地改革,消灭地主阶级,彻底改造传统“皇帝(官僚机构)——缙绅阶层——农民群体”的结构,形成高效率、扁平化的双层结构,一举解决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资源。
      消除缙绅阶层这一传统社会最大的财富“蓄水池”,政府就可以直接从农村获取资源。1953年1月,全国财经会议规定,老解放区的农业税定在20%左右,新解放区15%。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税收。
      在传统社会,除了交给地主50%的田租,20%的税收比例显然是农民无法承受的,但是,没有了地主阶层,农民把20%的田赋直接交给国家,其余自得,却是从没有过的平等。1949-1952年,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很快超过1930年代农村经济尚未彻底被破坏时达到的最高水平,其增长幅度在世界农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农业积累开始迅速转化为工业投资,共产党50年代城市结构和国民党统治后期一样,是一种国家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清廉的官员机构,保证了国营企业的效率和资金的利用率。

    推荐访问:复活 农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