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浅谈校本教材“赣南采茶戏”建设的重要性

    时间:2021-06-17 08:02: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要把赣南采茶戏这笔珍贵的遗产传承下去,就要通过教育部门的配合,利用学校教育这块广阔的天地来宣传,让赣南采茶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各地还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编写“校本教材”来补充统编教材的不足。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教材建设;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J 8;G 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16-02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土长的剧种,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音乐艺术中最纯朴动人、最有生活气息、生命力最旺盛的艺术珍品。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2006年5 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和特点
      
      赣南采茶戏萌芽很早。据说起源于唐朝,一般老艺人所说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也有的艺人认为采茶戏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诗句。可见那时在偏僻的乡村里,已有“采茶”的演唱。不管起源于何时,采茶戏发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间。清人陈文瑞(乾隆时人)有一首《南安竹枝词》,反映了当时民间演出采茶的盛况:“谣哇小唱数营前,裘扮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当时群众在观看采茶时的狂热程度,信丰县志里有一首《南安吟》也描述得极为详细:“采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纨绔子弟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正因为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群众生活,与其他戏曲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所以自采茶戏在赣南诞生后,很快传遍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尤其在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表演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奇三绝”。三奇是: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此为二奇;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至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此为三奇。三绝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
      
      二、赣南采茶戏纳入校本教材的意义
      
      目前传统的赣南采茶戏剧目就有100多个,且多为喜剧,尤其是上面所述的那些独特的艺术特点对赣南采茶戏都具有深远传承意义。无论是用在文学教材建设,还是思想品德教材建设,特别是音乐教材建设当中,对学生都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价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而人才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并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赣南采茶戏独有的功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这是一项光荣的、神圣的使命。
      如今,赣南采茶戏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客家人感到无尚的光荣和自豪。如何把这珍贵的遗产传承下去,怎样才能让采茶戏光芒依旧,笔者认为:光靠文化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教育部门的配合,利用学校教育这块广阔的天地,让采茶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全民健身活动中,让学生在感受采茶戏魅力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现行的统编教材编写得较系统、较完整。但由于各地学校的师资条件、音乐设施、学生实际,以及各民族的审美习惯、风情习俗均有所不同,所以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编写“校本教材”来补充或取代部分统编教材的内容。
      校本教材的建设应以优秀的、健康的体裁为主,因为优秀的民间歌曲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千百年的筛滤,才能流传至今。它是音乐艺术中最纯朴动人、最有生活气息、生命力最旺盛的艺术珍品,而采茶戏正是优秀民歌中的艺术珍品。因此,编写校本教材,主要以欣赏教学为主。在编写时要注意:
      (一)可把赣南采茶戏传统的曲调完全采用,亦可作适当的加工整理,吸取其中之精华,剔除不适宜充作教材的歌词或重新填写,要求健康向上,有教育意义。
      (二)根据它的历史衍变、艺术价值和曲牌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三)一定要注意它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同时也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教材的系统性。
      (四)先本民族本地区后外地和其他民族,由近到远。因为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会使学生倍感亲切,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尊重民族习惯,因势利导,教学才能行之有效。
      例如:在声乐理论课上,讲到民族声乐的咬字,同时让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民歌,学生对作品的把握就能入木三分,在唱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以情带声,自然而然的把字、声、情很好的融入在一起。所以说,如果在音乐课中能巧妙地运用本地本民族优秀的民间歌曲,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赣南采茶戏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措施
      
      校本教材的编写可以渗透到欣赏教学、视唱教学、声乐教学等三个方面。
      (一)把优秀的传统的赣南采茶唱腔编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教材中。让学生这个剧种大致经历了采茶歌 、采茶灯、采茶戏三个发展阶段孕育形成。因采茶戏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这些也正都是赣南劳动人民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的真实写照,是赣南人民社会发展的生动反应,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宝库中一批珍品。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视听,可以使学生感知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民间音乐在内容上的丰富多彩,在形象上的鲜明生动,同时可获得系统的民间音乐常识。
      (二)把部分优秀的曲目编入《视唱练耳教学》教材中。在基础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中,选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可增强学生对民歌的认识和感受。通过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视唱,使学生认识赣南采茶戏的艺术价值、唱腔色彩和艺术的特点。
      (三)把优秀、传统的赣南采茶戏和红色山歌编入《声乐》教材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演唱民歌、熟悉民间音乐语言、掌握民间音乐知识。通过声乐教学,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掌握各种民歌的风格、韵味、唱法,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肖若心(1975-),女,江西赣州人,赣南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

    推荐访问:采茶戏 校本 浅谈 重要性 赣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