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大学生择业观的社会反思

    时间:2021-06-15 12:00: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大学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择业上向往社会地位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作岗位,热衷于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高薪工作,这就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大学生产生此择业观,人们除责备外是否有过深刻的社会反思?客观分析大学生择业观形成的真正原因,探寻大学生择业观转变的突破口,正是本文研究的主旨。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观;社会反思
      [作者简介]盘意文,玉林师范学院社科部教授,广西玉林537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1—0105—05
      
      所谓择业观,就是择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可、对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待遇等最基本的判断。择业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它随着社会职业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择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不同时期的择业观念受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知识积累的限制,受社会观念、道德观念、生活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择业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择业观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影响、制约人们的具体的择业行为。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关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也就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大学生择业观的表象、特点和原因,从而采取正确的对策,对于促进大学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和顺利就业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状况
      
      职业选择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就业也由“统招统分”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已基本认同、接受“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一就业制度,反映出他们能够积极地面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勇敢地接受社会转型带来的就业制度变化。当前大学生择业标准很多,包括对职业的评价和对职业的地理位置、报酬、工作条件、保障体系、发展前途等其他各种因素的考虑,大学生的择业观表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一是择业动机。大部分大学生选择职业、从事工作的动机是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62.9%的学生选择到经济收入高的单位就业,甚至有不少大学生赞同“有理想不如有钱,成才不如发财”的观点。根据中华英才网主办的对2006年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物质因素首当其冲,如经济收入、物质待遇、工资福利、报酬、工作环境等。能够满足以上要素的工作单位和地域就成为大学生的最爱,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成为毕业生追求的理想目标。那些经济效益好的公司和带“外”字的企业轻而易举地把中国高校大批的优秀人才吸引去了。《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公布了面向2008届毕业生的“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对试用期后的工资的预期”这样的问题,大部分大学生的选择范围在4000元~1500元之间,这部分毕业生占了总数的67%,选择3000元以下的大学生则占了54%,但能够接受1500元~800元的大学生还是少数。希望4000元以上的大学生占了27%。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择业动机中十分看重职业的物质利益和稳定性,不少大学生已把高收入、高待遇、高地位作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因而在择业时更多地注重现实,满足安逸生活。
      二是择业地点。大学生青睐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都希望在大城市就业;来自中小城市的毕业生44.7%希望在大城市就业;来自乡镇农村的毕业生98%不愿意回乡就业。“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即便是来自于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宁愿要北京的一张床,也不要外地的一套房”是他们择业观的真实写照。其普遍趋势是边远地区的大学生向往内地;内地的向往沿海;农村的向往城市;中小城市的向往大城市;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甚至中小城市的大学生,千方百计想办法到内地大城市或到沿海开放城市。在选择经济区域上56.6%选择到沿海发达地区。在首选就业地区中,北京、上海、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州和深圳排在前三位。许多毕业生在择业上一反过去“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老三到”而转为“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钱最多的地方去”的“新三到”。
      三是工作单位。许多大学生毕业生把目光集中在国家党政机关、三资企业和一些知名的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在对大学生“毕业后最希望去的工作单位”的调查中,其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高校、科研院所”,占28.76%;“三资企业”和“党政机关”分别为25.75%和19.73%,分列二、三位。这些单位社会地位高、收入高而被大学生一厢情愿地眷恋。此外,在行业选择上,IT与通讯业是大学生就业首选,其次是商贸业、金融保险业、电力石化能源、政府机关等。在大学生中流传“金银财保,两电一草”的顺口溜,“金”是金融,“银”是银行,“财”是财政,“保”是保险,“两电”,是邮电和电力,“一草”是烟草。而一些私营、民营企业,中小型国有企业的应聘者寥寥无几,广大农村乡镇企业人才奇缺却引进不到人才,也留不住人。
      从上述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共同点:期望就业地点为发达城市;期望就业单位为国企、国家党政机关和外资企业;期望薪资待遇高。
      实现个人价值已成为大学生合乎逻辑的思想归宿,并主导着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和行为。大学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择业上向往社会地位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作岗位,对大城市、高薪工作的热衷。大学生对于收入的期望,我们不能简单地纵向对比,毕竟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我们不能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在工资期望一定要比过去低才说明他们比较理性。我们应该将大学生的期望值与社会实际水平进行对比,这样才能准确地说明大学生的期望是否合理。在他们眼中,工资收入高、工作生活环境条件好,不仅是对金钱的拥有,而且是声望的补偿,是风险的代价,是投资的回报,是地位的象征,已经赋予了人生成功的内涵,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其本身没有错,本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指责为“功利主义”、“择业期望值过高”、“追求个人价值”“缺乏社会责任”、“缺乏到基层进行艰苦创业的精神”、“留恋条件舒适的大城市,好高骛远”等等。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为什么受到普遍指责?产生这种择业观的深刻原因是什么?在以往的研究中似乎有意无意地回避着,对实质性原因避而不谈,也没有挖掘大学生择业观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找不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在关于转变大学生择业观时,也是千篇一律地高呼加强思想教育和择业观引导,提出许多连自己都无法面对也做不到的建议。当前大学生择业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不弄清楚,企图仅靠政治动员和道德教育引导择业观转变,吸引大学生到艰苦的地方去是

    推荐访问:反思 大学生 社会 择业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