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张伯驹:敢于真实

    时间:2021-06-07 20:02: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csj/zcsj201808/zcsj20180808-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csj/zcsj201808/zcsj20180808-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csj/zcsj201808/zcsj20180808-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csj/zcsj201808/zcsj20180808-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csj/zcsj201808/zcsj20180808-5-l.jpg
      张伯驹聊嗨了。回忆往事,他有四五次没忍住热泪盈眶。面对采访,他随性的表达更像是工作之外的闲聊,唯有提到自然之友即将开庭的“常州毒地案”,他才有意识地挺直了背,酝酿着寻找新闻发言人的状态。犹豫片刻后,他还是决定“怎么想就怎么说”。
      坦诚、感性、环保行动者、谦虚、文艺青年、音乐、诗歌……在同事、朋友形容张伯驹的这些高频词里,多多少少隐隐约约地关联着自然之友的组织文化。
      在与自然之友结缘的16年里,张伯驹参与到很多真实的环境议题里,形成了他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理解,并促使他一步一步做出选择。如今回首,他认为一以贯之的真诚是自然之友最可贵之处。
      初次见面时,他那张用作废的A4纸打印的名片令人印象深刻。这样打印名片的传统,从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先生开始一直保持至今。大学毕业刚到自然之友时,给别人递名片,张伯驹会有点不好意思,“感觉不够职业”,尤其是A4纸比较软,揣在口袋里容易皱。
      “是不是有点太过了?”同事们发起过内部讨论,最后还是觉得,既然自然之友提倡“真心实意,身体力行”,那么把名片递出去的那一刻,就已经表明了态度。“让对方知道我们的行动,永远比要求对方应该怎么做好很多。”张伯驹说。
      经历了与自然之友“共生”的十几年之后,张伯驹形容彼此的关系是“互相刻画,互相塑造”。
      站在真实的土地上
      加入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之前,张伯驹已经是“自然之友”。
      他从小生长在北京植物园,小时候对花草树木的感受就是“好玩儿”。夏天,鹅掌楸的枝条垂下来,他就在靠近树干的空隙里午睡。他也爱给紫薇挠痒痒,喜欢看它抖个不停的样子。“你挠挠它,它怕痒”,现在看到紫薇,他还会跟人这样说。
      好玩儿不一定是爱,除了一些友善的玩儿法。小时候,张伯驹还喜欢像打仗一样拿着荆条枝向小刺槐大开杀戒。荆条枝噼里啪啦没几下,刺槐就成了光杆。后来他想想,觉得刺槐长半天挺不容易,三两下就被搞秃了怪委屈的,于是在小学五六年级时,写了一封《给小刺槐的道歉信》,停止了“屠戮”。
      对大自然比较正式的研究始于北大附中的生物兴趣小组,只是张伯驹仍然“玩儿性”不改。老师在时,就乖乖研究标本、解剖皮皮虾,老师一走,就开始拆显微镜,煮了皮皮虾下肚。
      即便如此,逛自然博物馆、看标本、做实验,参加在雾灵山、红螺寺举办的环保夏令营,到玉渊潭观鸟,被老师带着到北大生物系听课的经历,还是为张伯驹打下了不错的基础,生物竞赛北京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被他收入囊中。
      “那6年对我的影响真的太大了。学校没说培养好学生、科学家,而是要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对自然尊重,对他人关爱的杰出公民。”回忆这段时光,张伯驹抹泪了。他感叹自己何其幸运,能享受那一段“离经叛道”的中学时光。
      考上北京交通大学之后,张伯驹加入了学校的环保社团“绿色之家”,这个社团推动统计校园里各种花开放的季节,给各类树种挂上简介牌,邀请英国生物学家珍·古道尔到校演讲……
      他也参加了不少国际青年交流活动,并在2005年作为唯一的中国青年代表入选联合国青年环境顾问委员会。去之前,他以为联合国开会的场合都是西装革履,到了现场发现,都是20来岁的各国青年,晚上一起唱歌、跳舞、喝啤酒,比想象的随性很多。
      校园外的通宵网吧里,弥漫着烟味儿和打游戏、聊QQ谈恋爱的氛围,张伯驹在这里打开MSN,跟各国的青年环境顾问委员讨论环保议题。
      “那会儿,我们的使命是推动全球的青年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事业中来。” 张伯驹回忆,从前在国际舞台上用特溜的英文谈一些特别对的大道理,但慷慨激昂的语调并没有掩盖住“脑中有点空”的感受。这也让他现在对“推动全球”“青年领袖”这类大词儿多有警惕。
      这些“高大上”的经历对张伯驹而言更像是“解构虚妄”的过程。因为早早经历了这些,反而让他愿意定下心来在一个本土NGO干这么多年,“而不会想着一步一步的要怎么怎么样”。
      从2006年大学毕业到2012年,张伯驹在自然之友的环境教育部、公共合作部、编辑部、调研部、传播部等部门工作。之后,他去了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继续深造,2013年完成学业后,重回自然之友担任总干事。
      自然之友是国内较早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本土环保NGO,刚开始工作的两三年里,张伯驹参与到气候变化项目中,跟国际同行、学者、官员有不少交流。“到了2009年,大家(本土NGO)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那会儿有点蔚然成风的感觉。”张伯驹说,“我们飞机没少坐,每年都可以去不同国家‘打卡’,机票看起来是免费的,但其实是公共资源。”他觉得如果参与国际会议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一直在说很对的话”,但能不能根据本土环境议题做些能落地的事情?张伯驹和同事们希望做出一些改变。
      2009年,自然之友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淡出,并在这一年成立了低碳家庭项目。经过五六年的探索和积累之后,自然之友带着中国的低碳家庭参加了2015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跟各国的低碳家庭一起分享和讨论中国居民低碳生活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交流,实际的行动、实际的改善更为清晰,张伯驹形容这种感觉就像“光着脚在真实的地面上说话”。
      “我们要找到能夠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改变。”张伯驹说,“作为一家本土环保NGO,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以本土的视角找到本地化的解决方案。”
      让行动离原因更近一点
      2013年初,在过去9年间换了5任总干事之后,自然之友开始招聘新一任总干事。时年28岁的张伯驹在香港中文大学的牟路思怡图书馆里写了应聘函。
      正文里,他陈述了过往在自然之友的经历、成长和反思,并指出自然之友的问题所在。
      如何走出2004年开始的转型阵痛期,优化机构管理?面对可预测的越来越多的环境危机和行动机会,如何找到和锻造一套有效的行动战略战术,推动真正的变化?张伯驹指出了自然之友所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他的破局方案。

    推荐访问:真实 张伯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