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硕士生就业诚信机制研究

    时间:2021-06-16 04:01: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就业分配市场化改革,硕士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材料水分多、面试都会去、毁约多借口等就业不诚信现象频发。这些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变革对道德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有指导性制度缺失、主体道德失衡等原因。通过建立诚信教育机制、保障约束机制、主体自律机制来培养研究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实现诚信就业的制度他律,提高研究生诚信道德的行为水平。
      关键词:就业;诚信;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3-0124-05
      
      教育部《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中显示,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达584416人,相比十年前翻了一番。伴随着研究生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及我国就业分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研究生资源从“稀缺资源”渐变为相对“过剩资源”,研究生高端学历的优势也正在被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和竞争所代替,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多个省份出现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就业率的情况[1]。为了寻求更满意的工作,大量不诚信的就业行为相伴而生。在一项针对研究生诚信的调查中,有1/4的学生不抵触在求职中改变自己的履历,有两成认同视情况违信[2]。硕士生就业诚信问题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硕士生就业诚信缺失表现
      
      硕士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在表现形式上与本科生基本类似,但是由于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以及研究生自身生理条件等因素,研究生的就业诚信缺失现象也呈现了不同与本科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简历不真实,材料多水分
      硕士毕业生为了在应聘中争取更多的机会,在求职资料中掺假,制造虚假简历。硕士生个人学习和工作经历是简历中的最重要部分,因此,作假的研究生多数刻意夸大自己在参与的科学研究和工作项目中的作用和实际的工作内容,对于在各类竞赛中获得的奖项级别进行拔高或者模糊。在各类型的自我评价和推荐意见中,存在一些评语不真实客观、溢美之词较多的情况,特别是导师推荐意见一栏,常常出现同一个导师的研究生评语都是相同的,或者签名为导师的盖章内容由学生自行填写、自由发挥,或者内容异常简单等情况,对于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来说,这样的推荐意见在实际的就业工作中无法起到应有的推荐作用和参考价值。
      (二)简历广泛投,面试都会去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严重缺位。有数据显示,8412%准备就业的学生显然还没有为就业做好准各,对自己的未来和从事的行业还不清晰,处在逐渐摸索阶段[3]。在职业能力的自我评估、职业信息的了解及职业准备的投入等方面没有形成正确认识的情况下,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第一,不懂装懂型。这类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或者工作经历,在面试时察言观色、夸夸其谈,或极力掩饰自身缺陷,或投用人单位所好,表示任何条件都可以接受;第二,超级“面霸”型。这类研究生有着较突出的优势,可以有较多面试机会,但是隐瞒已经签约的事实,继续进行面试,占用和浪费了大量的面试机会,既影响了实力较弱的同学就业,又耽误了用人单位的招聘进程。
      (三)签约不定心,毁约多借口
      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年纪一般在25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青年男女,在职业规划上希望有着更长远的打算,就业期望值较高,受专业对口程度、就业所在地以及婚姻家庭等条件因素牵绊较多。就业过程即是一个寻找“性价比”最高工作的过程,由于择业期望值高和受影响因素众多,许多研究生出现了签约后不定心继续寻找工作,进而连续毁约的情况。一方面,许多学生有着找一个工作“保底”的思想,既不想错过这次机会,又期望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待冷静下来后或遇到更好的就业单位时,就千方百计向原用人单位提出解约;另一方面,对于就业协议的严肃性及法律约束力缺乏认识或者不以为然。有些热门专业的研究生甚至出现多次毁约情况,为了获得新的就业协议,以家庭坚决反对等五花八门的借口向学院申请新的就业协议,令校方难辨真伪。
      
      二、硕士生就业诚信缺失原因
      
      硕士生在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经济形势严峻、就业政策变化等宏观因素,也有就业管理制度滞后、用人单位不诚信等微观因素,这是一个系统而庞杂的社会问题,本文侧重从诚信教育出发,认为研究生的就业诚信问题主要是由社会、制度和主体三个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社会因素:巨大社会变革对道德诚信产生的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诚信问题而言,首先,社会转型期道德约束体系滞后。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的道德约束体系却出现了严重的滞后,传统道德观缺失,新型信用体系并未完全建立。由经济基础巨变而产生的各种价值观、道德观的冲突与对抗,没有得到相对等的重视,维系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关系的制度和道德体系尚未建立[4]。第二,公民道德建设不足。诚信失落造成的道德标准空场使得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道德观念涌动,人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自我目标的体现和认可,在个人利益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有的人往往会选择非常规手段以达到目的;第三,社会整体诚信体系的不完善。不完善的诚信体系使得人们使用不当手段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所受惩罚的成本非常小,无法有效地达到惩恶扬善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遵守道德的人,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和制裁,反而还能从中受益[5],这种扭曲的道德环境,不仅使人们陷入怀疑一切的漩涡,道德水准下滑,而且严重破坏了人们的是非判断标准,影响人际的和谐关系。
      (二)制度因素:局部小环境内指导性制度的保障缺失
      严格的说,制度也可以是社会因素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在具体指导和操作中的特殊作用,所以单独列为一个因素来研究。第一,针对毕业生,没有严格的诚信测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与规范就业的指导性政策。是与非的判断仅仅依靠学生内心的道德标尺来把握,这既不利于鼓励先进,也是对侥幸心理的包庇。第二,针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就业流程的相关制度中没有明确的条文对诚信就业加以规范,就业指导教师、研究生导师、学院就业负责人在例如撰写评价等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多的随意性,既没有原则也有失公允。第三,针对用人单位,既没有统一的学生信用数据库供其参考,也没有相应的明文规定来规范他们在招聘中的行为。对用人单位而言即缺乏保障,又缺乏约束。
      (三)主体因素:缺乏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引发的道德失衡
      社会诚信环境的失衡,制度导向性的缺失使得社会公众道德观出现严重的下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重要阶段的研究生,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等行为失去判别的标准。同时,与研究性教育相适应,研究生必须要有较大的个性化和自由度。但是如果缺乏自律精神,个性化和自由度则会为研究生诚信缺失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
      [6]。因此,研究生对自身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要求普遍偏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有一项针对研究生就业的状况的调查显示,有549%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感觉无助、压力大,或者焦虑沮丧,甚至后悔读研的心理状态
      [7]。这类研究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特别是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对自己的综合水平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识别,对自己的社会位置和发展方向不能形成有意识的自我构建,在利益诱惑面前,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在某些道德问题上失衡。

    推荐访问:硕士生 机制 诚信 就业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