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关于民族问题的两重属性

    时间:2021-06-10 08:00: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章针对三十年来民族问题概念广义、狭义之争不断升级的症结,阐述了广义论对民族问题两重属性的基本看法:民族问题的社会性是代表问题原型或本质根源的第一属性,而民族性则是民族问题与一般社会问题的区别特征。中央“十二条”中提出的“两个包括”强调了民族问题的社会性,其宽阔的视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所决定的;“五个特性”阐述了民族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又能使民族问题在“两个包括”范畴内严格区别于一般社会问题。
      关键词:民族问题 概念 社会性 民族性
      作者 龚永辉,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和谐素质建导中心研究员。地址:南宁市,邮编530006。
      
      中央“十二条”以“两个包括”和“五个特性”描述了民族问题概念:“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也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这是中央“十二条”民族理论新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直接关联这个新体系的原理、事理和纲领、原则,分别具体支撑着两大主题六个方面的民族政策,从而有力支撑着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实现从阶级斗争学说向科学发展观的跨越。
      然而,至今为止,这个概念在民族理论界的认同度还不够。虽然,一些同行在习惯于将民族问题概念定义为“民族之间的矛盾”的同时,又做出了认可广义民族问题概念的姿态,在“注意贯彻和体现2005年5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旗帜下,似乎要努力做到广义论与狭义论的兼容并蓄,但是,实际上二者关系依然曲直不清、逻辑不明,乃至更为模糊。这既是民族问题概念广义、狭义之争三十年来不断升级的现实反映,又是当前确立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两个共同”主题下搞好民族工作必须解决的认识问题。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广义论与狭义论双方对民族问题概念两重属性的不同理解。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概念广、狭之争做一番回顾,并深入反思其中的学理内涵,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社会性与民族性。
      
      一、三十年来民族问题概念广义、狭义之争的回顾
      
      民族问题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之争,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民族问题实质大讨论。这个讨论往往以《人民日报》评论员1980年7月15日发表的《评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一文为标志,但从时间顺序上看,还应从丁汉儒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发表的《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说起。两文标题似乎倾向不一,其实主题相同,都对“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提出了质疑和反驳。虽然,丁汉儒论文发表后即招致非议,但之后不久,就有一重大事件——1980年4月7日,党中央下发《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该《通知》指出:“在我国各民族都已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今天,各民族间的关系都是劳动人民间的关系。因此,所谓‘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说法是错误的……这种宣传只能在民族关系上造成严重误解。”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刊、杂志纷纷发表探讨民族问题实质的文章,形成了代表民族理论界思想解放高潮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针对过去在民族问题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历史教训,形成的共识仍然是丁汉儒文中的那句话:“所谓民族问题,就是民族矛盾。它不是指民族的内在联系和斗争,而是指民族外部的相互关系。”@
      这种具有严格限制的民族问题概念,随即进入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大纲》(民族出版社1981年出版,内部发行),在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教学中统一使用,标志着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在民族问题实质大讨论高潮中已经确立。三十年后评价当年确立的狭义民族问题概念,虽然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禁锢,但指导思想上还没有脱离二元对立的“斗争哲学”,只是将这种“斗争”思维从民族内部转向了民族外部。当时已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囿于“民族矛盾”开展民族工作难免失察社会大局。因此,进一步展开思索和争辩、探寻更合适的民族问题概念,或者说拓宽民族问题概念定义,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也是在“实质”大讨论中出现的。在这场大讨论中,彭英明、唐奇甜提出了这样的见解:“在我们的民族工作实践中,当谈到民族问题时,绝不仅仅是处理民族关系,而是包括了民族内部的各种问题在内的。……中国共产党还主张在各少数民族内部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文化,达到各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这也是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但却不是指民族之间关系,而是指民族内部的发展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个既关注民族之间差别、矛盾、斗争、压迫,又关注民族内部经济、政治、语言、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民族问题概念。
      这种观点因而受到同行的批评。然而,广义民族问题概念并未因为遭到批评而消失。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但自我发展能力普遍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党的基本路线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族工作的实践必须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形势坚强地支持着民族问题的广义概念。因此,几年之后又有人对狭义民族问题概念提出质疑。在质疑狭义民族问题概念的基础上,论者还把民族问题概念扩展为“表示同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直接相联系的一系列社会现象的总括性的概念”,强调“民族问题不仅包括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而且更包括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自身的事务和问题”。
      在广义民族问题概念浮出水面的过程中,个别狭义民族问题概念进行了一定的调整。1980年代后期,把“民族之间的矛盾”扩展成“民族之间的关系”的观点进入了工具书。随着国际国内民族社会复杂形势的发展,广义民族问题概念获得了官方认同。在1992年1月14日召开的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所作的《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的报告,就使用了广义民族问题概念:“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广义民族问题概念正式发布后,有学者通过论文、著作或教材继续批评广义论、坚持狭义论。2001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李瑞环同志代表中央概括“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时,不提“两个包括”,避开了“民族问题”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之争。与此相关,民族院校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材中,“民族问题”狭义概念有增强之势。有的教材为了强调“民族问题就是指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不惜把“狭义民族问题”压得更狭,再按狭义解释“广义民族问题”。“狭义民族问题,就是由民族压迫所造成的民族问题,包括民族对民族的政治压迫、经济压迫、文化压迫所引起的对抗以至斗争等;广义的民族问题,就是除了包括上述狭义民族问题以外,还包括因民族差别所产生民族问题,具体如民族四个特征不同,各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以及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等等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隔阂、偏见、仇视、矛盾和冲突等”。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十二个方面概括了党和国家民族理论

    推荐访问:属性 两重 民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