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中国共产党1949—1976年戏曲政策的探索

    时间:2021-07-11 04:00: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传统戏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更好地发展传统戏曲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在政策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两条腿走路”、“三并举”直至演绎为京剧样板戏一枝独秀。这种在历史和政治双重影响下对政策艰辛的探索与变革,导致我国戏曲事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伴随着失误。客观地考察分析党的戏曲政策探索历程,科学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戏曲政策;探索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5-0164-0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戏曲如何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体现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不懈探索。从1949年10月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特点,不断努力探索适合戏曲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在探索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客观分析与评价党对待戏曲政策的探索历程,科学分析和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推动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 、 整理传统旧戏,奠定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1951年4月,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为之题词“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1951年5月5日由周恩来同志亲自签署发布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简称《五五指示》),明确了戏曲改革中心任务是“改人、改戏、改制”。题词与指示内容成为一段时期我国戏曲改革政策的指导方针。
      整理传统旧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戏曲改革的中心。戏曲改进委员会号召戏曲家大规模的发掘、整理传统剧目。《五五指示》强调指出:“中国戏曲种类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1]通过改革,调动了广大戏曲艺人的积极性,全国大小三百多个剧种,都在复苏中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在1952年10月在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 23个剧种、37个剧团共1800多人参加演出了82个剧目,标志着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新突破。
      戏改是有成效的。通过戏改发掘出五万多个传统剧目,戏曲艺术应该从此走向新的繁荣。但由于许多有形无形的清规戒律的存在,发掘出来的剧目还是无法上演,社会上还出现了严重的“剧本荒”现象,缺少剧目的问题亟待解决,1956年6月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召开,强调戏曲界应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倾向,重新确立了戏曲改革的正确方向。通过制定“破除清规戒律,扩大和丰富传统戏曲上演剧目”的方针,在发掘出大量传统剧目的同时进行了很多剧目的整理与改编工作,给戏曲改革带来第二次高潮。1957年4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二次剧目工作会议,各地对发掘与整理传统剧目经验进行了沟通与交流。5月17日,文化部通过《关于开放“禁戏”问题的通知》宣布对禁演的所有剧目全部开放,其中包括1950年代初被禁演的26个剧目。
      通过开放一批禁演剧目,剧目匮乏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解决,更多的戏曲艺术作品得以在舞台上展演。在当时没有更多文化传播途径的形势下,戏曲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有效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活跃了他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发展。通过文化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调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通过集中力量发展生产促进了新中国的各项经济建设。戏曲政策的调整与反复,反映的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难以周全的矛盾。
      二 、大力提倡现代戏曲,促进戏曲现代化
      在1956年之前,由于戏曲界在进行“改人、改戏、改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现代戏并没有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好的历史剧和好的现代剧一样都表现的是现实内容。不好的现代剧尽管是时装,但可以是不现实的”[2](P71)。可以看出对现代戏评价是不高的。1952年至1956年,各个剧团对现代戏的态度是少演甚至不演,只有在文化部门需要演出的时候才排演,因而现代戏的演出与创作进入低潮期。 1956年后,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戏曲界,戏曲现代化的问题自然摆到了议事的首要议程。文艺家们采取的促进戏曲现代化的手段之一,就是大力提倡现代戏。
      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政治上全民动员“超英赶美”的思想带来经济上的“大跃进”,也促使文化上开始“大跃进”。在这种思潮下,现代戏的演出开始逐渐增多。“我们的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3]。在其影响下,演现代戏成为戏曲发展的主流,各级文化部门开始忽略传统戏的整理改编和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戏曲界对现代剧目创作及演出状况开始反思:“两年多来,在安徽的戏曲舞台上,已很少看到现代戏的演出了”[4];“戏剧一定要表现新的群众的生活”[5];“要求反映现代的革命斗争生活,要求歌颂社会主义伟大的建设事业,成为这个时期戏曲发展的主导力量”[6]。在戏曲界广泛关注与呼吁下,现代戏的编排和演出开始受到重视。但是受到大跃进思潮的影响,这个时期现代戏的内容大多反映人民群众革命或者生产状况,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生产,但是既注重内涵表达,又拥有良好表现手法的优秀作品非常少见。
      1958年2月17日,文化部发表了《号召全国国营艺术表演团体全面大跃进的通知》,从此全国各地各演出团体开始大规模组织排演现代戏,并广泛走进部队、农村、工厂等地。1958年3月5日,文化部发出《关于大力繁荣创作的通知》,强调创作应当着眼于反映国家近十年来的伟大变革、歌颂伟大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英雄业绩的艺术作品。在一系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现代剧目大量涌现,各地编演现代题材剧目达到高潮,现代戏的演出一发不可收。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戏曲 探索 政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