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分析:从历史到现实

    时间:2021-07-05 00:03: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在我国由来已久,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性原因。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凸显,“城乡分割”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观。目前,“城乡二元对立”已然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性因素。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将“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我们理应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库”中不断汲取有益营养,并在现时代将其发扬光大,这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城乡融合;二元结构;历史;现实
      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5)01-0030-05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元素
      “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维度”是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两个重要维度。以史为鉴,可以知当下。研究现实问题,固然不能游离在历史之外,而应当根植于历史之中。因此,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应坚持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的统一。当然,正如宋代大儒朱子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确实蕴含着丰富的城乡融合思想因子,这为我们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宝贵的“源头活水”。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我们理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库中源源不断地吸收丰富养料,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这亦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论及城乡关系的相关文献非常浩繁,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深刻而丰富,这里仅仅是为了叙述的方便,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远远不止笔者在本文中所作的概括,大量有关城乡融合的思想元素都还有待学界同仁去进一步挖掘和探索。
      1.城乡融合的物质前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足够高。马克思认为,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具备相应的生产力前提,所谓生产力前提就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足够高。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即现实社会中之所以出现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其重要根源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对此,马克思说的非常清楚:“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它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1] 言下之意,要消除城乡二元对立,实现城乡融合,就必须建立在发达的工农业发展水平之上,否则就不可能实现。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乃是城乡关系由“对立”走向“融合”的物质基础
      (或曰“物质前提”)。
      2.城乡融合得以实现的制度前提:废除私有制。马克思认为,城乡融合的实现不仅需要物质前提,同时也需要相应的制度前提。实际上,这一问题同样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加以说明,即现实社会之所以出现城乡分割的局面,必然有其制度性根源,那就是私有制的存在。对此,马克思也曾深刻地指出:“城乡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2]57 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就必须废除私有制。当然,笔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私有制的废除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因此,城乡对立状况的消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废除私有制这一漫长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3.城乡融合的重要标志:旧式分工的消解、异化劳动的不复存在以及阶级对立的消亡。“旧式分工”当然是相对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工来讲的,“共产主义社会”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这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两篇重要文献,一篇是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另一篇是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将“共产主义”区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则明确地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本文中所说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指的是“狭义的共产主义”(即作为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 这是一种“非自觉自愿的分工”,这种旧式分工把人仅仅局限在某一固定的活动领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谈到的那样,“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3]85 在此等情形之下,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立、异化劳动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只有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这种旧式分工才能从根本上消解掉,取而代之的将是另外的情形,马克思指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是指狭义的共产主义,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笔者注),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4]85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异化劳动将不复存在,阶级对立也行将消亡,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
      4.城乡融合的真正旨归:社会新人的“生成”和“显现”。“人的解放逻辑”可以说是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同样,在城乡融合问题上也充分彰显出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马克思探讨“城乡融合”问题,当然不是为探讨而探讨城乡关系,其真正旨归乃是社会新人的“生成”与“显现”,是人之为人的“复归”。按照笔者的理解,这种“社会新人”就是在城乡融合基础之上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他们不再将劳动看成异己的东西,而完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当然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出现的状况。也只有在这一阶段,人类才真正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在此意义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城乡融合的最终归宿。
      当然,笔者概括的这几个方面并不是彼此独立的,相反,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私有制的废除当然必须得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因为毕竟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没有发达的生产力作支撑,要想废除私有制恐怕是痴人说梦。实际上,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前提和私有制基础这两个方面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只不过,一个是就生产力的角度而言的,一个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二者辩证统一于生产方式。而阶级对立的消亡、旧式分工的消失以及异化劳动的不复存在,首先当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还是城乡融合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志,而消灭私有制也好,消除旧式分工也好,实现城乡融合也罢,最终旨归无疑都是社会新人的“生成”与“显现”。关于这几个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其实看得非常清楚,例如,马克思这样说过:“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5]423

    推荐访问:中国 城乡 现实 二元结构 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