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试论近代中国道德观念的嬗变与道德抉择

    时间:2021-06-15 20:03: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近代中国风云变幻,造就了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并随时代变迁不断嬗变演进。有些思潮甚至风靡一时,影响甚大。不同的思潮流派持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它们之间往往相互冲突、相互辩驳,又相互作用、相互借鉴。经过历史和实践的证明以及人民的抉择,马克思主义思潮以极大优势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观也渐渐被全社会所认可和接受,成为引导中国社会价值走向和人民精神追求的唯一科学伦理道德观。
      [关键词]近代中国;道德观念;社会主义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B2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079-03
      什么是道德?伦理学界普遍的共识是指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而道德观则是指关于道德准则、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的理论观点和学术主张。近代中国多种思潮纷呈,颇具影响力的思潮有经世思潮、洋务思潮、全面变法思潮(即资产阶级改良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即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等。
      毋庸置疑,不同的思潮流派代表了各自特定群体对近代中国出路的大胆探索。同时,阐明了他们各自设想的未来社会,进而试图勾勒出这个社会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
      一
      正如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所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血泪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挠的思想斗争史。1840年对于中国是一个分水岭,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
      龚自珍、林则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率先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和技术,富国强兵,以御外侮。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竭力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没有触动也不敢触动封建根基。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依然坚守封建礼教,没有什么突破。
      接着迎来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以中国的封建伦理纲常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改善统治危机。这就表明洋务运动的宗旨是维护封建正统思想,依然捍卫封建专制统治。同样,没有认识到封建伦理纲常对社会进步的桎梏。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面变法思潮。在伦理道德方面,维新人士认为应当解除封建纲常伦理对民众的毒害。他们极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倡导进步观念。在具体的社会风俗方面,主张革除妇女缠脚的陋习,主张“剪辫易服”,讲文明等,为开创社会新风气提供了新思维、新动力,是一场具有启迪心灵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道德建设方面,康有为主张将德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将教育的全过程划分为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五个阶段。康有为还重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品德以及教育环境对受众之影响,按照他设计的学制体系,对每一阶段的教师道德品质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梁启超是“批判封建旧道德的鼓手”,他总结中国国民性中弱点和不良因素:“一曰奴性,二曰愚昧,三曰为我,四曰好伪,五曰怯懦,六曰无动。”将其根源归结为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旧道德。同时,梁启超也是“构建近代新道德体系的先驱” ,他具体论述了“公德”、“独立”、“竞争”、“进取”、“冒险”、“自由”、“权利和义务”等,皆在“启民智,做新民”。
      资产阶级改良派试图在中国树立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伦理道德、国家制度,用“新道德”替代封建社会的文化根基。改良派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对国民素质的严重毒害,以及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极大阻碍。他们倡导的“新道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契合了时代进步的需要,使中国近代德育观念为之一新,对中国新道德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以孙中山为代表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为对传统道德进行了创造性发挥。在道德建设方面,他主张 “古为今用”的原则,即“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查,而使古人为我书记,多多益善矣” 。孙中山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忠、孝、仁、义、信等主要内容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赋予新时代的价值。例如,“忠”在古代就是忠君,更多表现为一种“愚忠”,孙中山则认为“忠”不再是忠于封建君主一人,在新时代应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
      孙中山注重铸造资产阶级的理想人格,他把理想人格概括为“自由、平等、博爱”六个字,认为要为革命英勇奋斗,就必须树立替众人服务的人生观。孙中山认为,平等是人的一种权利,是社会上的地位平等,是始初起点的地位平等,我们进行民权革命,便是铲除那些阶级,要政治上人人平等,就是男女也是平等的。
      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孙中山特别强调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首先,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如他所说,“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有学问而无志向,不徒无益,反而有害”。其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和为社会服务的价值理想。第三,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的目的不是做大官而是为实现“三民主义”奋斗终生,立志服务国家和民众。
      此外,孙中山还对家庭道德、师友道德、社会道德、党德、心性文明等作了自己的重新解释,并呼吁以“替众人服务”为新道德核心,以“革命的道德”为风尚,掀起“世界道德的新潮流”,为恢复民国、振兴民国服务。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其他仁人志士也对德育进行了自己的探索。章太炎奉行民族主义的道德观,他强调环境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认为家庭、社会和学校三大环境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蔡锷的德育思想突出塑造国民的爱国情怀;秋瑾倡导反封建和女权思想。
      诚然,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家在思想道德方面有许多建树,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取向,揭示出了适合社会进步的道德思想,并对伦理道德进行了初步实践,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道德实践随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的建立而终结。但他们的思想却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借鉴。

    推荐访问:道德 嬗变 抉择 试论 观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