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刘伯承在渡江战役中的科学思想与战术

    时间:2021-05-28 12:01: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刘伯承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开国元勋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信念坚定,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指挥经验。同时,他学而不倦,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古今中外军事典籍,把书本上的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紧密结合,在指挥战略行动和重大战役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关键词] 渡江战役 作战思想 战术 战略 指挥
      1949年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中路渡江集团第一梯队4个军的部队从正面100公里的长江江面上发动渡江战役第一战,数小时后突破芜湖西南鲁港至铜陵段国民党军长江防线。次日,解放军东、西突击集团同时全线渡江,巨大的攻势迫使南京国民党守军不战而撤,23日夜,解放军进入南京,六朝古都获得重生。笔者认为渡江战役能取得伟大胜利是与刘伯承等领导人的英明指挥离不开的。南京解放后,刘伯承更是用自己的才智谋略,让南京在重生中兴旺。勤奋、毅力造就了刘伯承的“川中名将”美誉,有着深谋才智的他,让人赞叹不已。
      刘伯承以其一贯严谨而缜密的作风,认真地领导部队进行一系列的准备,设想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并在战争中充分发扬我军的作战优势,使渡江作战任务圆满完成。
      一、潜心研究战略意图,统一作战思想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在渡江战役前夕,面对长江,他常常默默吟诵古人这句豪气冲天的诗句。渡江战役也是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那时,刘伯承已经意识到,长江一战将会是决定中国未来前途之战,而长江不会再成为天险。当时,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重整军力,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与中共和谈。同时,还积极组织长江防御,企图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
      中央军委已和蒋介石打了多年交道,对蒋介石的缓兵之计已洞烛其奸,他们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方面,以极大的耐心同国民党举行谈判,争取和平渡江、和平解放全中国;另一方面,命令第2、第3野战军,在刘伯承等的领导下,准备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政府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等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刘伯承深刻领会党中央的决心,重新编印《敌前渡河战术指导》,汇集制定《渡江作战之研究》。他还精心撰写《渡江战术注意事项》,对实施渡江作战规定了10项重要的战术原则,以通报的形式下达部队,在战略上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措施。同时,他下到各个部队进行战前思想统一,鼓舞广大指战员团结一致,鼓舞士气,使整个野战军在战前就已经确定了夺取渡江战役胜利的决心,为下一步的实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亲临前线侦查部署制定作战计划
      作为一名指挥员,刘伯承告诉自己的下属,任何战争都要有一个侦查的过程,要求干部深入一线进行实地研究,达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的道理。渡江战役前夕,刘伯承一丝不苟,详细分析敌情、我情、天情、地情,兢兢业业地部署渡江作战。为确保渡江作战万无一失,刘伯承提出了把战斗的侦察与实地观察的侦察结合起来,以及把敌情的侦察与地形天候的侦察结合起来的“两个结合”的战术思想。刘伯承还为了统一指挥渡江作战,按照中央安排,于1949年4月1日,在参谋长李达的陪同下首次来到桐城,视察检查先期来桐的陈锡联、杨勇部的渡江准备情况,并亲临肖家店,察看了渡江船只和船工的训练;在桐城中学召开了军、地高级干部会议,刘伯承就渡江作战的具体问题作了详尽地部署,他明确论述了“战斗过江”与“和平过江”的关系,指出:“不管是战是和,都要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只有立足于战斗过江,才有可能和平过江,要坚定不移地准备战斗过江。”
      这次会议是渡江战役的总动员、总部署,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军事准备,都为取得战斗的胜利奠定了牢固而坚实的基础。由于渡江准备充分,部队组织严密,1949年4月20日子夜,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长江,以雷霆万钧之力和排山倒海之势越过长江天堑,国民党反动派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迅速全面瓦解。1949年4月21日黄昏,第二野战军第一梯队6个主力团在200里的宽大江面,成功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部队伤亡不到10人,创造了大兵团渡江作战的最低伤亡数,紧接着于4月23日占领南京,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老巢。
      三、发挥各种优势,进行科学指挥
      孙子兵法说到:“带兵打仗者要智、信、仁、勇、严。”刘伯承就是一个善于带兵作战、善于研究军事理论的典型军人,很早就有“川中名将”的美誉。他之所以能所向披靡,关键就在于灵活用兵、机动作战,战前决策准确,战时发挥各方优势,以不变应万变。渡江战役前夕,刘伯承认识到此次渡江最快为15分钟,最慢的也不过是30分钟,人民解放军就突破了长江天险。他认识到淮海战役之后,国民党部队只剩65万军队,而且士气尽失。虽然在长江沿岸布下重重防线,但在刘伯承看来,那只是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阵”,“如其一处被斩断,则全线震撼”。从发布命令到真正渡江,中间经历了3个月准备期。他的战术其实也是“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我们在长江这一边,敌人在那边,我们的一个小动作,对方会高度紧张,实际上也是在慢慢消耗他们,最后把他们拖得疲惫不堪。”除此之外,他也是在寻找最佳的政治时机发动进攻,并集合各方优势进行作战,指挥调度有效。
      1.发挥炮火优势攻击支援
      刘伯承在总结渡江战役胜利的经验时说:“善于组织集中的炮火以支援渡江的步兵。使其不遭到敌人舰队、炮兵和坦克的阻碍。”在刘伯承的指挥下,第二野战军的渡江作战是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进行的。野战军强化了炮兵编成,主要炮火都集中在第一线支援渡江,由于事先侦察周密和测算精确,急雨般的炮弹呼啸着飞过江面,纷纷直接命中目标。17时30分,各炮群转入摧毁性射击。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渡江船只直冲对岸,先头船仅以15至30分钟,便突破长江天堑,抢占了滩头阵地。集中强大的炮兵掩护,使前线作战有效进行。刘伯承不拘成法,灵活用兵,随机应变,灵活而切合实际;既审时度势,又善于造势;既长于机变,又善于机断,为顺利登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顺应变化,灵活机动
      在战场上,刘伯承足智多谋、用兵如神,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是威震敌胆、功高如山的常胜将军。渡江前,他认真考虑渡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如敌依托江防顽抗、依托浙赣线顽抗、阻止中东两集团会合等,认真预筹对策,因而顺利达成了预定战役目的;他利用长江在南京、镇江地段江身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实施钳形突击,先完成合围,尔后从容歼灭;在渡江战役中,他不以主力与三野交叉运动去京沪杭地区,而是指挥3个兵团挥师南进,千里追击,直下浙赣线,断敌退路。于是,二野各兵团组织多路纵队,增大里程,加快行军速度,按规定路线跟踪追击、平行追击、超越追击兼施并用,利用骑兵、缴获的机动车、直到能抓到的火车,日夜兼程,轻装穷追,终于赶在溃逃之敌前面切断了浙赣线,占领了下一步西进或南下的有利战略位置,为我军尔后向东南和西南地区的大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渡江战役军事行动的构想,充分展现了刘伯承的胆识和气魄,特别是他的创造性及想象力。刘伯承的战术风格一是具有很强的军事实践性,他既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性,又谙熟兵法,精通要略,能博采古今中外军事学术之精华,在渡江战役防御阶段,他以“敌进我进”为原则,进行积极防御,在进攻的过程中,他以“分进合击”为原则,以强大的突击集团对敌形成攻势,合理运用作战形式,促成强弱转换,因而取得了战役的全面胜利。
      在渡江战役中,刘伯承精心筹划,正确指挥,按照追歼战模式下的“大纵深,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战术,以优势兵力临敌,仍能不骄不躁,高度重视每一个作战环节,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准备工作,把失误和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刘伯承的指挥艺术和作战谋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战场环境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我们应认真学习刘伯承的战略战术思想,方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克敌制胜,赢得胜利。
      
      参考文献:
      [1]杨怀亮.刘伯承在渡江战役中的指挥艺术.
      [2]陈石平.中国元帅刘伯承[M].1992.
      [3]刘伯承指挥艺术[M].解放军出版社,1984.
      [4]功业垂青史武学照千秋[N].人民日报,1992,12.
      [5]朱伟.三联生活周刊[J].三联书店,2009,9:31,33,45.

    推荐访问:战役 战术 渡江 刘伯承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