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毛南族祈子礼俗的教育审视

    时间:2021-06-15 20:03: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生命的开端阶段,民间都有着纷繁多样的礼俗,用以祈盼和庆祝生命的降临。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选取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下南乡作为研究对象,对毛南族“祈子”这一时间节点的礼俗文化进行教育审视,追溯其背后的文化根源,挖掘这一礼俗文化的教育内涵。
      【关 键 词】教育人类学;祈子礼俗;教育内涵
      
      毛南族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桂西北的大石山区,其中环江的上南、中南和下南素有“三南”与“毛南山乡”之称。毛南人一直生活在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世界里,从求子、孕育、分娩直至生命诞生后的礼赞,至今都保留着较为完整的礼俗传统。笔者曾前后两次到环江毛南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到毛南族人民的朴实与毛南族文化的魅力。在毛南族村寨中,孩子们主要是在自然的生活成长中完成其早期教育的,相对村落与家庭而言,机构教育显得较为薄弱且缺乏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内容。毛南族丰富多样的礼俗文化使孩子们自小便浸润在这种特定时空中的特定文化氛围中,文化的传承成为了孩子们受教育的主体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挖掘毛南族礼俗文化的教育内涵便显得颇具研究意义。
      一、毛南族祈子礼俗的含义
      诚如一位日本民俗学家所言,人生如竹。生育是人生旅程的起点,是竹子的第一个节口,只有经过诞生礼的阶段,才能进而过渡到成人礼、婚礼、丧葬礼等其他阶段。人生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在毛南族,人们会毫不含糊地告诉你,从母亲肚子里算起,毛南人的岁数是落地两岁。其实,从信仰的角度来看,诞生礼更可以说早在胎儿未在母体形成之时,便已经大张旗鼓地开演了。成年男女在迈入婚姻的那一刻,家庭的成员便为祈求新生命的降临而信奉着各种传统礼俗,期望可以早日孕育生命,繁衍后代。
      毛南族是一个敬畏生命、尊重生育的民族,但也和其他民族一样,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未认识到生育的真正缘由,认为人的诞生是神的意志,生命是由神赐予的。要想孕育生命,必须祈求神灵赐子。毛南族的祈子礼俗从婚礼上的“搭红桥”表生育心愿,到怀孕前膜拜婆王祈求赐子以及祈子成功后的还愿仪式,其中过程复杂而虔诚,形成于长期的民族发展过程中,是毛南人们关于生命与灵魂的自我感悟,积淀了厚重的人类生存、民族繁衍的智慧,无不透露着毛南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生育的渴望,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毛南族的祈子礼俗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包括毛南族的孩子灌输着生命意识教育,同时也教会孩子们面对生命要有一颗感恩与虔诚的心。
      二、祈子礼俗之求花礼俗——生命观的渗透
      人是从哪儿来的?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这个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就一直是人们思索和探究的领域。卡西尔(Ernst Cassirer)认为:“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评态度中”。[1]人与动物不同的是,人不仅在生存着,而且能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自我存在的意识;并能探究其存在的意义。
      在毛南族,人们认为婆王是专管生男育女之神。“婆王”本是壮族崇拜的神灵,称为花婆,毛南人们尊称其为圣母或万岁娘娘,在家中将其神位列于“天地君亲师”的右边,还专设有婆王庙,将其视为最高的女神来崇拜。传说她住在花山上,管理、护佑着山上的“花”。这些“花”是人的灵魂,人死后,其灵魂会回到万岁娘娘那里还原成花,直到娘娘再次赐花下山时才能重新转世为人,[2]赐红花(或金花)便生男孩,赐蓝花(或白花、银花)便生女孩。因此,毛南人新婚时,便会在神灵牌位前许愿、在新房门上挂红布条插上花枝,名曰“搭红桥”,表达向婆王寻花求子的心愿;婚后多年未孕者,则需再次向婆王许愿祈求赠花赐子。在下南乡松马屯背后山上,有一尊巨石,状如妇女背小孩,昂首阔步,被称为“圣母石”,相传是“圣母”的化身。在圣母石的中部有个洞,很像人的肚脐,洞里曾长出一棵桃树,连年开花结果,被誉为“仙桃”。于是传说,不孕妇女带上供品登封攀岩前去祭拜,再摘两只桃果(不可多拿)就地吃了,便能有孕在身。对此,下南乡高龙屯的谭阿婆还讲述了祭拜婆王时的诸多讲究。
      不孕妇女前去拜祭婆王时,要带上一只鸡(或红鸡蛋)、糯米饭等供品,但带去的东西一定要拿一半回来。在求子的过程中,会有“仙人”问:如果神灵赐予你的孩子会有聋哑、跛脚等残疾症状你还要吗?这是求子的人一定得回答:要。据说这也是向万岁娘娘表达渴望后代的强烈心愿,如果回答不要的话,神灵会认为你诚意不够而拒绝赐子于你。当然,可以在回答之后向婆王澄明:万岁娘娘赐予我的孩子是要和我们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的,所以请求圣母赐予我们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
      从毛南人民对婆王的虔诚与敬重可以看出,毛南族的求花礼俗充分体现了毛南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同时也反映了毛南人对生命来源的认识以及繁衍后代的迫切愿望。毛南人们表现出的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期冀,其实是毛南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与抗争,也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认识。虽然,这样的礼俗有着很多迷信的因素,但它在客观上传承了民族的生命观,使民族对生命价值的认识通过这种礼俗传承方式代代相传。毛南族的孩子们在这种关注生命的氛围中成长,浸润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成人们所进行的各种虔诚的求花礼俗于无形中使孩子们了解生命,关注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没有生命就谈不上人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问题。“而人既然是有自觉意识、有理想追求的生命,她就应当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肯认并体现出宇宙的生生不息之道和生命的进化之道,厚德载物,民胞物与,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并澄明生命的意义。”[3]人认识了生命的崇高与伟大、渺小与脆弱,有了自觉的生命意识才能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探寻生命的价值。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完整的生命观,使他们领悟生命的意义,积极对待有限的生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毛南族求花礼俗中渗透的生命观教育,不仅适用于毛南族村寨中的所有成员,同时也对现代幼儿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三、祈子礼俗之还愿仪式——感恩观的体验
      “还愿”在毛南语中称为“肥套”,现已成为了毛南人一生中必须履行的最主要最隆重的宗教祭祀活动。它是毛南族于求花礼俗后进行的“还愿”仪式,是毛南族祈子礼俗的衍生,充分地体现了毛南人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具体指的是在一系列的求花礼俗完成后,如若求子成功必须遵守承诺举行的“还愿”仪式。如若不履行承诺,万岁娘娘就会把孩子收回去,以示惩罚。生下儿女的人家为了消灾祈福,每家每代至少要举办一次大型的还愿活动,即办“红筵”,它耗资巨大,如果一代不做,下一代偿还时杀牲数便要加倍,如若拖到第三代,便称为“套三朝”,祭品更要递增两倍。“求花还愿”仪式祭品丰富多彩,一般由主家在适当的年时里择吉日请师公主持,主持“红筵”的师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夫妻成对,二是要男女双全,否则主家不会聘请。整个“红筵”的过程由摆设供桌、搭神坛和开坛祭祀等组成,法事的整个过程都穿插有傩面舞,师公们身着法衣,手持法器,念着巫语,唱着神歌,跳着各种不同的木面舞。
      “求花还愿”的习俗相传是源自一个民间传说《韩仲定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仲定的毛南孤儿,家里很穷,讨不起媳妇,看见人家妻子儿女济济一堂,非常羡慕,常常为自己的孤寒处境哀声叹气。后来他写好许愿书,祈求万岁娘娘给他降福。不久,万岁娘娘果真降了一位刘氏仙女配给他为妻,续而生了五男二女,日子过得挺好。从此,仲定越来越神气,忘乎所以,竟把许愿书放在鞋里当垫纸踩。万岁娘娘十分气愤,把他的七个子女收了回去。仲定失去子女,悲痛至极。后来他来到万岁娘娘的驻地,在空中楼阁下望见自己的孩子,双方泪眼汪汪地诉说父子别情。这时万岁娘娘对他所:“你吃了甜果砍了根,如有悔心,先得还愿,我才让孩子们跟你回去。”仲定听了,赶忙回家杀牲办酒敬众神,还了先愿。事毕,万岁娘娘才让孩子们回到仲定夫妇的身边,使他们阖家团聚,重获幸福。[4]
      这个古老的故事,在毛南族流传甚广,扎根很深。它意在规劝人们要以仲定为鉴,对曾许过的愿承诺过的事必须做到,不可怠慢,也不可违背。对神灵没有知恩图报的观念,没有忠诚老实的态度,是得不到神灵与祖宗的保佑的。世代的毛南人都保留着这一传统,他们通过办“红筵”向众神尤其是圣母婆王等生命之神表达最虔诚的谢意,同时还对诸如土地神、灶王神、三界神等其他神仙表示感谢,并请神灵保佑儿女健康成长。知恩必报,是毛南人的传统美德,他们生活在敬畏和感恩的世界里,“还愿”是他们自觉自愿承担的债务。
      感恩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学会感恩”,其实是在感谢他人的同时也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生活的压力、利益的冲突使得很多人开始变得冷漠、健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愈来愈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5]感恩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对物质利益的一味追逐,有助于人们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人们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唤起人们心中的爱。
      毛南族的“还愿”仪式从其表面看,虽然仅仅说的是对神灵和祖宗的感恩意识与行为,但其影响早已超越了这一层面。还愿仪式使孩子们在礼俗中深刻了解到知恩、报恩、施恩的做人道理,进而将这一观念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寓教于俗的感恩教育。确实,走进毛南山乡,随处可感受到毛南人们对他人、对社会的一颗感恩之心;邻里之间相互关心、团结友好,这样的生存状态,这样的人际关系不能不归功于毛南人们这种习俗中的感恩体验。
      
      注释: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9.
      [2]吴兰.毛南族传统宗教仪式“求花还愿”透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6.
      [3]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87.
      [4]覃永绵,谭鹏星.毛南族研究文选[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248-249.
      [5]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04):9.

    推荐访问:毛南族 礼俗 人类学 教育 审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